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费社会,消费空间前所未有地展示了其对城市的掌控力,场景化则进一步加深了购物中心对城市的支配作用。所以在本书中,笔者主要强调和重新审视了购物中心场景化在当代城市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9.1.1.1 购物中心场景化是芝加哥场景理论得到进一步拓展的结果
从芝加哥学派的场景理论研究开始,“场景”二字逐步走进了城市研究的视野。芝加哥的场景理论已经注意到场景包含主、客观两重体系,场景不仅是物质层面的都市生活娱乐设施,也包括这些设施所形成的文化价值取向。但归根结底,芝加哥学派的场景理论是以物质设施为核心。而购物中心内的场景除了物质设施以外,还包括许多非物质场景,比如氛围塑造、感觉体验、公共服务等,这些非物质场景并不依托任何物质设施存在,这是与芝加哥场景理论最本质的区别所在。而且购物中心场景化下的物质与非物质场景不仅能起到传达城市文化和精神的作用,其所传达的文化广度和深度也都比芝加哥场景理论更为宽泛。因为芝加哥学派在其长期以来对城市底层阶层研究的影响下,在其场景理论中不免带有对种族主义的关切以及对本土、国家、社团等政治研究的倾向,这在购物中心场景中并不存在。所以我们认为购物中心场景化是在芝加哥场景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的结果。因为它不仅吸取了芝加哥场景理论的核心理念,也将其范围进一步扩大。同时,它也对其他的场景理论有所融合,尤其是对场景最初定义的涵盖。可以说,现在的场景概念更加体现了城市文化的包容性。
9.1.1.2 购物中心场景化是城市发展模式变革驱动下的产物(www.daowen.com)
场景理论与城市研究的结合是城市发展模式变革的一种结果。城市发展模式从工业时代的以土地、资本、劳动力和管理等为核心要素到后工业时代以创意资本为核心要素,反映了城市发展从人力资本模式和社会资本模式到文化资本模式的转变过程。哈维认为“城市的发展必须调动起文化的作用,使文化成为引诱资本之物”[1 7 6]。如今,一个城市所拥有的文化资本代表了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是吸引创意阶层的关键。那么城市必须比以往注入更多的文化要素,才能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场景作为文化资本的聚集为城市发展开拓了一种新的方式。所谓文化是由人所创造,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慢慢累积而成。而场景不仅涵盖了物质类的都市生活娱乐设施,也包含精神类的艺术文化环境、公共服务、社会活动,甚至包括感官、情感体验、社会纽带等元素。当购物中心将这些文化资本作为一种场景植入其中,不仅起到了弥补了疲软的实体经济,最重要的是强化了城市文化经济,吸引更多的资本注入,从而带动城市的整体发展。场景化使得文化的资本价值得到了进一步彰显,城市发展的方向也有所改变。
9.1.1.3 购物中心场景化是城市空间集聚效应的一种反映
购物中心在大量植入各种“场景”之后,使其从原本只满足日常生活必需品的购买到如今能够全方位地满足都市人衣食住行娱等各方面需求,甚至包括工作、学习、居家养老、艺术熏陶等社会功能。可以说,购物中心在场景化的作用下,越来越像一个小型城市。当城市的各种资源要素都向购物中心集中,购物中心就在有意无意间削弱了周边城市空间的功能或者说将周边城市功能吞并为自身的一部分。那么城市将变成一个又一个大型购物中心的集合体。最终城市自身就是一个超大型购物中心。这种资源集聚的过程始于“城市”自身的特质,韦伯曾将城市定义为一个“市场聚落”[1 7 7]。而城市在消费的强大推动下,其集聚程度也越来越高。购物中心也有意识地将城市作为仿真的对象。通过场景的植入在购物中心内对城市环境进行模拟,形成了一个安全的,干净的、不受天气影响,可以满足消费者一切所需的空间。在场景的作用下,购物中心内部对城市文化要素的聚集持续加强,并引导外部城市空间在地理层面进一步向城市消费空间聚集。在这种内外部空间聚集的联动效益下,城市空间的集聚速度也越来越快。在此意义上,购物中心的场景化就是城市空间集聚的一种反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