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探析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探析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切实抓好高校党建是高校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内容,是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直接实施者,其自身素质对教育效果产生直接影响。社会实践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不断发展实践教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持续创新,高校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才会更加坚定。因此采取“隐性教育”的方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法宝”。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探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扣好扣子”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发力。针对高校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为可塑的阶段,且绝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因此当前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责任在高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关键因素在创新。调研中,一些高校师生表示,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方针,按照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时效性的要求,以创新的思维,积极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新机制,努力开拓高校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局面。

(一)重视高校党建。高教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各类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大使命。切实抓好高校党建是高校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内容,是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高校党委应当以战斗姿态抓实党建工作,以立德树人为主旨,以理论武装为重点,创新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夯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基础,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构筑当代大学生精神家园。

(二)突出教学重点。从联合调研组与学生代表互动讨论了解的情况看,当今大学生的学习目的无论是出于“宏利大义”还是“自我功利”,均对社会责任、自身义务有高度认同。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以“责任意识”教育为突破口,以“责任意识”引导学生增强对党的领导的坚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个自信”的坚守和对践行“中国梦”的坚信。应当在五门思政课中各选择某一方面的社会责任进行重点讲授,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要激发大学生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尽己所能的意识;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用辩证法分析当今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形成独立判断;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要引导大学生感受中国的发展和强大,自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出力献策;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要教育大学生如何做人做事,成就人生梦想,坚定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国家的责任;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要引导大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正面应对和解决大学生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尤其是在意识形态领域,提升他们的防变能力等。

(三)提升教师素质。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直接实施者,其自身素质对教育效果产生直接影响。教师不但要言传,更要身教,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影响学生,通过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高校学生理解时代,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缔造快乐而有意义的人生。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从三个方面提升自身素质:其一,要坚定政治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真懂马克思主义,还要真信马克思主义,否则就没有资格和能力去教授和引导学生。其二,要拓宽知识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涉及道德、法律、历史、政治、哲学经济军事外交、党建、社会等方方面面,多读经典、多学原著,拓宽视野、开阔眼界,能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根深叶茂”,从而把学生关注的问题结合到课堂上、融通于教学中,从更多角度讲解问题,从更多层面启发学生,不断提高学生认同感和接受度。其三,要注重艺术性。学生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个人魅力、教学风格和授课技巧吸引住了,教学内容就会内化为他们的思想,外化于他们的行动。(www.daowen.com)

(四)改革教学方法。一方面,要高度重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布道者、卫道者,应当理直气壮讲好“大道理”,面对不良思潮“杂音”,高校党委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阵地意识,关键时刻不能“失语”,要敢于“亮剑”,到一线“拼杀”。另一方面,要切实针对高校学生现实存在的思想问题,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将“硬道理”软化、将“大道理”细化,并综合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对高校学生进行“春风化雨”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高校思政课应当积极探索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专题讨论法、问题探究法等进行授课,对大学生成长道路上遇到的理论问题不能回避,应结合典型事例答疑解惑。要充分利用“微媒介”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利用微信、微博等现代媒体的传播性、即时性和共享性特点,通过创建官方“微平台”等形式,定期发布国际国内热点问题、传统文化专题知识、生活趣事等,大力拓展教育空间,着力提升教育效果。

(五)加强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通过对社会焦点、热点、难点问题的讨论,能透过表象看清本质、明辨是非;通过社会实践调查,能了解和感受社会,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加深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性认识,增强主人翁意识。要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结合社会时事指导、引导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并及时发现疏解思想波动情况,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要结合授课内容确定实践形式,除了热点讨论和社会考察、调查外,还可以读“红书”、唱“红歌”、看“红色电影”、拍摄“红色微视频和照片”、深入“红色区域”旅游、自导自演“红色小品相声”等,把相关内容挖深、讲透,内化给大学生;要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监督和保障,从酝酿计划、课程实施到效果考核等各个环节要步步衔接、环环相扣,以防流于形式。同时,还需要学校和社会为实践课程提供组织、经费、后勤等系列保障,以顺利解决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只有不断发展实践教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持续创新,高校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才会更加坚定。

(六)优化教育环境。处于青春萌动期、正在初步形成懵懂思想的青年学生,往往毫无理由地对“被教育”持排斥态度。因此采取“隐性教育”的方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法宝”。优质的校园人文环境是实现“隐性教育”的重要条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校学生的心理变化和价值追求。高校要善于运用校园人文环境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利用学校共青团、学生会等大学生自己的组织,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主流价值观弥漫在整个校园,在耳濡目染中逐步塑造和完善学生人格,陶冶学生身心,引发学生共鸣。要善于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熏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与传统文化的有益因子有机结合起来,渗透到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中,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箴言,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情怀,无论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国家大义,还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牺牲精神,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本质同源,中华民族精神和优良道德传统是指引高校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对内化大学生价值选择及价值判断准则、完善学生人格,提升自豪感、增强凝聚力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