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该村村民的日常生活经验主要来自自己的父辈,这主要是由农业生产的特性和村落社会的封闭性所造成的。在该村,村民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经验总能在有意无意中为自己的生活提供帮助。
(一) 生产经验
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特性,使得村民必须掌握相应的技能和经验,才能在生产中抢得先机。正因为如此,村民们总结出了不少有关生产的经验。
1. 生产经验概况
以往,该村的农业生产经验主要与气候、生产环节和生产技术有关,这集中地反映在村民总结的各种歇后语之中。可以说,多数歇后语都是村民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总结而来,它们大多能准确反映该村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当然,也有不少歇后语是从外界流传而来。但是,它们之所以得到村民的认可主要是因为其准确地反映了当地农业生产的特点。具体而言,这些歇后语主要包括“蛤蟆打呱呱,四十五天吃疙瘩(收麦)”“大麦上了场,小麦作了忙”“谷雨麦挑旗,立夏穗头齐”“清明节后种秫秫”“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适时”“四月八,雾拉拉”“麦茬种豆,豆茬种麦”“过伏不种秋,种秋也不收”“十月不种麦,来年皮带勒”“夏至种黄豆,隔夜扛锄头”“四月芒种麦在场,五月芒种麦在地”“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跑了气”“能种八月土,不种九月墒”等。
2. 生产经验习得
以往,村民习得生产经验主要是通过自己的父亲。据艾宝玉老人叙述:“过去哩,小孩七八岁都得下地。那刚开始咋会知道咋种,都是靠当爹哩教哩,不然谁教啊。”同时,父亲还总会利用各种场合向自己的孩子传授各种生产经验。例如,父亲看到蚂蚁搬家,就会告诉自己的孩子马上要下雨了,赶快把晒场里的东西收进屋中。在到达每一节气时,父亲也会告诉自己的孩子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土地上要种植什么以及怎么种植。同时,村民在闲聊时也能学得一些生产经验。据李邦存老人叙述:“过去那老百姓聚一堆聊天,多半儿都是聊地上的事儿,要不还能聊啥?有时候,该种啥不该种啥,那年纪大的人都讲啦,跟着听听也能学不少经验。有的时候,还有人搁那抬杠,大家一讨论都啥都知道了。”村民还可以通过自己的祖辈获得相应的生产经验。以往,祖辈在与孙子聊天时也总会有意无意间将一些生产经验和一些有关农业生产的传说讲授给自己的孙辈。此外,村民获得生产经验最主要的方式是跟别人学习。在当地流传一句俗语“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2) 咱咋着”,其意为农业生产根本不用学习,村民看到别人怎么种植自然而然也就会了。据艾宝玉老人叙述:“农活都不用学,跟着地邻看看,人家咋种咱就咋弄,多弄几次不都会了嘛。”以往,该村村民并不会专门向别人请教种植技术,该村也没有“种田能手”这一说法,大多数村民只会跟着地邻学习种植经验。当然,也有不少村民会在购买了牲口之后,专门向经常养殖牲口的村民请教饲养技术。
3. 生产经验与财富积累
以往,生产经验虽然很重要,但却不是财富积累过程中最关键的要素。并非懂得生产经验便能保证土地的产量,其实际作用非常有限。农业生产中,除了生产经验,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肥料,该村村民在种植过程中却普遍处于肥料不足的状态。与此同时,财富积累最为核心的要素是土地规模,因此该村并没有“种田能手”这一说,却存在“种地户”这一概念。如前所述,种地户主要是以租赁他人土地为生的村民,也就是村民所称的“大佃户”。种地户在租赁地主土地时,农业技术以及生产经验并不是地主考虑的核心要素,但是否拥有生产工具、能否请得起长工等却是地主不得不考虑的要素。此外,在自然灾害面前,村民的生产经验往往也没有太多用处。据刘万斤老人叙述:“洪灾、旱灾、蝗灾,咱老百姓都弄不了,有时候那些经验也不咋管用。”
(二) 生活经验
传统时期,村落社会的封闭性降低了村民生活经验的更新速度。因此,长辈的生活经验能或多或少地给予自己的后辈一些帮助。
1. 生活经验概况
