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自古以来,粮食安全在我国政治中便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尚书·洪范》讲“八政”,列在首位的便是“食”。粮食问题,是古代政治的首要问题。在古代,粮食丰收、人口众多,是一个国家兴盛的标志;饥馑灾荒,人口大规模非正常死亡,则是国家衰亡的征兆。西汉末年的绿林、赤眉起义,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隋朝末年的瓦岗起义,唐末黄巢起义,明末李自成起义,无不与饥荒有直接关系。“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只有粮食充足才能稳住人心,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约占全球人口的20%,而耕地面积仅占全球可耕地面积的7%,因而粮食安全问题十分重要。虽然近年来我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科技水平不断提高,自2004年至2015年,我国实现了粮食总产量“十二连增”,似乎粮食安全不成问题。然而,事实情况并非如此。即使实现了粮食产量的“十二连增”,我们却仍然面对以下问题:第一,“丰年缺粮”。这是因为,粮食产量在增加,粮食需求量同样在增加。我国总人口在不断增加,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产业在不断发展,这些因素导致对粮食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第二,粮食对外依存度不断加大。大米、小麦、玉米是我国三大主粮,然而我国粮食缺口大,加上国内国际农产品价格倒挂,导致三大主粮进口连年增加,粮食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主粮,其他农产品如大豆、棉花、生猪、牛奶、食糖、食用油等价格,我国均高于国外。总的来看,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粮食供给矛盾会进一步加大,国内国际农产品价格倒挂会逐渐扩大,因而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近年来,国际粮食价格不断下跌,构成了制约我国粮价上涨的“天花板”;由于国内劳动力、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国内农产品价格近年来稳步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则构成了我国粮价上涨的“地板”。粮食进口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内粮食不足问题,但是低价进口粮食会抑制国内农产品价格,进而挫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对粮食自给产生不良影响。从目前趋势来看,国内国际粮价倒挂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成为常态,我国粮食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的局面一时难以逆转。2010年,我国成为美国农产品最大进口国。有专家估计,目前我国广义粮食进口依存度已经超过30%,在不久的将来预计会超过50%。
面对如此庞大的人口,我们不能也不可能靠进口来满足粮食需求。一个国家只有粮食自给,才能在国际上不受制于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因而,粮食生产必须自力更生。(www.daowen.com)
长江经济带农业处于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暖湿润,全年降水1000mm以上,光照、热量、水量、土壤条件好,农作物一年两熟甚至三熟。在全国十三个粮食主产省区中,有江西、湖南、四川、湖北、江苏、安徽六个省属于长江经济带。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地区、鄱阳湖地区、巢湖地区、太湖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农业总产值约占全国的40%,粮食产量约占全国的40%,其中水稻产量约占全国的65%。然而,与历史相比而言,长江经济带农业在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方面的作用呈现弱化趋势。
自古以来,长江经济带农业便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汉唐时期,由于南方未得到充分开发,汉唐政府的粮食来源主要靠北方供应。唐代安史之乱后,政府粮食开始靠江淮供应。北宋、南宋政府粮食都是靠“江淮之漕”供应。南宋时,国土得到充分开发,我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南宋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意即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大丰收则天下粮食充足的意思。元代定都北京后,长江经济带地位更加重要,明朝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即湖南、湖北大丰收则天下粮食充足的意思。元明清三代,政府粮食都靠“江南之漕”供应。[1]南粮北运可谓当时政府的生命线。这意味着,近1000多年来,我国国家粮食安全都是靠长江经济带农业保证的。
长江经济带农业资源丰富,基础条件好,然而农业产量、产值仅占全国的40%左右,与古代相比相差甚远,长江经济带农业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地位有待加强。所以,利用好长江流域的农业资源,充分挖掘长江经济带农业的潜力,提高长江经济带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提升长江经济带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地位,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将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