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庆市自然环境及经济地理重塑现状。
① 重庆市的自然环境现状。通常情况下,自然条件对经济发展水平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一般而言,地势平缓的区域对经济发展更有帮助(李艳丽,2016)。由于重庆市地处远离海岸的内陆腹地,加之地形多山且起伏甚大,长期以来,对经济要素在区域之间的流动带来了很大的制约,从而致使中心城市对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和龙头作用受限,难以形成较为显著的集聚效应。
② 重庆市的经济地理重塑。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尤其是高速铁路、航空和高速公路等快速交通的建设在提高重庆市的经济密度、缩短区域之间的距离和减少分割(缩减经济边界、进入世界市场以获取规模和专业化收益)等方面发挥了极大作用,重庆市的经济地理得到了很大改善。目前,各种快速交通方式正在不断被完善,自然环境对重庆市的约束不断减小,重庆市的经济地理正被不断重塑。
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通过对经济密度、时空距离的压缩来影响不平衡不充分。2006—2015年,重庆市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呈上升趋势,等级公路里程数增长幅度最大,增长率为167%;铁路里程数和内河航道里程数保持相对稳定。此外,在普铁时代下,重庆市没有直接连入任何一条干线,来到“八纵八横”时代后,重庆市成为沿江通道、厦渝通道和包海通道三个干线的交汇点,高速铁路、航空和高速公路等快速交通方式正在重塑重庆市的经济地理,重庆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状况正在快速调整之中。重庆市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如表3.2所示,其发展趋势如图3.5所示。
表3.2 2006—2015年重庆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概况(里程指标:km)
续表
数据来源:根据2007—2016年《重庆统计年鉴》整理。
图3.5 2006—2015年重庆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概况
数据来源:根据2007—2016年《重庆统计年鉴》整理。
从城乡分布来看,尽管重庆市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进展,但是其农村公路的建设仍然十分欠缺,截至2017年年底仍然存在4个问题:一是村民小组通达通畅水平偏低。目前,全市6.8万多个村民小组中,还有3.4万多个村民小组未通畅,其中1万多个村民小组未通达,村民小组通畅率、通达率仅为49.3%、85.1%,农村公路“最后一公里”问题依然存在。二是农村公路技术水平偏低。尽管全市农村公路密度较大,但技术等级普遍偏低,通行服务能力有待提高,仍有一些危桥、危隧、危险路段急需治理。三是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水平偏低。随着油路、水泥路的逐步普及,对养护作业专业化、机械化要求更高,传统的人工养护方式将难以适应实际需要,急需对养护装备进行提档升级。四是农村路网运营效益偏低。全市仍有185个行政村未通客运,农村客运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扩大。农村物流网点不完善,服务经济发展能力有待增强等。从3大板块看,都市发达经济圈的公路密度最高,渝西经济走廊次之,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公路密度最低。交通条件限制了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要素交流与资源有效配置,即使区县内自然资源丰富,也难以得到开发,具体见表3.3。
表3.3 2016年重庆市3大经济区公路密度与人均生产总值(www.daowen.com)
资料来源:根据2017年《重庆统计年鉴》整理,其中公路密度=公路里程/面积。
此外,在经济密度的改善与制约因素方面,从城市政府对城市建设的偏向性与产业结构发展的治理来看,重庆市采取的“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战略,对城市建设与重工业投资具有偏向性。政府对都市经济圈以基础设施和房地产为主的固定资产投资偏向拉大了板块之间的收入差距,同时,三峡库区的建设和拆迁投资额对其内部区县间的收入失衡也产生影响(陈再洋,2005)。不仅如此,政府对于城市的重工业投资倾向导致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落后区县产业结构单一(重庆市主城区的第一产业占比远低于渝东北地区与渝东南地区),而农业因为缺少市场而发展缓慢;为满足工业发展需要,城市主干线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为重点,而重庆市落后地区又突出表现为地势起伏、沟壑重叠,更加大了基础设施发展的建设成本。3大经济区板块的第一产业的占比如图3.6所示。
图3.6 2003—2016年重庆市3大经济区板块第一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
(2)社会发展失衡状况。
科教文卫资源的发展失衡现状。历史上,科教文卫等基础设施及资源分布不均是影响重庆市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关键因素。相对而言,现在重庆市的都市经济圈主要是成为直辖市以前的老重庆市所辖区域,其市场经济发展较为充分,人才积累相对丰富,重工业基础也较为雄厚;而三峡库区的自然条件却相对恶劣,其地表状况也甚为复杂,人才相对匮乏,居民的文化素质偏低,科教水平甚为落后,三峡库区长期处于比较落后的状况;而渝西经济走廊的整体状况介于两者之间。在较大程度上可以认为,科技教育文化的落后导致的劳动者素质提升困难是重庆市区县之间发展不平衡的又一重要影响因素。同时,由于医疗卫生资源大多集中于发达地区,高素质劳动者为追求更高生活福利而向发达地区集聚,进一步导致了区域发展失衡。此外,落后的文化观念也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尽管到2016年为止,重庆三大区域之间的教科文卫资源之间的差距有所缩小,但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重庆市3大区的教育、医疗资源的分布情况如表3.4和表3.5所示。
表3.4 2016年重庆市3大区域中、小学每万人分布状况
数据来源:根据2017年《重庆统计年鉴》等整理。
表3.5 2016年重庆市3大区的医疗资源分布(每万人拥有的医疗资源数)
数据来源:根据2017年《重庆统计年鉴》等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