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自然灾害-夏季洪涝灾害及村民救援措施

自然灾害-夏季洪涝灾害及村民救援措施

时间:2023-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该村地势低洼,夏季受到洪涝灾害影响的程度相对较高。据村内老人介绍,民国时基本没有发生过太严重的洪涝灾害,水位较高时村民撤离至寨墙便可,很少造成人员伤亡。除了收留,四邻和同姓亲属还有帮受灾村民重新修建房屋的义务。对于帮忙的四邻及亲属,受灾村民虽然会表示感谢,但无须回赠礼物。在旱灾到来时,村民通常以户为单位进行自救,很少有联合救灾的情况出现。(三)蝗灾及其关系1.蝗灾概况

自然灾害-夏季洪涝灾害及村民救援措施

由于该村地势低洼,夏季受到洪涝灾害影响的程度相对较高。与此同时,旱灾和蝗灾也给村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一定的冲击,因此而破产的村民也不在少数。

(一) 洪涝及其关系

1. 洪涝概况

传统时期,该地受洪涝的影响较为严重。据村内老人介绍,洪涝主要分春涝、夏涝和秋涝,其中夏涝和秋涝带来的影响较为严重。该村平均每2—3年就会受到1次洪涝灾害的影响,但是影响的程度相对有限,并不是每一次发洪水都会造成村民房屋垮毁或者是作物的全面减产。就农作物而言,小麦、芝麻、谷子等作物最怕水淹。其中,小麦如果短期之内被水浸没,对产量的影响还不算大,但是,长期浸泡在水中则会全面死亡。芝麻和谷子等作物对水的耐受度最差,一旦被秋涝波及往往会大幅度减产。但是,高粱、大豆等作物对于洪涝的抵抗能力相对较强,即使遇到洪涝减产幅度也不会太大。

2. 洪涝与农田防护

以往,一旦发生洪涝村民往往只能各顾各,要自己想法将田中的水尽量排出去。在此过程中,村民之间很少有相互合作的情况出现,特别是在连续多天下雨之时村民就更是不能兼顾彼此了,即使亲兄弟间也是如此。但是,这并不是说,村民之间不愿互相帮助,而是因为防洪设施的缺乏使得村民即使合作也无法有效抵御洪涝。如遇连天阴雨,雨水不能向其他村民田地排放的惯习也会失效,村民完全不用对雨水的具体流向负责。

3. 洪涝与共同防护

1949年之前,楚铺外有寨墙,在发洪水时村民往往会躲在寨墙上以避免出现生命危险。由于洪水速度较快,村民撤到高墙时并没有人进行组织,但四邻间通常会保证老人和孩子先撤到高墙上,再力保大家都能安全。如果有人无法撤退,村民们也会尽力救援,救援不成功无须负任何责任。据村内老人介绍,民国时基本没有发生过太严重的洪涝灾害,水位较高时村民撤离至寨墙便可,很少造成人员伤亡。

虽然村民很少受伤,但是房屋却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有的甚至会垮塌。传统时期,楚铺多数房屋是茅草屋,被水冲毁的概率相对较高,一旦垮毁就需要重建。此时,房屋被毁的村民会请求四邻或者同姓亲戚收留。如果某一受灾村民兄弟都不在村中居住,或者没有亲属,那么四邻通常也有收留该村民暂时居住的义务。据艾宝玉老人叙述:“过去,有事儿了亲戚都要帮,借住一下都不是啥稀罕事儿。”当然,如果四邻家中条件不是很好,也可以不收留受灾村民。与此相对,如果家中条件较好,那么最好尽量收留。如果某一村民条件较好,其又拒绝了受灾村民的请求,那么受灾村民虽不能当面对其进行指责,但可在对方遇到困难时委婉拒绝其请求帮助的要求。此外,有些村民如果财产不多,也可以迁到其他村落谋生并想办法定居。

除了收留,四邻和同姓亲属还有帮受灾村民重新修建房屋的义务。在受灾后,一般四邻或者同姓亲属会主动前来帮忙,直到房屋修补完成为止。对于帮忙的四邻及亲属,受灾村民虽然会表示感谢,但无须回赠礼物。同时,由受灾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村民房屋损坏,其他村民前来帮忙并不构成人情上的亏欠,受灾村民无须刻意偿还人情。在对方遇到同样困难时,接受过帮助的村民也要尽力提供帮助。

(二) 旱灾及其关系

1. 旱灾概况

以往,旱灾对于楚铺村村民的影响主要是在农业生产上。一般而言,每年该村都会遇到一次旱灾,只是旱灾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该村所受旱灾通常分为春旱、初夏旱、伏旱、秋旱等四种类型,又有轻重之分。同时,该村旱灾多为季节性干旱,很少出现连续两个季节都干旱的情况。如果旱灾不是太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也相对较小,1—2个月之后便会随着降雨的到来有所好转。如果旱灾较为严重,那么无论是村民,还是村落都会采取一些措施以降低旱灾的影响。

