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审计作为促进环境、经济和社会三者效益相统一的重要手段,在中国的资源环境生态保护工作上已初见成效”。2005年召开的亚洲审计组织环境审计研讨会暨环境审计委员会工作会议认为,“审计部门作为综合性的经济监督部门,在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中正发挥着积极作用;审计部门以其超脱地位和特有的功能实施环境审计,对环境管理所发挥的重要促进和保障作用也是其他机构无法替代的。中国的环境审计已经初见成效,对促进环境管理,提高各级决策者的环保意识,使环境保护更有效地参与综合决策等方面正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几年来,国家审计署组织开展了生态林业建设资金审计调查、排污费审计、天然林货源保护工程审计、退耕还林工程审计、城市排污费征收、解缴和分配、使用情况,以及重点地区水污染防治资金等环境审计项目,及时发现和促进纠正了环境保护资金使用中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并提出了有关完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的意见和建议,有力保障和促进了环境保护资金合理有效使用,充分发挥了效益,推动了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
2003年7月,审计署成立环境审计协调领导小组,环境审计工作更加明确。在环境审计中兼顾环境审计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积极吸收国际环境审计的先进经验,充分考虑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取得的新成效,不断拓展环境审计的新领域,及时总结既往环境审计工作中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环境审计的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在开展环境审计上形成了基本认识。环境审计划分为生态(生活)环境建设审计和环境污染治理审计这两个方面。环境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对环境专项资金的审计、对环境建设项目的审计、对环境保护部门的审计、对环境政策法规执行情况的审计等。随着政府环境保护,治理力度的加大和要求的提高,我国环境审计的范围、内容也在不断拓宽和丰富。1998年末国家新增的2000亿元国债资金陆续投放项目,第二年审计署实施了对环保项目中使用国债资金情况的审计。组织开展了对46个重点城市排污费的专项审计。环境审计领域逐步扩大:围绕水环境,对三峡库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资金等重点区域的环境保护投入进行审计,围绕生态环境建设,对退耕还林试点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等重大环境保护项目进行审计。此外,积极探索对重大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审计,组织实施了青藏铁路环境保护资金使用情况专项审计调查。
审计署2006年第3号审计结果公告对外公布,在《河南等 16个省农村公路改造和通达工程项目实施情况审计调查结果》中,对项目环境影响作出评价,“一些地方在农村公路建设中,破坏植被较严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或未及时进行绿化”。审计署环境审计协调领导小组成立后,出台了《关于2005至2007年环境审计工作的意见》,促进在各专业审计领域内开展环境审计。外资运用审计中开展对国外贷援款环境项目的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在投资审计项目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分析项目环境效益是否达到预定效果。按此要求,在2005年对县乡农村公路改造和通达工程项目审计中,开展对公路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经济责任审计中增加了由于决策和履行职责不当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内容。
审计人员积极探索环境效益审计路子。在涉及资源环境生态保护专项资金审计中不仅针对资金筹集、使用和管理中的违法违规问题,还充分关注资金使用效益。在“三河一湖”水污染防治资金的审计中,以环境信息系统为切入点,开展环境效益审计。深圳、青岛等地,都探索实施了对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等环境效益的审计。珠海市政府,率先将“环境审计”列入地方法规。天津开展了对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的审计,云南开展了对滇池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审计,河南、江苏、山东等地参加了对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资金的审计。
汪恕诚部长在中国水利杂志专家委员会暨节水型社会建设高层论坛上发表的《C模式——自律式发展》讲话中指出,在我国资源的开发利用往往是和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必然导致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而要保护生态和环境,又必须抓好对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因此,我们要努力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解决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承载能力两大问题,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一种体制、机制,通过体制、机制的作用,使得整个社会产生一种需要或者激发出一种动力,这种需要和动力能够有效推动整个社会走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对于资源节约和污染防治,我们有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工程手段、技术手段、经济手段。这五种手段确实要综合运用好,但最根本的制度建设,是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或是变革生产关系来推动生产力发展。在发展和生态问题上,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政府要做生态代言人,要做环境代言人,大力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李金华审计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今后将逐年加大环境审计力度,一是水,水的治污,水的保护;二是土,退耕还林,退耕还牧。今后环境审计关注的重点领域主要是国家环境保护投资的重点地域,同时将继续关注国家环境保护主要政策的执行情况。
国际商会(ICC)认为,“环境审计是环境管理的工具,它是对与环境有关的组织、管理、设备等业绩进行系统地、有说服力地、客观地估价,并通过有助于环境的管理与控制和有助于对公司有关环境规范方面的政策鉴证等手段,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标”。该定义是从内部审计角度把环境审计作为环境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www.daowen.com)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5年颁布的《中国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1号——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第十条指出,要审计,检查工程设计是否符合国家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的有关政策,需要配套的环境治理项目是否编制并与建设项目同步进行,实施情况如何。
