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领导是最能展现领导之道德内涵的特殊领域,带有明显的宪政取向。由于以前的领导理论大都专注于组织中的领导,因此对领导力的研究是有缺陷的,尤其是组织所赋予的领导者的职位权力,其应用的范围显然是有限的。当一位公众领导者面对大众的时候,他显然不具备组织领导学所关注的职位权力。尤其是当公众领导与其面对的大众没有上下等级关系时,要想充分实现影响公众的目的,就必须借助职位权力之外的要素。因此,公众领导领域特别是政治领导领域是塑造真正领导者的土壤。许多为后人所颂扬的领导者其实不是组织中的领导者,而是能够影响历史进程和改变人类文化观念的公众领导者。政党的领导、政治家的领导、一个国家对国际社会的领导等等,都是典型的公众领导。时至今日,由于领导科学过分注重个体化的领导艺术和技术化的技能运用,特别是领导学与社会学、政治学的分离,使领导学成为管理学的附庸,而无从展现其更多的政治内涵和文化内涵。对公众领导的研究,既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领导学的尴尬处境,也可以从其雷同的研究风格和研究方式中解放出来,去关注内涵与过程更加丰富的领导现象。
复习题
1.为什么演讲对公众领导者来说如此重要?
2.政治领导者的个人要素包括哪些内容?
3.英雄型政治领导者与意识形态型政治领导者的差异是什么?
4.政治领导中的追随者具有哪些特征?
5.政治领导的情景特征包括哪些要素?
6.如何评价政治领导者?
7.文化领导的特殊性是什么?
8.领导世界和支配世界这两种战略的差别是什么?
讨论题
1.公众领导与传统的组织中的领导有何不同?
2.为什么说“政党型领袖应该是完美的理性与激情的平衡者”?
3.如何理性地分析中国古代“士”者的文化领导权?中国古代的“士”与西方的知识型领袖有什么区别?
4.国际体系中是否只存在“强权即公理”而不存在国际领导?
5.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是否是对政治领导的否定?
案例分析题
案例一:
富兰克林·罗斯福是一个情感强烈的人,但他又知道何时该沉默,何时该开口。他对事实有很强的接受能力,对盟友和对手的情绪和动机有敏锐的感知能力,对此人们评价说,他的政治竞争对手是无法企及的。他也可能犯政治错误,但他总能在失败中保持清醒的自持。确切地说,罗斯福在他的第二届任期中曾陷入乱七八糟的事变漩涡之中——他的政治挫败,20世纪30年代末的经济衰退,他对克服萧条的无能,他在面对欧洲纳粹暴力时的无助,这些本来都足以让一个狂热的人或“现实的信仰者”晕头转向。可是,罗斯福不但克服了政治困难,赢得了第三届任期,控制住了变革的政治局面,而且,即使正陷入深度的政治困境中时,他也至多表现出一点不失稳和的焦虑,不失幽默的怒气,偶尔来一次不无益处的发泄。无论如何,罗斯福的安全感和稳定感使他把超人的雄心与他生活的其他方面和谐统一起来。
问题:
1.雄心对于一位政治领导者的意义何在?
2.罗斯福是否仅仅靠一份政治雄心实现他的政治领导?
案例二:
19世纪80年代,麦克唐纳加入了费边社,并开始结识活跃于英国政坛的自由派、激进派人士和工人领袖。在一个由保守党和自由党一手遮天的国家中,当工党开始作为一支政治力量而令世人所重视时,麦克唐纳的政治前途也在不断拓展。他成为独立工党的积极分子。而后,独立工党缺乏社会基础等弊端都不断地暴露出来,但5年之后,他终于在议会中赢得了一个席位。1960年,在他的协助下,劳工代表委员会转变成了完备、健全的工党。麦克唐纳似乎天生是一个议会领袖,在主要由鲁莽的工会领导人组成的工党中,他显得格外引人注目。麦克唐纳不但赢得了温和的工会分子的拥戴,同时也获得了大谈理论的社会主义者的信任,这使他在工人运动中成了领航人,不久便当选为议会的劳工团体主席。
问题:
1.麦克唐纳作为政党领袖应该如何进一步地巩固其政治领导?
2.政党型政治领导者与其他类型的政治领导者相比所具有的特点是什么?(www.daowen.com)
案例三:
20世纪末,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转型,原先的冷战格局被打破,美国成为世界上国力最强大的国家。2001年“9·11事件”发生之后,美国以反对恐怖主义为由发动了反恐战争:2001年10月出兵阿富汗,打击受塔利班庇护的基地组织,并以藏匿大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理由,于2003年3月出兵伊拉克,其间还动员了北约(包括: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意大利、波兰、丹麦)以及澳大利亚、格鲁吉亚、韩国、乌克兰、日本等国参与相关的军事行动。
问题:
1.美国对于伊拉克与阿富汗的战争行为是“领导世界”还是“支配世界”?为什么?
2.美国与其一起参战的盟友国家形成何种国际领导关系?其内部的互动模式又是怎样的?
3.假如你是美国总统,因应“9·11”事件的发生,你会提出何种政策领导世界?
案例四:
2007年由于美国次信贷危机所引发的环球金融危机波及世界,但中国由于内需市场强劲因而经济逆势上涨。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伯格斯滕提出由中、美两国组成一个集团来代替旧有的八国集团(G8)。他认为中国已经是个名副其实的经济超级大国,美国应当成全中国,使其成为国际经济秩序的合法建设者和管理者。此后,伯格斯滕在2009年7、8月号的《外交》杂志上撰文,继续深化他的“G2”构想,鼓吹美国应寻求同中国发展一种真正的伙伴关系,以实现对全球的共同领导。他提出,鉴于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八国集团之类的全球治理已经落后于时代,因此只有这种“G2”模式,才能准确定位中国的新角色,让中国人准确地感受到中国是一个全球经济巨人,是国际秩序的合法建设者和维护者。
问题:
1.国际领导要素有哪些?中国目前是否具备这些要素?中美合作领导世界是不是可行?
2.历史上中国有哪些国际领导的思想与经验?这些思想与中国目前对国际领导的主张有何关联?
3.借鉴前人的经验与思想,你认为当代的中国应该建立何种特色的国际领导?
【注释】
[1]〔美〕米歇尔·海克曼、克雷格·约翰逊:《领导学:沟通的视角》,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94—299页。
[2]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领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41页。
[3]〔法〕塞奇·莫斯科维奇:《群氓的时代》,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页。
[4]王岳川:《后殖民主义的历史语境与当代问题》,http://www.culstudies.com。
[5]参见〔美〕麦克尔·哈特、〔意〕安东尼奥·格里奈:《帝国》,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6]参见〔英〕理查德·詹金斯:《罗马的遗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7]参见〔日〕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31页以下。
[8]参见梁亚滨:《称霸密码:美国霸权的金融逻辑》,新华出版社,2012年。
[9]参见〔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
[10]参见朱明权:《领导世界还是支配世界?——分析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一种视角》,载《国际观察》,2004年第1期。
[11]Power亦可以翻译为权力,本书则译为“实力”,因为在英语语汇中,权力与实力一般并不作特别区分;但在中文语境下,“实力”与“权力”并不相同,拥有实力者若不将其实力运用出来,则仅为一种权源,只有将实力运用出来达到控制他者或使他者做出与己意相一致的事情,权力才会显现出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