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称巴菲特为“股神”的言外之意,似乎是把他看作一个“炒股票”的人,并认为他今天的成功有“神”一样的运气相助。事实上,巴菲特的经历并不是这样的。
他不仅在二级市场买卖股票,也在一级市场投资并购。比如,我那次所访问的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全资子公司——商业资讯公司,就是巴菲特于2006年与原股东直接谈判而达成的并购交易。
我向公司CEO询问过当年的并购过程,得到的回答是:“那次交易非常简单。”商业资讯公司的原股东年事已高,希望脱手,而巴菲特又看中了商业资讯公司充足的现金流,于是,买卖双方一拍即合,少了很多外界揣测的你来我往的拉锯式谈判。
此外,我还参观考察过被巴菲特并购的内布拉斯加家具商场。接待人员解释说,巴菲特看中了公司当时的规模,双方仅签署了一页纸的协议就完成了整个并购。而这个6000万美元的交易竟然是巴菲特第一笔并购交易。除此之外,巴菲特还拥有11家保险公司,他还亲自经营纺织厂十几年。所以,巴菲特实际上是“三位一体”:投资人+企业家+保险家。
如今,更多的人看到的都只是巴菲特成功的一面,却忽略了他艰苦创业的经历。深入了解巴菲特的人生经历才知道,他小时候送过报纸,买卖过土地,做过弹子球机的生意。他进行股票买卖是受做股票经纪人的父亲的影响(他的父亲后来通过竞选担任过参议员和众议员)。
似乎很少有人关注巴菲特成功背后财富积累的轨迹。他50岁时的财富是1亿美元,55岁时1.5亿美元,直到2008年78岁时资产才达到628亿美元,成为世界首富。所以说,巴菲特今天的财富是经年累月,逐步积累起来的。(www.daowen.com)
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成立50周年股东年会上,巴菲特用“滚雪球”来形容他今天的财富积累和其他成就:“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找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巴菲特还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商业模式并不担心别人复制,因为它是历经长期艰难的发展历程才发展起来的。很多人没有耐心等那么长的时间。”
其实,巴菲特除了一开始受其恩师的影响而始终坚持价值投资理念外,他的商业模式也是不断摸索和完善的。他曾经很长时间把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当作一家纺织厂来经营,只是在经营过程中发现了机会才逐步转型发展成现在的投资控股集团。今天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资金充足,每天账上资金高达200多亿美元。但在创业初期,巴菲特也像现在的其他“创客”一样,四处募集资金,并屡遭挫折。1957年,他还只是为几个亲戚朋友打理区区30万美元。当年,在泌尿科医生埃德温·戴维斯(Edwin Davids)等5个主要合伙人的帮助下才拿到50万美元的创业资金,其中,戴维斯医生拿出10万美元。1960年,他又在心脏医生威廉·安格尔(William Ingres)的帮助下,通过多次演讲,进行类似我们今天所说的“众筹”,获得了11名医生的资金。
巴菲特也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常胜将军,他也遭遇过多次重大的投资失败。他在50周年股东年会上说,他用股票收购过的一家英国公司,就曾损失了60亿美元。他也曾经历过几次股市下跌而导致的重大账面亏损。
巴菲特说,他不想别人把他视为“神”,希望他的精神能得以传承。巴菲特的智慧与人格魅力在全世界拥有万千拥趸,包括我在内。在我看来,学习巴菲特不能东施效颦,而是要学习他的精神内涵;不是学习如何达到他的财富高度,而是要触及甚至延伸他的思想深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