2004年下半年以来水利部开展了2001~2003年水土保持建设项目的审计调查和执法监察。主要包括:项目管理、资金管理、检查验收、投资效益和内部控制制度等方面。水利部派出调查组,并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分别对陕西榆林、甘肃天水和四川广安的水土保持建设项目进行了重点抽查,北京、河北、山西、辽宁、吉林、广西、重庆等省市水利部门也相继组织了水土保持项目的审计调查和执法监察,涉及利用国债资金、中央水利基建资金等实施的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主要有9个,包括黄河中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国债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晋陕蒙吡砂岩区沙棘生态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水土保持项目、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水土保持项目、珠江上游南北盘江石灰岩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试点工程、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试点工程、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瘀堤坝试点工程。涉及2001~2003年安排中央投资45.32亿元。重点审计资金主管部门是否按项目及时足额拨付资金,资金用款单位是否将资金全部用于所报项目,是否超概算,各项支出是否真实、合法,项目效益如何等,并采取财务审计与工程审计项目相结合的方法,做到审计不留盲区。通过加大专项资金审计力度,保证了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规范财务收支,充分发挥了资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在2001~2003年农水项目审计调查和执法监察中,分自查、重点抽查、整改总结三个阶段开展了对2001~2003年度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下达的农水项目的审计调查和执法监察。水利部派出调查组,并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分别对陕西宝鸡峡、山东位山、安徽淠史杭三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进行了重点抽查,北京、天津、上海、河北、辽宁、河南、福建、广东、四川、甘肃、大连、青岛等省市水利部门相继开展了审计调查和执法监察,涉及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 2001~2003年,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中央共投入国债资金44.4亿元,对402个大型国企中的255个灌区的骨干工程进行了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 2001~2003年共投入国债资金7.45亿元,以建设节水灌溉示范工程300个,示范工程面积200多万亩。年节水1亿立方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8000万公斤。农村人畜饮水解困项目, 2001~2003年期间,中央投入了79亿元以解决4660万人的饮水困难。重点审计资金主管部门是否按项目及时足额拨付资金,资金使用单位是否将资金全部用于所报项目,是否超概算,各项支出是否真实、合法,项目效益如何等,并采取财务审计与工程审计相结合的方法,积极向被审计单位建议,推广农村用水城市化和“以水养水”良性运行的经验和做法,引导合理收取水费,促进节约用水,实现农村人畜饮水机制的良性运行,有效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喝水不花钱,浪费无人管”的现象。通过加大专项资金审计力度,保证了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规范了财务收支,充分发挥了资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近年来,各级水利部门紧密结合国情、水情,坚持科学发展观,把水利审计作为行业监管工作的重要措施,围绕水利中心工作和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抓住政策、资金、资源环境生态三个重点,采取“上审下”与“交叉审”,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涉水资金和项目审计,不仅揭示查处了违反真实性、合法合规性要求的资金,促进了涉水资金合理有效使用,还通过对审计情况的综合分析,提出建议性意见,从政策层面上推进新型发展模式,发挥了积极作用,审计不仅仅是监督,监督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为深化改革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松辽水利委员会和部发展研究中心开展水利生态绩效审计课题的研究,组织了开展生态调水的专项审计调查,取得了有益的成果,这些都充分说明发挥水利审计在促进新型发展模式中的作用,关键在于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通过审计作用的发挥,可以促进政策落实,督促资金合理有效使用,促进经济发展,为改革保驾护航。
发挥审计在促进新型发展模式中的作用,就是要立足于发挥审计的职能优势,找准服务坚持全新发展模式中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要坚持突出重点,抓住影响坚持全新发展模式中建设的难点、热点问题开展审计监督;要坚持实事求是,深入调查研究,全面掌握促进新型发展模式中的规律和特点,努力使审计工作更符合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实际;要坚持“审帮促”相结合,不仅要搞好监督,更要立足于服务,力求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发挥作用。
发挥水利审计在新型发展模式建设中的作用,必须讲求方法。要因地制宜、搞好规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从实际出发,科学确定审计目标和实施步骤,使审计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要完善机制,大力推行在效益审计中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形成整体合力;要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寻求发挥审计作用的有效途径;要总结经验、抓好指导,我们将组织水利审计部门继续探索,把水利生态绩效审计的课题研究和专项审计调查取得的经验加以总结,逐步试点,在认真推广运用内部审计准则中,加强对效益审计相关准则的推广、运用,及时发现典型经验,指导面上实践,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建设的各项工作扎扎实实推向前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