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扶持华中数控扛起中国(智能)制造大旗的几点建议

扶持华中数控扛起中国(智能)制造大旗的几点建议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智能制造广阔的市场空间、各地竞相发展智能制造的逼人态势与我省制造强省的目标定位,我们认为,应大力支持华中数控扛起中国(智能)制造大旗,推动华中数控在“十三五”期间实现年销售1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销售500亿元的发展目标,助推我省抢占智能制造的“核心”高地。三是在武汉召开全省制造业现场会,由华中数控承办并与相关企业对接。四是扶持数控教育基地建设。五是积极为华中数控与小米手机战略合作牵线搭桥。

扶持华中数控扛起中国(智能)制造大旗的几点建议

中央和省委“十三五”规划建议均明确将强力扶持民族制造业,建设制造强国和制造强省,而华中数控也将实施“一个核心三个主体”发展战略,即:以数控系统技术为核心,以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电动汽车的应用配套为三个细分市场主体。基于智能制造广阔的市场空间、各地竞相发展智能制造的逼人态势与我省制造强省的目标定位,我们认为,应大力支持华中数控扛起中国(智能)制造大旗,推动华中数控在“十三五”期间实现年销售1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销售500亿元的发展目标,助推我省抢占智能制造的“核心”高地。这不仅是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行动规划、振兴民族制造业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建设制造强省的迫切需要。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强化产业发展政策引导。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大力实施“湖北制造2025”战略。一方面,开展全省制造业调研摸底,研究制定《湖北省关于省内企业全面推广应用“数控一代”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采购招标数控机床优先使用国产数控系统。

另一方面,学习借鉴东莞佛山模式,尽快出台新的《湖北省智能制造示范工程实施方案》,积极推进智能制造示范工程建设,一是从政策上连续三至五年对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和应用国产数控装备给予专项政策补贴。二是以华中数控鄂州红莲湖机器人制造基地、襄阳机器人制造基地、武汉百万台伺服电机产业化基地为主体,每年至少建设3~5个具有“三国”(国产数控系统、国产机床设备、国产工业机器人)特征的智能制造示范车间。以“湖北智造”支撑“湖北制造”,带动湖北制造业转型升级。三是在武汉召开全省制造业现场会,由华中数控承办并与相关企业对接。具体由省政府相关部门和武汉市领导协调,可在电动汽车和汽车零部件产业上寻找突破口,取得经验后并迅速向其他产业领域扩展。

(二)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华中数控曾是产学研合作典范,有着强大的研发能力、巨大市场需求和良好的经营团队,符合我省产业战略发展需求,是一个非常好的收购标的。2011年企业上市,华中科技大学持股20%左右,是第一大股东。但由于股份占比不大,加之办企业并不是大学关注的重点,这种体制机制的障碍是制约华中数控做大做强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国有资本投资要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更多投向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的总体要求,我们建议可从“421”工程中拿出部分资金,通过与华中科技大学协商,协议转让部分校属股权,收购二级市场股份或是增发股份等方式取得华中数控控股股东地位,将华中数控打造成为我省智能制造的航母

(三)几项具体扶持建议。一是抓住“十三五”国家计划部署建设15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中心)的机遇,鼎力支持华中数控参与“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使华中数控成为国家级、省部级或武汉市“制造业创新中心” 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加大对数控系统、伺服电机等核心基础部件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的支持。当务之急,按文件和省市领导要求,协调、解决、到位“04专项”和强基工程课题的地方配套资金,为华中数控申报“十三五”国家重大专项等课题、继续代表湖北企业扛起原创技术研发的国家队大旗和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三是出台《关于大力推广融资租赁促进技术改造的工作方案》,推进工业技改与金融的深度融合,为企业“数控一代”改造和“机器换人”提供资金支持。尝试以共建方式设立“省市共建发展中小企业设备融资租赁专项资金”,从目前公司商谈情况看,可首先在襄阳试点。四是扶持数控教育基地建设。由省直有关单位牵头,依托华中科技大学、华中数控国家工程中心、华中数控雄厚的产学研资源,建立湖北省智能制造(数控)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可持续推进数控技术及相关产业各类人才的教育与培养。五是积极为华中数控与小米手机战略合作牵线搭桥。目前华中数控的智能手机外壳生产技术已经处于全国乃至全球领先水平,由省政府出面牵线搭桥,完全可以与小米手机开展战略合作并在省内建设产业基地,形成新的产业链和新的经济增长点。(www.daowen.com)

(四)推进省直机关联系帮扶企业常态化。通过驻企学习帮扶,我们深切感受到,开展“万名干部进万企、创优服务稳增长”活动,是我省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坚决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大工作创举,也是改进省直机关干部作风、提升工作能力与服务水平的有效抓手,很有必要长期坚持。与此同时,省直机关干部必须走出大院,深入改革发展一线才能增长才干、更好地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为此,建议建立省直机关与省属企业长期定点联系制度,配套建立省直机关干部与重点帮扶企业管理人员双向挂职制度。

(调研组成员:赵凌云 郑 军 张忠诚 邓家喜 周 明 徐军玲)

(《专送参阅件》〔2016〕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