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之外,亲属关系就是血缘关系的扩展和延伸。这种关系渗透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多个方面,为一个家庭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支持。
(一) 亲属结构
在该村,亲属结构可以根据血缘的远近分为远亲和近亲,又可以按照关系的性质分为本家、娘家、姻亲。
1. 近亲与远亲
(1) 近亲
在当地,亲属首先可分为近门和远门,但这是依据丈夫的亲属而进行的一种划分。近门除了包括五服之内的同姓亲属之外,还可以包括有明确血缘关系的本村同姓亲属。据村内老人介绍,凡是住在同一个村子里的同姓亲属,都可以称之为近门,但不一定都属于近亲。可以说,判断是否近亲的核心标准是血缘关系的远与近。同时,近亲还包括了与某一男性不同姓的异姓亲属以及妻子五服内的亲属。以某一男性为核心,近亲可以包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嫂伯伯、舅舅、姨夫、姑父等长辈以及堂哥、表哥、大舅子等亲属。此外,除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嫂伯伯、舅舅、姨夫、姑父、堂哥、表哥、大舅子等与男性有不能切割关系的亲属,其他亲属如果日常往来不多也可以被称为远亲。
(2) 远亲:“一表远千里”
在该村,远亲一般是指与一男性村民及其妻子出了五服的亲属,不过实际上并不是简单如此。男性表亲以及其妻子的表亲,如果日常往来不是非常频繁,也可以称之为远亲。出了五服但血缘隔得不是太远,日常又往来频繁,也能称之为近亲。但是他们并不是真正的近亲,只是承担与近亲大致相似的义务,但并没有血缘伦理和村落惯习上的强制要求。也就是说,除了某一男性村民和其妻子的五服内亲属,其他亲属都可以归类为远亲,只是未出五服且日常走动频繁的亲属也可以划归为近亲。同时,如果是日常往来较多的亲属,即使关系再远村民也会称其为“叔”“伯”“爷”“哥”“姐”等以示亲密,这么做主要是避免将对方划归到远亲的范畴。但是,一旦称谓中加上了“表”就可以说对方不是自己的近亲。据艾宝玉老人叙述:“那要是加个‘表’字儿,就是关系不多近啦,那要是关系近的,就是表亲之间称呼对方也不能带表。你比方说,表兄弟之间关系好了就称对方赖毛哥、货担哥、怪毛哥,当哥的叫表弟就叫个弟儿啊,要是叫对方表哥和表弟,那就是关系不好,就是舅家的孩子也顶多算个远亲。还有那表哥、表舅、表姨夫都是这样,都是远亲,往不往来都可以。”
2. 本家与姻亲
以某一男性为中心,亲属又可以归类为本家和姻亲。以某一男性的妻子为起点,其原来家庭又可以称之为娘家。
(1) 本家
在当地,本家多是男性对自己亲属的一种称谓。当然,女性也能称自己的娘家为本家,不过大多数情况下女性不会这么称呼自己的娘家人。在分家之前,某一男性可以称为本家的主要是自己父亲的兄弟及其家人。在分家之后,某一村民的本家通常还包括自己的兄弟及其家人。村落内如有其他父系亲属,且日常往来较为频繁,也可以称之为本家人。也就是说,本家可以包含近门,但近门却不能包含本家。同时,本家人通常是村民在外交往时对自己同姓亲属的称呼,即使对方是自己出了五服的同姓亲属也可以称其为本家。据李邦存老人叙述:“本家主要就是指自己兄弟,还有同村的同一姓的亲戚,外村哩要是没出五服,也能称为本家。哪有自己人说对方是自己本家哩。都是外人问你认识那谁谁不,然后你要是跟他关系近咯,就说那咋不认识,那是俺本家哩。还有就是外村的五服亲属,别人问你认不认识,那也可以说那是咱本家。”此外,本家还有指代原来家庭或者原来村落的意思,因此在外居住的村民可以指代自己原来的家庭和村落为本家。
(2) 娘家(www.daowen.com)
以往,娘家一般指代女性未出嫁之前家庭的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主要包括自己的父亲、母亲、哥哥、弟弟、妹妹等。不过,娘家人的范围也能扩大到与父母住在同村的同姓亲属。1949年之前,由于女性社会交往频率较低,因此女性通常没有太多朋友。即使未出阁之前有一两个闺蜜,也不能称对方为自己的娘家人。同时,娘家人也是相对于夫家人的一个概念,女性可以对夫家人称自己的亲属为娘家。当然,女性也能对丈夫所在村落的村民称自己原来家庭的成员为娘家人。此外,娘家还能代指女性出嫁前所居住的村落。
