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以来,牛车逐渐得到门阀士族的青睐,乘坐牛车不仅不再是低贱的事,而且已成为一种时髦的风尚。因为牛车行走缓慢而平稳,且车厢宽敞高大,如稍加改装,在车厢上装棚施幔,车厢内铺席设几,便可任意坐卧。这对于养尊处优、肆意游荡的士族大姓是最合适不过的了,特别是东晋南渡以后,江左牛多马少,也是牛车兴起的原因之一。[42]
图80 牛车
乘牛车也和乘马车一样,有上下等级之分。诸王乘犊车,因以云母饰车,故又叫“云母车”。这是一种带屏蔽、驾八牛的豪华牛车。三公有勋德者乘“皂轮车,驾四牛,形制犹如犊车,但皂漆轮毂,上加青油幢,牛丝绳络”。诸王三公还可并乘通幰车,“驾牛,犹如今犊车制,但举其幰通覆车上也”,幰,即车上的帷幔。“通幰”,即在牛车顶上自前到后悬挂的一张大帷幔。一般大臣乘油幢车,“驾牛,形制如皂轮(车),但不漆毂耳”。
南北朝时,牛车更是日益风行。北魏皇帝出行时乘坐的大楼辇,要“驾牛十二”(《魏书·礼志四》)。可见北朝使用牛车之盛,比两晋有过之而无不及。北朝如此,南朝亦不逊色。正是由于士族大姓贪求舒适,醉心享受,各种高级牛车便迅速发展起来,以致车速快、舆敞露,属于汉代轺车系统的那类马车乃完全绝迹。甚至郊野之内,满朝的士大夫“无乘马者”(《颜氏家训·涉务第十一》)。(www.daowen.com)
图81 南北朝偏幰牛车
隋唐五代时期,乘牛车之风习也鲜有变化。《新唐书·车服志》曰:“一品乘白铜饰犊车,青油,朱里通幰,朱丝络网。二品以下云油、络网。四品有青偏幰。”综观上述情况,可知当时统治者乘坐的高等牛车主要有“通幰牛车”和“偏幰牛车”两种,其中又以前者地位最高。“偏幰”,即牛车的帷幔只遮住车的前半部。这两种车在帷幔底下还有车棚,棚一般有檐,早期的檐浅,至唐代,棚檐已变得很深,称为“长檐车”。通幰牛车双辕双轮,车厢形似太师椅,有卷席篷顶,其上覆盖一张大帷幔。这种通幰车装饰比较简朴,以后逐渐向豪华奢侈型发展。如敦煌莫高窟61窟宋代“火宅喻”中画的通幰牛车,长方形车厢上立棚,呈封闭状。车门设在后边,垂遮帷帘。棚前和两侧开有棂格窗。棚顶呈拱形,前后出长檐。棚顶四角各立一柱,四柱上支撑一顶大帷幔。帷幔绣以梅花图案,四周边垂缀丝穗,极华丽。御车人扶辕步行。主人则坐卧于高大严密的车棚内,可谓逍遥自在。[4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