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樊城经验:社会治理精细化、具体化、特色化的有效路径

樊城经验:社会治理精细化、具体化、特色化的有效路径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樊城的经验可贵之处在于,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改革创新、坚持重在基层、坚持问题导向,在推动社会治理精细化、具体化、特色化方面形成了亮点,以更加务实管用的“数字经”,为破解社会治理中的难点热点问题找到了有效路径。社区片警兼社区副书记方岚同志常年坚持轮值坐班、走访居民、做好民事纠纷调解,深受群众信赖,他所在的警务室成为樊城唯一以个人命名的警务平台。如今在全省103个县市区中,樊城区群众安全感指数达93%。

樊城经验:社会治理精细化、具体化、特色化的有效路径

樊城的经验可贵之处在于,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改革创新、坚持重在基层、坚持问题导向,在推动社会治理精细化、具体化、特色化方面形成了亮点,以更加务实管用的“数字经”,为破解社会治理中的难点热点问题找到了有效路径。

(一)用“三图三网三化”,解决城市人口特别是流动人口怎么管的问题。樊城既是一个商贸发达的城区,也是一个老工业城区,同时还是一个以城带乡的城区。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加速推进,特别是全面推进“两改两迁”,呈现出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大量拆迁异地安置、大量新式居民小区拔地而起的发展局面,流动人口多、“人户分离”的现象突出,加上原国有企业改制,大量的“单位人”变为“社会人”,城市人口管理压力越来越大。据统计,辖区内外来流动人口达20万,改制后的“社会人”多达17万,人口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分离的近20万。面对新旧体制断层、社会发展转型带来的新问题新矛盾,樊城围绕“人”这个社会治理的核心,构建了“三图三网三化”管理服务路径,形成了覆盖到位、管理可控、服务便捷的工作局面。

一是绘好“三幅图”,绘好“双实”(实有人口、实有房屋)管理工作流程图、辖区街路巷和居民房屋分布图、出租房屋明细图,确保辖区房屋信息底数清。二是织好“三张网”,编织房屋出租信息发布、网格巡查监管、全社区无差别服务三张网,实现人房信息相互对应一致。三是探索“三化路”,“三无”小区多元化管理、出租房屋分级化管理、常驻与流动人口一体化管理的路子,创新服务方式,化解监管难题。通过构建“三个三”的动态管理机制,有效解决了流动人口管理难、社区居民办事难、社会治安管控难等一系列问题。

施营是“三图三网三化”的首创社区,辖区内破产企业多、流动人口多、出租房屋多,外来人口与社区自有人口比例高达10∶1。过去有一段时间,部分出租房屋成为不法分子的藏身之地,一些居民小区盗抢案件时有发生,“三无小区”脏乱差问题较为突出。实行“三图三网三化”后,施营社区治安状况、公共卫生、公共服务等各个方面都有了较大改观。比如,实行出租房屋分级管理,对辖区房屋按照治安和消防隐患状况,分别评为甲、乙、丙三个等次,为有效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奠定了良好基础。社区通过网络巡查监管,发现身负命案的陶某流窜到本辖区,立即向公安机关报告将其捉拿归案。他们还通过引入市场机制、自治机制、托管机制,推进“三无”小区实现多元管理也取得了实效。目前已帮助4个单位居民区引进物业管理公司,帮助3个遗留问题多的辖区单位居民区成立了业主委员会,实现自我管理;还对5个“无人管、不好管”的单位居民区进行托管、重点服务,解决了居民办事难、诉求难等问题。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使襄阳和谐社区建设的第一品牌不断擦亮,施营先后被评为全国平安家庭创建示范社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全国敬老模范社区和全国文明社区。

(二)用“四小工作法”,解决和谐社区建设怎么抓的问题。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解开这门科学的密码就是践行群众路线。樊城区牢牢抓住群众路线这个“密码”,坚持以营造社区“小和谐”支撑城区大和谐的思路,按照“一居一品一特”要求,培育打造了10多个各具特色的和谐示范品牌社区。

红光社区正是把党的群众路线贯穿于和谐社区建设全过程的忠实践行者。该社区党组织书记说,要在社区范围解决群众的小纠纷、安全的小隐患,还有群众的小需求,最根本在于社区干部要切实做好群众工作。为此,他们倡导实施了“四小工作法”。一是养成亲民为民的“小习惯”,社区干部要做到困难群众、独居老人、留守儿童、残疾家庭、流动党员、重点管控人员“六必访”,民情、民需、民苦、民计、民意“五必问”,群众反映的问题、走访了解的情况、困难家庭情况、解难设想措施、居民互助情况“五必记”;二是办好便民利民的“小事情”,开通24小时访问热线,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成立11支志愿者服务队,为辖区特困居民安装信息呼叫服务系统,为空巢老人提供情感抚慰、精神安慰,为辖区下岗职工进行免费技能培训;三是营造聚民育民的“小环境”,广泛开展法治宣传,建立社区“四德榜”,弘扬传统美德,彰显群众身边的善行义举,创建“两代表一委员” 工作室和律师工作室,为群众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化解社区邻里矛盾纠纷;四是搭建安民乐民的“小舞台”,加大投入完善视频监控系统,建立党建联席会“轮值主席制”,强化辖区单位参与社区治安联防,组建专业巡逻队和义务巡逻队,构建群防群治、共治共享的平安防控网络。

