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最值一提的船舶就是郑和七下西洋时的宝船了。明代造船工厂遍布于全国,以江苏、福建、湖广、浙江等地最发达。宝船主要在江苏太仓和南京两地建造,福州也建了一部分。南京龙江是明太祖洪武年间首先发展起来的造船工业基地。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六十二艘,最大的长一百四十八米,宽六十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船有四层,船上九桅可挂十二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三百人才能起航。
郑和宝船是一种大型海船,尺度大。有关郑和宝船的尺度,在《明史·郑和传》中记载得很明白:“造大舶,修四十四者六十二。”在明代人编写的《国榷》中称“宝船六十二艘,大者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在明末罗懋登所著《三宝太监西洋记》中详细地记载了郑和船队中各种船型的尺度,其中,宝船“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有九桅十二帆,比一般船只大几倍,造价之高“须支动天下一十三省的钱粮来,方才够用”,宝船的建筑气魄宏伟,其上建有“头门、仪门、丹墀、滴水、官厅、穿堂、后堂、库司、侧屋,另有书房,公廨之类,都是雕梁画栋,象鼻挑檐”,宝船“体势巍然,巨无与敌。篷、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趋事人众,纷匝往来,岂暇停憩?”(巩珍《西洋番国志》)
图110 郑和宝船复原模型
每次出洋除宝船外还有船舰二百余艘或数百艘不等。如马船(是中型宝船,携带马匹、物品)、战座船(坐船,是大型战舰)、粮船(运粮及后勤物品)、战船(护航舰)等主体船舶。船队中还有辅助船如水船(汲淡水)、捕鱼船等。马船八桅,粮船七桅,战座船六桅,战船有五桅。(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
郑和去世后的明清王朝离开远洋,开始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不断实施海禁。明嘉靖朝由于倭寇的侵扰,实行海禁,正常航海贸易断绝,至隆庆、万历时放松。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海禁,至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放松。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到雍正五年(1727年)再次海禁。
然而,在如此频繁的海禁之中,清代海船仍然有可圈可点之处。其中要数为出使琉球而造的“封舟”了。康熙五十八年,徐葆光奉使琉球进行册封。为了这次出使,自浙江宁波民间商船中选取了两只大海船作为“封舟”。
徐葆光所撰《中山传信录》记载了“封舟”的详细情况:
一号船,使臣共居之;二号船,载兵役。一号船,前后四舱。每舱上下三层:下一层,填压载巨石、安顿什物。中一层,使臣居之;两旁名曰“麻力”,截为两层,左右八间,以居从役。舱口梯,两折始下。舱中宽六尺许,可横一床。高八九尺,上穴舱面为天窗井,方三尺许,以通明。雨即掩之,昼黑如夜。舱面空其右以行,船左边置炉灶数具。板阁跨舷外一二尺许,前后圈篷;作小屋一二所,日番居以避舱中暑热。水舱水柜,设人主之;置签给水,人日一瓯。船尾虚梢为将台,立旗纛;设藤牌、弓箭、兵役、吹手居其上。将台下为神堂,供天妃、诸水神。下为柁楼,楼前小舱布针盘,伙长、柁工及接封使臣主针者居之。船两旁大小炮门十二,分列左右;军器称是。席篷、布篷九道;舱面横大木三道,设轴转缭以上下之。船户以下共二十二人,各有专掌。其中最趫捷者名鸦班,正、副二人;登樯瞭望,上下如飞。兵丁皆习行船事,每船百人为之佐;一号船千总督之,二号船守备督之。[14]
一号船为使臣所用,二号船为兵役所用。一号船分为前后四舱。每舱上下三层:最下一层用巨石填压、安放货物。中层由使臣居住,两边叫“麻力”,截为两层,左右八间为随从、仆役居住。舱口有梯子,两转折下底舱。舱中宽六尺多,可横放一张床。舱高约八九尺,舱顶开天窗,约三尺见方,以便取光。下雨时可以关闭,关闭后仓内昏黑如夜。舱面右侧为通道,左侧边置炉灶。在舷外一二尺的地方用板隔开,形成一二个小屋子,以便天热时居住,可以避免中暑。船上的水箱有专人主管,定额分配,每天每人一小瓦盆。船尾是将台,上立旗帜,设有藤牌、弓箭等武器,兵役、吹手在此设岗。将台下为神堂,供奉天神、各路水神。下面是舵楼,舵楼前小舱放置针盘,伙长、舵工及接封使臣负责针盘的人住在此处。船两旁有大小炮十二门,分列左右。有船帆九道,舱面设三道横木,设有转轴可以使之升降。船上人员各司其职,其中动作最迅捷的人是“鸦班”,设正、副两人,负责登上帆樯瞭望,上下如飞。如此宏大巨制,可为清朝时期海船的代表了。
图111 封舟
【注释】
(www.daowen.com)
[1]参见闫有喜:《解读中国古都——北京城》,载《今日科苑》2009年10月。
[2]参见单峰:《行政中心外迁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研究——以合肥市为例》,载《清华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3]参见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80页。
[4]参见陈鸿彝:《中华交通史话》,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429~434页。
[5]〔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766页。
[6]〔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767页。
[7]〔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767页。
[8]同上。
[9]〔宋〕孟元老撰,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14页。
[10]〔宋〕孟元老撰,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7页。
[11]参见李健儿:《中国古车文化之旅(二)》,载《安全与健康》2012年12月。
[12]参见桑希臣:《海上贸易——宋朝的经济支柱》,载《科学大观园》,2010年1月。
[13]〔法〕沙海昂注:《马可波罗行纪》,冯承君译,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61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