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麦作体系:回归户为单位经营模式,村民产量再次提高

麦作体系:回归户为单位经营模式,村民产量再次提高

时间:2023-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土地改革之后,该村基本奉行一年一熟制,秋天收秋后种植小麦成了绝大多数村民种植小麦的基本习惯。同时,杂麦双作的耕种模式得以继续保留。临时性互助组一般规模较小,合作也仅限于深耕和收割等用工较多的小麦生产环节。自此,该村农业生产回归了以“户”为单位的经营模式,这也进一步激活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得小麦产量再次提高。当下,该村小麦生产主要由老人、妇女完成,但一些特殊的环节仍需要男性劳动力亲自负责。

麦作体系:回归户为单位经营模式,村民产量再次提高

1949年之后,随着时局的稳定以及农业技术的进步,村民纷纷开始精耕细作,小麦产量也开始提高。在土地改革之后,该村基本奉行一年一熟制,秋天收秋后种植小麦成了绝大多数村民种植小麦的基本习惯。同时,杂麦双作的耕种模式得以继续保留。

1950年开始,村内开始组织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临时性互助组一般规模较小,合作也仅限于深耕和收割等用工较多的小麦生产环节。与此相对,常年性互助组不仅在农业生产各个环节进行合作,还在农副业等方面进行互助合作。据艾宝玉老人叙述:“那个时候,有土改分半头牛哩,有分半个犁哩,大家互助,生产也方便。”之后,该村又先后历经了初级社、高级社阶段以及人民公社阶段。土地牲畜和大型生产工具的集中使用,也为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提供便利,促进了小麦产量的提高。同时,土地平整和伙种也为小麦的连片生产提供了便利。此外,1950年代以来,拖拉机、机引犁、旋耕机、割晒机等机器的使用,以及化学肥料的投入,也为小麦生产提供了极大的便利。(www.daowen.com)

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广,村内土地以好坏搭配的方式分配给了村内村民。自此,该村农业生产回归了以“户”为单位的经营模式,这也进一步激活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得小麦产量再次提高。当然,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农业技术的改进也是小麦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当下,该村小麦生产主要由老人、妇女完成,但一些特殊的环节仍需要男性劳动力亲自负责。例如,秋收后的麦种环节便是如此。基于此,如今该村在附近县市打工的村民还有秋收时回家劳作的习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