(3) 姻亲
在该村,姻亲主要是借由婚姻关系建立的亲属关系。具体而言,姻亲主要包括:其一,自己配偶的亲属。其二,自己兄弟姐妹配偶的亲属。其三,五服内其他同姓亲属配偶的亲属。以某一男性村民为中心,其配偶的娘家人以及娘家亲属、兄弟配偶的娘家人以及娘家亲属、其他五服内亲属配偶的娘家人以及娘家亲属都可算作是姻亲。对于女性而言也是如此,丈夫及丈夫亲属也算作是姻亲。不过,在当地村民的基本认知中,姻亲基本上只包括配偶以及兄弟姐妹配偶的亲属。五服内的亲属如果日常往来较多,那么他们的配偶也算是姻亲,反之也可不称之为姻亲。据李邦存老人叙述:“你要说姻亲,基本上就是男的媳妇的家里人还有亲属,再就是自己弟兄姐妹们对象的家里人还有亲属可以算是姻亲。不过,要是没见过面哩,也就算不得姻亲啦。”实际上,除了配偶的亲属以及配偶亲属的配偶,其他亲属如果没有见过面也不能算是姻亲关系。据靳逢安老人叙述:“要是没见过面哩,或者就见过一两面哩,也就是名义上算姻亲。大家说起来了,要么办事遇到了,一个说自己是谁的弟,另一个说自己是他老婆的堂哥,俩人聊几句也就这啦。”
(二) 亲属关系
1949年之前,村民之间的亲属关系主要集中地反映在互帮互助、互相走动等方面。但是,亲属间也要秉承特定的交往原则。
1. 交往原则:亲疏有别
以往,近亲之间有相互帮助和保护的义务,住在同一村落的近亲更是如此。在该村,朋友之间的交往主要秉持人情对等的原则,但是近亲之间则无所谓人情不人情。例如,一户村民在盖房子时请了自己的堂哥来帮忙,即使堂哥没有请其帮过忙,也会积极前来。在村民看来,向自己的近亲请求帮助并不是什么大事,只要不涉及钱财,近亲之间不会计较这些细节。与之相对,如果请求自己的四邻或者好朋友帮忙不仅要考虑到彼此之间的关系,还要考虑到如何才能做到人情互不相欠。据靳逢安老人叙述:“那有的时候,我找俺舅帮忙,我都不用给他送礼,那当舅舅的肯定得帮外甥的忙。”与四邻和朋友类似的还有远亲,村民求自己的远亲办事时甚至会不好意思开口。例如,村民想找自己的某一远房表哥帮忙,通常要先带着礼物去看表哥的父母,再请老人帮自己转达帮忙的请求。
2. 交往方式:走亲戚
在该村,逢年过节的走动是维持亲戚关系的主要方式。即使平日里不走动,过年过节也一定要去亲戚家拜访一下。据艾宝玉老人叙述:“关系不走不算亲,你要是不去看亲戚咯,亲戚肯定得对你有意见。”据村内老人介绍,一个村民除了年节一般要去看外村近亲两三次,拜访远亲则主要集中在过年时。以往,但凡有亲戚前来拜访,村民都会表示欢迎,即使囊中羞涩也会尽量拿出一些好面招待亲戚。这主要是因为,亲戚来访不招待,必然会影响亲戚之间的关系,亲戚有权在家中长辈面前数落其不是。一些村民在走亲戚时吃了闭门羹,甚至会在5—10年内反复指责对方。与此同时,村民有时也很欢迎亲戚前来拜访。在该村,不少村民并没有多少亲属在村中居住,那么他们就有被其他村民欺负的风险。如果家中经常有亲戚前来走动,会被其他村民视为“家里有人”的表现,这能大幅降低被欺负的可能性。此外,走亲戚也要有一定的限度,除了年节,村民走亲戚的次数如果超过5次,势必会引起亲戚的不满。此时,亲戚虽然不会不招待对方,但也会在言语中含蓄地表达不希望对方再来的意思。也正因为如此,如果自己的亲戚较穷,村民除了年节之外一般不会主动拜访,即使拜访也尽量不在亲戚家中吃饭。
3. 交往内容:互相帮助
在该村,亲属除了相互走动之外,日常交往还主要体现在互帮互助上。具体而言,亲属之间的互帮互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互借生产工具。村民虽然也可以向四邻等借镰刀、犁、耙等生产工具,但如果自己本村的亲戚家中有这些工具,村民还是会先向自己的亲戚借。这主要是因为向亲戚借不涉及欠人情的问题,一时无法归还也可以适当延期。其二,请对方帮忙。这体现的逻辑与借工具一样,不涉及欠人情的问题。其三,借钱(粮食)。如果自己的亲戚有钱(粮),那么村民还是会首先向自己的亲戚借。其四,过继子嗣。如果某一村民没有自己的儿子,可以向同姓亲戚过继子嗣。亲戚如果家中较穷且儿子较多,通常也会同意对方的过继要求。其五,提供庇护。对此,后文将详细叙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