以往,该村村民的生活经验主要涵盖人际关系、健康、家庭关系等多个方面。(www.daowen.com)
(1) 为人处事
在该村,为人处事的经验对于村民在村中立足可以说非常重要。村民为人处事的经验不仅包括待人接物的基本礼仪,还包括为人处事的技巧。由于村民之间一般不存在亲属关系,因此村民之间的交往并不能凭借血缘伦理,而是要更多地使用人情逻辑和利益规则。同时,在处理人际交往时“度”的运用也十分考验每一个人的处理技巧。据艾宝玉老人叙述:“过去的人实在是实在,但是处事的时候也是各有各哩方式,该躲哩就得躲,该闪哩就得闪。我这么说,你可能不明白,实际上哩,遇到啥人说啥话,该强硬的时候得强硬,该服软的时候得服软。你得看交往的对象是哪个,就是对于同一类人,也得有不同的办法。”由于该村特殊的情况,不同的村民在为人处事方面皆有自己的策略,当然他们的策略也或多或少地继承了自己父辈的策略。对此,村民又称之为“家风”。如果一家人做事都比较圆滑,或者做事都比较忠厚,村民就会称他们的家风如何或者这家人如何。
(2) 家庭关系
家庭关系处理也是村民生活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处理不当不仅会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还有可能引起家庭的分裂。因此,关于家内各种关系的处理也自然有一套固定的模式。对于不同家庭成员的称呼,以及相处时该有的礼仪和禁忌,都是村民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生活经验。
(3) 身体健康
传统时期,该村村民平均寿命较短。由于卫生条件的限制,村民得传染病的概率较高,历史上30—40岁便因病去世的村民并不在少数。同时,家中主要劳动力生病也会造成家庭收入的减少。因此,村民在日常生活中会尽量注意保持身体健康,避免生病。就身体健康方面的生活经验而言,它们也被村民凝结在各种谚语和歇后语中,具体包括:“早起早睡身体好,一日三餐莫太饱”“细嚼慢咽,长寿百岁”“一顿吃伤,十顿喝汤”“饭留三口,活到九十九”“大蒜是个宝,常吃身体好”“萝卜上了街,药铺不用开”等。
(4) 气候变化
气候的变化不仅影响农业生产,还会影响村民们的日常生活。因此,村民也总结了不少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生活经验。例如,“六月六,湿龙衣,连阴带晴四十一”“一日北风三日晴,雨自夜起必连阴”“一年三季东风雨,独有夏季东风晴”“十月不落杨,大水漫河床”“五月南风发大水,六月南风干死禾”“久雨见星光,明朝雨更狂”“久雨听雨声,不久转天晴”“白天刮风夜里住,五更起风刮倒树”“立秋动了风,三月要比正月冷得凶”“泥鳅翻跟头,大雨在后头”。
2. 生活经验的习得
以往,村民习得生活经验主要是靠自己的父母。一方面来自父母的主动教授。在生活中父母总会把自己认为正确的生活经验教授给自己的子女,并教导他们什么是不正确的行为。例如,在孩子跟外人打架时,父亲就会先教育他们打架是不正确的行为,再告知他们下次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如何处理。即使是家中的女孩,父母也会在她们出嫁之前就教导她们到婆家时应该如何处理各种关系,有些父母还会在女儿出嫁前一天专门给女儿传授相处的经验。另一方面,家庭成员的行为也会让村民习得一些生活经验。例如,父亲在面对村中排场人时采取了妥协的态度,那么孩子长大后面对排场人时也多会采取妥协的态度。除了父母,家中的长子的行为也会对弟弟妹妹的行为形成影响。
同时,村民的生活经验也可以来自家庭之外的村民。与生产经验类似,村民在闲聊时也会谈论一些生活经验。只不过村民在闲聊时会更多聊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或者讲述一些有关的故事,并不会就其他方面深入交流。当然,在串门时村民也可能会就家庭关系等方面的生活经验进行详细交流。但是,无论如何交流,多数村民只会交流经验,并不会就家庭内部的具体关系以及由此引发的矛盾进行探讨。
此外,家中亲属调解矛盾时也是村民习得生活经验的时机。据村内老人讲述,在该村附近的米庄曾有张姓村民被过继给了自己的二叔,但其并不是非常孝顺,还经常向二叔索要财产。二叔没有办法,只能请家中在县城里当官的亲戚前来调解,亲戚来了之后先是打了张姓村民一顿,后又将一些家庭相处的经验和道理教授给了他。自此之后,张姓村民便再也没有与自己的二叔闹过矛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