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特定种植结构影响下的村庄干旱底色特征

特定种植结构影响下的村庄干旱底色特征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特定的种植结构的影响之下,村民对于水利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由此也形成了该村特殊的干旱底色。这种气候特征虽然属于湿润型气候,全年降雨量多,但是却较为集中且变动率大,较易形成洪涝灾害或者是干旱灾害。同时,该村干旱的底色还主要体现在空气的湿度上。(三)干旱底色与家户关系受种植结构的影响,村民对于水源并没有产生较强的竞争性。

以往,由于该村气候带更适宜种植小麦,所以该村多数村民以种植小麦为生。在特定的种植结构的影响之下,村民对于水利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由此也形成了该村特殊的干旱底色。

(一) 干旱特征与作物选择

如前所述,楚铺村所属的汝南县兼具暖温带和北亚热带向暖带过渡的地带两种气候特征。这种气候特征虽然属于湿润型气候,全年降雨量多,但是却较为集中且变动率大,较易形成洪涝灾害或者是干旱灾害。如果种植水稻,一旦遭遇旱灾,绝收便无法避免,而需要水源较少的小麦生存的概率则相对较高。同时,该村干旱的底色还主要体现在空气的湿度上。该村空气湿度小,较有利于小麦的光合作用以及营养的积累,因此该村自古以来就是小麦的主产区。当然,小麦要经历低温发育,种植过程中需要充足的光照以及较大的昼夜温差,也是该村主要种植小麦的原因。据艾宝玉老人叙述:“咱这为啥不种水稻哩,要说水也不是太缺,但是哩气候就不是非常适合。咱这过去南边正阳县有种水稻哩,那气温还高一点儿,咱汝南不中。”

(二) 小麦种植与水利建设(www.daowen.com)

在这样的气候环境下,村民选择种植小麦以及其他旱作物就成为保证粮食产量的基本选择。由于小麦对水的需求量较少,因此村民们便养成了依靠雨水进行灌溉的习惯。该村附近虽有冷水河,村落中或者田中也有一些灌溉用井,村民却并不是非常在乎这些水源的产权归属,因此没有形成较为复杂的水权分配机制。与此类似,村民也不重视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村内任何一个村民都对此没有明确的义务和责任。

(三) 干旱底色与家户关系

受种植结构的影响,村民对于水源并没有产生较强的竞争性。据李邦存老人叙述:“水没啥稀罕哩,水井、河流、堰塘里面的水大家都能用,谁也不限制。”由于该村多数村民都是无地或者是少地村民,因此村民们对于灌溉水源的需求程度相对较低。同时,该村民国时期每个家庭每天约需要7—8桶生活用水,用水量约在80—120升,村内三个饮用水井完全可以满足村民的日常生活所需。因此,大多数村民并没有建造水井的需求,建造了水井的村民也因为水源可以满足自身的需要,而让周边村民无偿使用。可以说,建造饮水井和灌溉用井也变成了富户对本村村民的一种福利。富户建造水井时,其他村民可以提供帮助,也可以不提供帮助,这并不影响村民使用水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