人们一般认为储蓄由银行转换成贷款可以形成流动,所以认为消费和储蓄最终都会形成实物产品或服务的实际消费,实际上并不尽然。下面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说明,这里所用的所有假设,仅仅为了简单化和更容易理解,不具有特别的意义。
假定在一个封闭的社会中,只有同样规模的三家公司,三家公司的产品可以相互用作其他公司的材料、设施以及生活用的最终消费品。全社会不存在产品结构问题。三家公司的资产、折旧、用料、工资、产值、利润的数量完全一样。每家公司拥有固定资产100万元,年折旧10%;每年需要流动资金110万元,由银行提供无息贷款,其中60万元用于购料,40万元发工资,10万元折旧;每年周转1次,每年结算一次;工资用于消费,利润用于投资(见下表)。
(单位:万元)
三家公司年复一年满负荷运转,全社会每年的总产值为330万元,各家的收入与成本都是110万元,没有利润,折旧形成各公司的可持续运行。这个封闭社会的总购买力为330万元,每年的成本、产出与消费完全相同。公司每年向银行贷款,把贷款发给职工购买生活消费品,公司用其余贷款购买原材料,补充设施消耗进行生产。生产的产品卖出后,换回货币还给银行。这个封闭社会为了完成每年的市场运行,市场上价值330万元的产品需要330万元货币支撑。三家公司每年初从银行共贷款330万元,年底还清,周而复始。在这个过程完成后,除银行之外公司里和社会上都不再有货币存在。在这种简单再生产的情况下,市场经济的运行很顺畅,没有任何矛盾。
在这个封闭的社会里,如果某年有些人存了一些钱,那么就必定会有一些已经制造出来的商品没有销售出去,从而形成了产品库存,有库存产品的公司也无法还清银行的贷款。商品在卖给消费者之后被消费了,消费实现了商品的价值。但是储蓄就不同了,有储蓄就必然会形成产品库存。在现实的多数实际生产过程中,公司生产的产品卖出后换回货币,其销售收入多于成本形成利润,公司会把利润用来扩大投资,增加生产,提高产出。(www.daowen.com)
在上面的封闭社会中,如果各公司间不存在产品结构问题,假设有一年,有一家公司的效率突然提高了,产值变为120万元,利润变为10万元,其余两家公司年的产值仍然各是110万元,没有利润。因为形成利润这家公司的成本没变,这时三家公司的总成本支出或社会的总购买力仍为330万元,其他情况也都没变。在本年度内,如果这家盈利公司的120万元产品全都卖出去了,并且当年形成了10万元的货币利润,由于三家公司的总成本支出没有改变,社会的总购买力也没改变,那么当年必然是其他公司有10万元的产品没有卖出去,形成了库存,并且没能还清银行的10万元贷款。这里要强调的是公司形成的利润,货币利润只有完全投出形成购买后,社会产品才能全部出清。在当年10万元的货币利润只有收入没有支出,在社会上货币数量正常的情况下,社会上其他公司必然形成了10万元的产品库存。只有当全社会第1年创造的利润,在第2年全部花出去之后,全社会第1年生产的产品才能全部被出清,并完全实现它们的价值。在下一年,只有这家盈利公司把10万元的货币利润花出去,买回所需物资时,其他公司上一年库存的10万元的产品才能够卖出去,这时其他公司上一年的银行贷款才能还清。只要有利润,如果利润没有被其拥有者用于扩大消费,经济只有在扩大再生产的情况下才可持续。如此这样,货币在市场中滚动运行再无休止,这种情况才更加接近实际的情况。
如果这家上一年盈利的公司,新增加了10万元资本支出,用于购买新的固定资产,就必将扩大生产规模,在这10万元新增资产投产时,由于企业还需要按照原有比例增加10%的贷款11万元,用于增加原材料采购、人员工资和折旧,与新增资产形成匹配。如果上一年利润来自企业效率的全面提升,新增贷款用于新增原材料采购、人员工资和折旧的比例将和以前一样;如果上一年利润是来自人员效率的提升,用于新增原材料采购的贷款比例将会提升,用于人员工资的贷款比例将会下降;如果上一年利润是来自固定资产使用效率的提升,企业将需要的贷款会增加更多。
上一年盈利的公司在工资水平不变的前提下,该公司必然多买原材料,新增员工,增加折旧。从此社会的购买力也必将增加,这三家公司的运营架构也不相同了,其他两家公司因市场突然扩大,也欲增加产量,它们应会在更大规模上进行运营。
由于这两家公司原本已处在满负荷运转状态,在生产效率不变的前提下,他们没有利润便无法增加设备,如果也没有其他投资或贷款可用于增加设备,生产也无法扩大,并且如果这两家企业没法提高效率,他们两家将在竞争中逐渐被淘汰。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突破这一僵局,就只有靠提高生产效率,这两家公司才能扩大产量获得利润,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扩大再生产。三家企业如能实现同步扩大再生产,这个封闭小社会的整体生活水平将会上升一个台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