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人”字的一撇一捺,依据中国哲学,指的是阴与阳。
阴阳论,作为中国传统哲学所特有的一种理论架构,其概念的起源可追溯到夏商时期甚至更早。《周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它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表示同一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凡是相对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阴阳统摄了万物万象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在这种互相依存、互相转化、此消彼长的变化中,推动着世间万物的变化和发展。
阴与阳的每一方都以另一方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阴,阳不能存在;没有阳,阴也不能存在,即所谓“独阳不生、孤阴不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守之,阳在外,阴之使也。”《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因此,阴阳是互相依存、互相为用的。
阴阳消长,是指事物和现象中对立着的两个方面,是运动变化的。其运动是以彼此消长的形式进行的。阴阳两个对立的矛盾始终处在此消彼长、此进彼退的动态平衡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事物的正常发展变化。“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来则暑往,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成岁焉。”(www.daowen.com)
阴阳转化,就是阴阳互变,事物或现象的阴与阳是两种不同的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对立面转化。《系辞》说:“阴阳合德,则刚柔有体。”只有阴阳统一起来,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阴阳才能长期共存。
由阴阳学说衍化出五行学说,也就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和“相克”的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木曰阳中之阴,火曰阳中之阳,金曰阴中之阳,水曰阴中之阴,土曰阴阳合合。《尚书·洪范》说:“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tǔ yuán jià s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万事万物通过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而产生普遍联系。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属性物质的“相杂”和“相和”而化生的。五行学说是按五行的特性对事物进行归类的,归类方法一是按取象比类法:“取象”是从事物的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比类”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具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的归属。二是推演络绎法: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归纳其他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属性。“仰观天,俯察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中华先祖就是这样认识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存的。
阴阳五行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该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木、火、土、金、水是最基本的、不可或缺的物质元素。人也不例外,以五脏为例:肺为金、心为火、肝为木、肾为水、脾为土。总之,人及其思维、行动、命运都在阴阳五行说的范畴之内,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