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湖北十堰市郧阳区:生态循环农业先行区

湖北十堰市郧阳区:生态循环农业先行区

时间:2023-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郧阳区以踏踏实实的工作,获得“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荣誉。近年来,郧阳区以国家区域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推广资源节约技术,创新循环利用模式,探索出了一条区域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之路。

湖北十堰市郧阳区:生态循环农业先行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以来,郧阳区坚定不移推进“生态立区”战略,坚持生态优先,以推动“绿美郧阳”建设为契机,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改善民生协同共赢,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郧阳区以踏踏实实的工作,获得“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荣誉。

1.郧阳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郧阳区自2017年启动环水有机农业项目建设,为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作出有益探索。通过几年实践,在水土共治、农业循环发展方面具有成功经验,实施土壤改良7万亩,建立了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服务联盟等,其中“环水有机农业星创天地”获国家级奖项。郧阳区委、区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大力创建环水有机农业示范区,打造汉江绿谷的意见》《环水有机农业示范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文件,建立了“政府主导、农民主体、能人带动、市场运作”机制,为郧阳区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提供了有力政策支持。

近年来,郧阳区以国家区域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推广资源节约技术,创新循环利用模式,探索出了一条区域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之路。该区重点推广节地、节水、节肥、节能等资源节约型技术,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农业方式,推进“畜—沼—菜(果)”循环利用模式和“果—禽”“茶—畜”种植养殖结合模式,年推广应用面积40万亩;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工程,采取“政府补贴、农户共担”方式,每亩财政补贴600元、农户自筹200元,改良土壤3万亩;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将秸秆尾菜等处理再利用同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相结合,建设废弃物处理再利用中心,畜禽废弃物利用率、秸秆利用率分别在98%、95%以上。目前,该区已建成有机废弃物处理中心3个,处理能力达到20万吨。该区与北京嘉博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订畜禽养殖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环水有机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土共治环水有机农业“5+1”服务等合作协议,设立“嘉博文生物腐植酸肥区工作站”,按照“养分管理、循环利用、水土共治、合作共赢”模式,总投资10亿元,计划用3年时间建设有机农业示范基地20万亩。

通过大力推广“自然生草+绿肥、有机肥+配方肥、有机肥+秸秆覆盖”等化肥减量增效面积12.5万亩,全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环境持续改善。按照“1+2+N”产业布局,大力推进务工产业、袜业产业和香菇产业绿色发展。2019年,全区建成“制菌、种植、加工”三个香菇产业园,在19个乡镇建设百万棒级制棒车间30个,原材料基地100万亩,“一社一司”组织340个。累计培育农业“三品一标”品牌总数103个,其中有机产品13个、绿色产品45个、地标产品8个。成功打造“郧阳花菇”“郧阳黑猪”“郧阳白羽乌鸡”“武当道茶”“汉江柑橘”“郧阳红薯粉条”等多个区域公共品牌。先后培育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1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3家。郧阳区还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等院校对接,建立专家工作站,探索出多种可复制、可推广的环水有机农业“水土共治”模式、区域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模式。

郧阳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以创建环水有机农业示范区为目标,充分利用山区资源优势,探索生态、特色畜牧业发展之路,在生态高效农业循环经济及生态建设、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以环郧阳湖、滔河、丹江河、堵河流域为重点区域,完成7万亩耕地土壤改良,对有机废弃物、秸秆、畜禽粪便等进行资源化利用,控制使用农药、化肥等,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力争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在98%以上,化肥用量减少1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提高20%,畜禽粪污利用率提高到90%以上,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1%的目标。(www.daowen.com)

2019年10月24日,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国家林业草原局联合发布《第二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名单公示公告》,经多部门复核确认产生了第二批41个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郧阳区入列其中。

2.郧阳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经验

注重山区特色,明确重点规划。根据实际,充分利用山区资源优势,探索、推广了山区生态养殖模式,把发展土鸡生猪山羊等山区特色畜禽作为产业重点,实行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持续利用,推进农牧结合、资源循环、健康清洁养殖。充分利用了山地山坳多的资源优势,按照“养殖进山,靠山取地”,人畜分离、生产发展、农民增收的思路对畜禽养殖用地开展了初步规划,实行用地备案制度。

注重政策扶持,加强优化环境。为了加强政策导向作用,引导辖区内畜牧业向生态化、适度规模化、资源化方向发展,积极申请规范养殖场项目、栏圈改造项目等,积极为养殖场主争取资金。新建规模养殖场必须符合生态养殖及综合规划要求,否则不审批不扶持。对未落实粪污治理设施建设或不符合生态养殖及综合规划要求的原养殖场,按照关停一批、搬迁一批、治理一批的原则进行限期综合整治。

注重项目建设,创新示范推进。为了增加畜牧业投入,积极争取畜牧业建设项目,通过项目建设创新探索适合山区发展规模养殖业的生态养殖模式,并建立了一批与周边种植、林地等相协调的生态循环示范典型。在农牧结合生猪生态养殖方面,带养殖户参观了柳陂“猪—沼—果(菜)”零排放综合循环利用模式示范场,试点应用了发酵床生态养猪技术;在林牧结合土鸡、山羊生态养殖方面,通过山区发展特色畜牧业项目建设,建立了“四园—林—土鸡”及“林地—山羊”土鸡、山羊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及时总结农牧结合生态循环型畜牧业典型,通过召开现场会、发放宣传手册、各村广播等各种媒体宣传推广生态畜牧业模式,示范推进农牧结合和生态畜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