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信仰关系在该村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它既团结了血缘关系不甚紧密的本村村民,又为社会关系和谐提供了润滑剂。
(一) 以村为中心的信仰圈
由于村民一般只信神,而不信仰具体的教派,因此村民祭拜庙宇时并不会刻意祭拜某一处庙宇。这就使得该村及其附近村民的信仰圈不是以庙为中心,而是以村为中心。经济较差的村落通常只有1—2座残破的庙宇,而较为发达的村落则至少会有3座以上庙宇。以村落为核心,发达的村落及其所属庙宇往往能辐射周边10—15个村落。以楚铺村为例,其庙宇数量达到了5座,而且庙宇规模也较大,仅庙院占地就达到了几十亩。同时,由于其是集市所在地,不少富户也会在村落上捐庙,使村上庙宇的名气较其他村落的庙宇要大不少,为信仰圈的扩张带来契机。据村内老人介绍,在清朝时,甚至周边几个县的村民都会前来该村拜佛。与此相对,经济较差村落的庙宇除了本村村民之外,其他村落的村民往往不会祭拜。除了村落之外,围绕某一座山也能形成信仰圈,例如老乐山。该村村民认为,山也是神仙隐居的地方,因此山上的庙也比较灵验。当然,围绕著名的庙宇也能形成信仰圈,但这些庙宇往往是较大的寺院或者是非常灵验的寺院,如县城附近的南海寺。
(二) 村民地位与信仰关系
1. 村民关系与相约祭拜
1949年之前,一起前去庙宇祭拜的村民往往是四邻、兄弟或者是本村关系较好的村民。除了烧香会,村民前去祭拜时不会刻意约自己的亲朋一同前往。这主要是因为祭拜必须要带一些香,经济条件较差的村民不会经常去寺院祭拜。但是,村民前去祭拜时如果碰到了自己的朋友也会顺便询问对方是否有意愿前去某某寺院祭拜。如果对方也想祭拜,那么便可一起前去。一同前去祭拜时,使用的香火必须独立购买。如果拜完佛时已经到了中午,村民也会在附近的村落一起吃饭,由谁掏钱都可以。
2. 村落地位与祭拜关系
以往,村民可以一起前去庙宇祭拜,但是地位不同的人不会一起去。普通村民在拜佛时,如果遇到了相熟的排场人,通常只会跟对方打个招呼,不会与其一同前去祭拜;如果在庙宇外碰到了自己的朋友,两人可以一同进入寺院;如果在庙宇外碰到了村里的排场人,那么普通村民通常会请排场人先祭拜,等排场人祭拜完毕再进行祭拜;如果排场人到达庙宇时,发现已经有人在庙中祭拜,那么他们也会等别人祭拜完了才会进去,即便对方也是村内的排场人。这一方面是因为,排场人在村内的地位较高,他们不会愿意和普通村民一起祭拜;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祭拜时排场人都希望留一些私人空间,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所求事项。与排场人类似的还有村中大地主,他们也不会和自己的佃户同时祭拜某一庙宇。(www.daowen.com)
(三) 村民交往与信缘关系
以往,信仰关系也能促进村民之间的交往,并为村民交往提供特定的交往原则和矛盾的处理原则。
1. 信仰圈与交际圈
由于多数村民的信仰不明确指向某一宗教,因此在该村也没有出现依据信仰划分交际圈的情况。不过,有信仰的村民,或者说是信仰比较虔诚的村民,互相之间往往会走得比其他村民更近一些,由于信仰而成为好朋友的情况也比较常见。据村内老人介绍,有些村民可能本身关系一般,但是他们会因为参与烧香会而形成一个交往频繁的交际圈。在这个交际圈内,村民之间互帮互助的情况也比较常见。由于信仰的约束,这个圈子内的村民即使彼此之间存在借贷行为,也会尽量将利率定得低一些。此外,加入道门的村民则会形成一个更为紧密的交际圈,有些村民甚至不会再和没有加入道门或者加入了其他道门的村民交往。
2. 信仰与矛盾处理
据村内老人介绍,有信仰的村民往往做事比较平和,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会尽量避免与其他村民发生矛盾。当然,信仰主要是给村民提供了一种日常相处的原则以及处理矛盾的原则。如前所述,宗教传说以及寺院的壁画中经常有一些劝人向善的内容。因此,在村民之间发生矛盾时,有信仰的村民也会将宗教传说运用到调解过程中,以达到迅速消解矛盾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