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一词,在经济学上主要说的是帕累托效率,指的是不浪费,在技术水平一定情况下,既定投入,经济资源没有被浪费,而是合理高效配置,或是资源发挥了最大可能的利用程度。经济效率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对其所利用的生产资源从事生产活动获得的效用的满足程度。这说明经济效率不仅仅是指产量有多少的问题,而是涉及效用或者说是社会福利的问题。因此,可以说是指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地利用资源,使其服务于居民和消费者,即效率是围绕经济活动展开的,是投入和产出数量关系,用函数关系表如下:
其中,E表示效率,u表示收益,c表示成本。
2.融资效率
国外学者对融资效率的研究比较少,国内曾康霖(1993)[17]被认为是较早研究融资效率的学者。他指出,釆用什么形式融资需从融资成本和效率角度,并提出了影响融资成本和效率的要素,遗憾的是他没有能够给出确切的定义。国内学者对融资效率的界定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对融资效率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高学哲(2005)认为:融资效率指的是不仅融资成本低,而且融资可获得性高,资金使用合理规范[18]。
高西有(2000)、卢福财(2001)认为:融资效率是企业在储蓄向投资转化过程中所发挥的功能和作用[19][20]。
刘海虹(2000)认为:融资效率主要体现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融资能力大小或是融资能力强及其融资成本低方面[21]。
宋文兵(2000)认为:融资效率是指融资效益和融资成本间的关系。以最低成本筹资,以最大流动性提供资金,同时又可发挥资源配置效率作用,即使得资源分配给最有效率的企业从事经济活动[22]。(www.daowen.com)
吕景波(2003)认为:融资效率是融资成本、收益和风险的综合体,或融资行为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程度[23]。
上述观点虽然研究的是企业融资效率,但从当前政府城镇化融资角度来看,政府由于受“身份”影响,其城镇化融资行为需要借助于各类企业性质的融资平台,因此,企业融资效率的研究对城镇化建设资金融资效率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当前关于城镇化融资效率的研究较少,在借鉴企业融资效率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企业融资效率研究侧重于“量”的研究多,忽略融资效率“质”的研究,忽视融资成本、融资环境、融资能力、资金融资利用率、行业特点和融资产出效率等结合。同时,众所周知,企业的融资成本是相对的,因为即使融资成本再怎么低,如果产出也很低,那这肯定不能说企业融资效率是高的。因此研究融资效率应该从利用资金量和质的两个方面入手,全面分析其融资效率的经济效果,这样的研究才够完整和有意义。
通过以上的分析,本书认为城镇化建设融资效率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在质的方面,即城镇化建设融资的使用效率,也就是融通的资金能否有效被利用。从融资营利性角度出发,城镇化建设融资效率应包括融通资金的增值性和收益性两个方面。只有融通资金获得了高效的使用,才可以弥补融资成本,才可能获得较好的收益;如果融资的投资收益不足以弥补其融资成本,即使融资成本很低,那这个融资活动也是缺乏效率的,因而从这个角度来说,融资成本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仅仅研究其本身是缺乏意义的。因此,在研究融资效率时,仅仅对融资渠道效率研究是不够的,必须要包括对资金使用效率的研究,这样的研究也是最科学、最全面的。
第二,在量的方面,即融资渠道和融资能力的效率。在量的过程中也就是强调融资中选择何种金融工具,通过何种渠道获得资金,以及资金的可获得性等方面。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工具不断创新,金融中介机构和市场专家数量繁多,如何在竞争环境不断提高的市场中选择适合自己的融资方式和渠道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在融资过程中要重视融资资金对流动性、风险性和利率敏感性的约束,根据项目的周期和特点来选择融资成本最低的融资方式。
第三,在制度方面,即企业融资机制与宏观经济环境的状况结合实现融资高效率。企业的融资过程是企业在现有融资制度安排下,获取资金的过程。现有融资制度安排规定着企业的融资方式与融资成本的高低,换言之,融资渠道的制度安排的效率也直接影响着融资的效率和成败。
城镇化融资的主体是地方政府或者代表地方政府的具有企业性质的融资平台,因此城镇化融资效率分析与一般企业融资效率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