“四小工作法”促进了干部作风转变。社区全面掌握每个家庭情况并建档立卡,发动17名党员与辖区内32名残疾人、15户困难家庭结成帮扶对子,让不稳定因素“稳定”了下来。解决了道路维修、管网铺设、路灯安装等问题30多件。社区片警兼社区副书记方岚同志常年坚持轮值坐班、走访居民、做好民事纠纷调解,深受群众信赖,他所在的警务室成为樊城唯一以个人命名的警务平台。

“四小工作法”密切了干群关系。襄阳市电视台记者到红光社区补拍街道外景,由于当时没有社区干部陪同,周边的群众怀疑是来曝光社区负面问题,赶紧上前制止并向社区书记反映。这件事充分反映了红光社区平时的群众工作做到家了,居民对社区干部高度信任、关系非常融洽,并能够主动维护社区形象。

“四小工作法”促进了社会大和谐。红光社区连续五年实现了“八个没有”:没有一起刑事案件、没有一起重大交通事故、没有一桩大的邻里纠纷、没有一起越级上访、没有一起黄赌毒、没有一起未成年人犯罪、没有一起火灾、没有一名法轮功分子,两次被评为“全国和谐示范社区”。“四小工作法”也让红光和谐社区品牌效应得到彰显,在全省社区党建工作会上红光社区作了经验交流。

(三)用“五+”防控措施,解决群防群治体系怎么建的问题。近年来,樊城区坚持用好政府之手和社会之手“两手”力量,坚持以专带群、多方参与、合作共治,综合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如今在全省103个县市区中,樊城区群众安全感指数达93%。这主要得益于他们坚持综合治理法治化、信息化、精细化、社会化方向,构建了街区警务+群防、志愿服务+群防、宣传教育+群防、网络信息+群防、创新机制+群防的“五+”防控体系。

1.街区警务+群防。每个街道社区成立治安防控中心,组建两支队伍,街道层面成立治安巡防中队、社区层面成立专业治安巡防分队,完善社区警务室、社区治安岗亭设置检查卡点建设,形成以民警为骨干、专业巡防队伍配合、社区群众参与的群防群治队伍。中原街办地处“两站”区域,人流密集、市场密集、商铺密集,治安形势长期绷着弦。为了切实提高治安防控能力,该办事处进一步完善专群结合的群防机制,在组建两支专业巡逻队的同时,还组建了三老义务巡逻队、平安志愿者巡逻队等9支义务巡逻队,形成了由民警、治安主任、网格员、巡逻员、内保人员、志愿者组成的200多人的巡逻队伍。他们统一使用警务巡逻电动车、自行车、警棍等装备,每天以错时、延时的方式,穿梭于大街小巷、小区楼宇,提高了见警见巡率,形成了打击犯罪的震慑之势。今年前三季度,三车被盗、入室盗窃等“六类可防性案件”同比下降18%。(www.daowen.com)

2.志愿服务+群防。城区以社区为基本单元,按照每个网格不少于40人、辖区单位不少于5人、规模商住小区不少于10人的标准,组建平安志愿者队伍。各社区以网格为单位,组织平安志愿者佩戴“治安巡逻”红袖标,手持平安小喇叭,排班轮值、巡守一线。王寨街办目前已组建了有2800人参加的治安志愿服务队伍,注册成立全市首个街道层面的平安志愿者协会,并按照分类规范管理要求,设置治安巡防岗、纠纷调解岗、心理疏导岗、法制宣传岗和重点人群关注服务岗,让志愿者在科学的分工中开展活动。同时每季度开展一次优秀平安志愿者评选活动,对坚持参与社区治安巡逻的积极分子、临街商户、单位门卫进行相应的奖励,有效激发参与热情。

3.宣传教育+群防。一是打造法治文化品牌,增强市民的法治意识。将法治文化建设与“法律六进”结合起来,在全区建设了100多个法制宣传教育基地、37条法治文化主题街巷,提升了街区、小区和学校法治化管理的整体水平。襄阳二十四中大胆创新法治进校园、进课堂的方式,组建“学生法院”,按照法院正规程序不定期“开庭审案”,成为有效调解学生内部纠纷、处理学生违纪行为、自我修正错误的法制教育平台。二是借助“两室”工作力量,强化民主法治建设的思想共识。在社区普遍建立律师工作室和“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由社区律师和“两代表一委员”交叉排班,轮流值守,负责接待群众咨询,宣传法律政策,协调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开展“民主会诊”。三是利用网格化管理,增强市民的治安防范能力。建立由社区干部包网格、网格员包楼栋、信息员包住户的层层包保制度,全区694名网格员和1446名网格信息员在做好巡防排查安全和治安隐患的同时,适时向居民讲解宣传各类安全知识、防火防盗防骗案例,提高居民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