2. 日常防护与家户本位

如果旱灾不是太严重,一般适当向土地中补水便可。不过,在旱灾较为严重时,村民们只能通过灌溉才能解决作物缺水问题。过去,该村农业生产主要是“靠天吃饭”,地中虽有水井,能够灌溉的范围却非常有限。同时,该村属传统的自流灌溉区,能够利用渠道将冷水河等水源引入田中。不过,它们与水井一样,灌溉范围相对有限,能起到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在旱灾到来时,村民通常以户为单位进行自救,很少有联合救灾的情况出现。肩挑水桶将水运到地中浇入作物根部是村民抗灾的基本方式,只有靠近冷水河的村民才能享受到自流灌溉的便利。在当家人的领导下,家庭中能干体力活的男性成员都要前往水井、河流等水源处将水不断运送入田中。(www.daowen.com)

3. 背雨与共同防护

在当地,“背雨”又称背水或者取水,是村落集体求雨的一种方式。在楚铺,背雨通常由赵国兴等地主主动发起,村中其他村民如果不表示反对,背雨仪式便正式开始。背雨由赵国兴等邀请村落中年长且懂得相关仪式的排场人负责主持,村落内信众自由集结后出发前往老乐山。在背雨时,但凡有地村民都会前去,有时周边村落的村民也会一同前往(也有老人表示,背雨只是村落行为,不存在多村一起背雨的情况)。在出发前,主持人要头戴柳枝帽,并带一个空瓶装水。到了老乐山,先拜龙王庙。祭拜仪式由主持人负责,村中排场人往往站在队列的最前面。叩拜上香之后,背雨队伍再前往背雨的地点将空瓶内装满水并封牢瓶口。在背雨的地点,仍要举行相应的仪式以求神明恩赐雨水。取水完成之后,背水队伍要星夜返回村落把水洒在村中庙宇的神案上。此外,背雨队伍必须配上4—12名精壮的青年男性,以免路上有人劫雨。这几位青壮男性,通常由组织者去请,如有自愿前来者也可随队前往。组织者还要为这几位男性村民配上刀剑、木棍、红缨枪武器(民国中后期主要配枪,每次背雨至少要配6—12把枪)。这么做一方面是起到震慑作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在打斗中吃亏。不过,楚铺被劫雨的情况在历史上未曾发生过。

4. 挖井与共同防护

在旱灾到来时,村民还能通过挖井来缓解旱情。一般而言,挖井可以自己挖,也可以共同挖。关于具体的修井方式,将在水利部分继续叙述,此处不再赘述。

5. 旱灾与救助

旱灾如果无法及时缓解,必然会造成大规模减产,此时村内地主也会在村口的庙田处施舍一些粮食。但是,这能起到的作用相对有限,不少村民仍需外出逃荒才能解决旱灾所带来的影响。村民外出逃荒主要前往受旱灾影响相对较小的地方,这与水灾发生时没有本质区别。

(三) 蝗灾及其关系

1. 蝗灾概况

以往,蝗灾也是发生频率较高的灾害,在当地曾流传有“种地不治虫,等于给虫当长工”的谚语。民国时期该村也发生了三四次蝗灾。蝗虫趋水喜洼,该村正好处于低洼地段,因此历来都是蝗灾侵袭的主要对象。同时,严重旱灾又往往伴随着蝗灾,两种灾害同时侵扰势必会给村民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2. 蝗灾与日常防护

1949年之前,当地曾流传有“要想害虫少,锄尽田边草”的说法。一般而言,蝗虫防治的最基本的方式就是清除田内和田边的杂草。因此,村民在日常生产过程中都会将锄草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在正常年份,这么做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抵御蝗灾,但是在极端天气下此举也收效甚微。

3. 蝗灾与共同防护

在蝗灾大面积到来之时,单靠一家的力量往往无法有效治理。为了有效治理蝗灾,保长通常会组织村内村民共同参与治蝗。具体而言,共同治蝗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方式:其一,村民一起在田头挖深沟,让蝗虫无法通过;其二,由保长带领村民用锣鼓驱赶蝗虫。具体防护过程中,各家各户一般都要提供劳动力,有田的村民甚至会让家中全部劳动力参与其中。当然,即使是没有地的村民,也会在保长的组织下参与到治蝗的过程中。不过,如果蝗灾非常严重,这些治蝗方式也无法有效治理蝗虫,大规模减产将无可避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