4.网络信息+群防。顺应大数据时代要求,以“智慧樊城”综合服务平台为载体,在各个社区规划建设监控终端,逐步推进社区治安信息与公安信息对接。目前,全区87个社区中除30个社区因拆迁或改扩建暂时无法安装外,其他条件成熟的57个社区有50个完成监控安装。王寨街道办综合治理信息化走在前列,他们按照全覆盖的要求,引导各单位和居民小区安装视频监控B类探头1100多个,实现了视频监控无盲区。街道防控中心开通了监控终端,通过整合资源,实现了区域联网、无线通讯、信息导控、指挥调度等功能;开通了平安王寨QQ群、微信群和9个社区平安微信群,通过信息共享,引导各社区有针对性调整巡防力量和防控重点,提升了街区群防效能。

5.创新机制+群防。主要是建立街道办(镇)平安建设竞赛、平安社区(村)评价和辖区单位治安评估三个机制,推行逐月评定评比、季度考核通报、年度总评排名、考核结果与综治工作经费相挂钩的工作机制。全区每月确定10个优秀平安社区(村)及10个末位社区(村),对优秀的以奖代补2000元,对排位靠后一次的进行通报批评,出现两次的在全区挂牌督办,发生三次的实行黄牌警告直至一票否决。全年共发放奖励资金20万元,对10个末位社区通报批评,对3个社区实行挂牌督办,对1个社区实施了一票否决。

(四)用诉前人民调解,解决“三调对接”怎么接的问题。人民调解具有灵活便捷、贴近群众的优点,但往往由于调解人员法律政策水平欠缺,影响调解质量;司法调解具有权威性,但由于在调解中采取调审结合的模式,容易混淆判决与调解的界限,导致以判促调,造成久调不决。樊城区在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坚持把发挥人民调解和司法调解的各方优势结合起来,创造性开展诉前人民调解工作。在全市率先成立民商事纠纷诉前人民调解委员会。由审判经验比较丰富的4名退休法官和1名退休公职律师组成,配备2名辅助人员。将诉前调解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拨付50万元确保工作正常运行,免费为群众服务。区法院还免费提供三间调解室,配备工作设施。明确诉前调解工作制度标准,制定民商事诉前调委会工作规则、诉前调委会制度、诉前调解员化解社会矛盾奖励办法,对调解成功的纠纷实行以案定补,使诉前人民调解有章可循、规范运作。

从实践来看,诉前人民调解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减轻了群众诉累之苦、缓解了法院审判压力,更为“三调对接”的不断深化提供了路径。将人民调解职能置于诉讼形成前,使人民调解和法官调解有机衔接,形成了“情”与“法”、“民”与“官”的合力链条,实现了优势互补与资源融合,对于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消除在萌芽状态,具有独特作用。今年3月成立以来,诉前人民调解委员会共受理调处民商事纠纷255件,调解成功237件,其中重大的群访群诉纠纷14件,办理司法确认纠纷53件,调处纠纷总标的近1000万元,为当事人减少诉讼费10万余元。

(五)用“12349”一键通,解决社区养老服务怎么做的问题。解决人口老龄化、发展养老服务业,是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当前面向中高收入群体养老服务多、面向低收入群体养老服务少,一般性养老服务多、个性化养老服务少的实际,樊城区坚持以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在全市率先采用政府引导、企业运营模式,推进社区居家养老信息化服务建设,于2014年3月建立了12349居家养老“一键通”服务平台,并在72个社区推广应用。

“一键通”将被动呼叫服务与主动上门服务、线上预约与线下服务充分结合,实现了与110、120接警平台的对接,与市民间义工协会、市家庭服务业协会等多个行业协会开展合作,可以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家政、维修、物资配送、生活照料、陪护、精神慰藉、紧急救援7大类41项居家养老服务。自推广以来,实行24小时在线,平均每天接到约50个求助呼叫,为社区居民提供生活帮扶服务共计33251人次,回访满意度100%。后续将拓展GPS定位找寻、电子围栏防走失报警、远程看护、老人个性化的定制服务等。

“一键通”也将推动襄阳全域步入居家养老信息化、智能化的新时代。去年实现服务网络在襄阳市全城区布局覆盖,异业联盟600多家服务门店。市一医院与其签订合作协议,创建全市首个互联网+居家养老+医疗保障服务模式,市老干局还安排100位离休老干部、抗战老战士进入“一键通”服务系统,还与移动、邮储、平保、太保、天济药房等达成合作,启动“积分养老”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目前,正在与保康县共同建设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该平台已纳入湖北省养老产业发展基金投资项目库,将建成覆盖襄阳市域乃至鄂西北地区的居家养老信息化服务中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