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建筑业管理制度优化,促进业务增长

建筑业管理制度优化,促进业务增长

时间:2023-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持续经济下行压力下,建筑业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在配套管理制度上,先后出台了武汉市建筑产业现代化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产业化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等方面的文件,为试点项目的建设管理提供依据。全市共申报试点示范项目16个,建筑面积80.5万m2;其中6个项目,建筑面积58万m2,通过专家评审被列为武汉市示范项目。

建筑业管理制度优化,促进业务增长

2016年,建筑总产值达6980亿元,同比增幅16%;增加值达到998亿,增幅10%。全市建筑业总产值始终保持占全省建筑业总产值的50%以上,建筑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保持在8%以上。在持续经济下行压力下,建筑业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全市登记在册市属的资质以上企业数量近7000家。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企业分别占企业总数的25%、53%、22%,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以中建三局为龙头的国有企业以及以新八、新七为代表的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汉阳市政建设集团取得了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首次实湖北省在这一行业零的突破。

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 2016年,全面落实五方主体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全面实行“两书一牌”制度,工程参建各方质量责任意识明显增强。严厉打击建筑施工转包违法分包行为,开展工程实体质量常见问题治理,积极扶持监理行业发展,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工程监理管理若干规定的通知》,受到监理行业一致好评,促进了监理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开展工程质量常见问题治理。推行精细化设计、精细化施工、精细化管理,通过组织培训学习、样板引路、现场观摩,广泛交流全市工程质量常见问题管控的做法和经验,逐年降低质量常见问题发生率,促进工程质量水平不断提高。经过深入治理,全市房建工程质量常见问题得到有效控制,“渗、漏、裂”情况明显减少,促创了一批建筑工程精品。全市创“黄鹤奖”工程135项(金奖10项,银奖125项),“楚天杯”工程38项,国优工程2项,鲁班奖工程2项。

发挥行业专家整体实力强的优势。根据全市监管工程的实际,为加强越江(湖、河)盾构隧道项目以及天河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的质量监管,防范和降低施工质量安全风险,组建越江(湖、河)盾构隧道项目和天河机场三期扩建工程两个施工质量专家巡查组,邀请行业专家不定期对盾构进出洞地基加固效果、管片拼装质量、隧道防水情况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等进行现场巡查,每次均形成巡查报告,指出发现的质量隐患并提出工作建议,为现场改进质量管理提供了有益借鉴。

安全生产 针对武汉市城建重点工程集中建设的特点,2016年初与市城投公司、地产集团、地铁集团等建设业主单位签订安全文明施工承诺书,建设单位承诺在推进工程建设中,及时拨付安全生产经费,定期组织开展隐患排查,协调各参建单位之间加强安全管理。在此基础上,建立联络员制度和协同管理制度,定期召开联络员会议,分析问题,研究对策,定期组织建设业主之间的相互交叉检查,加强政企联动,提升了建设业主的安全责任意识,把建设业主单位在施工现场的总牵头、总协调作用落到了实处。

2016年6月底、7月初,持续强降雨导致轨道交通2号线部分运营站点进水,按照市政府要求,立即组织6支应急救援队伍约850人,进行抢险抽排,保障了地铁运营安全。持续强降雨对在建工程也造成了影响,2016年7月17日13时30分,轨道交通6号线琴武区间左线掘进在穿越汉江的过程中,由于地下水位太高,水压太大,地下水击穿了盾构机尾刷,且水量很大,险情发生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赶到现场,启动应急预案,市政府应急办组织建设、公安、交管、供电等部门全力参与应急抢险,建设部门会同地铁集团负责工程抢险,公安交管部门负责根据抢险需要实行地面交通管制,供电部门负责为隧道内提供临时电源,经过各部门及参建各方竭尽全力抢险,险情在24小时内得到控制,6号线得以在年底顺利通车。

建筑产业现代化 2016年,以武汉市政府名义先后出台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意见》《市人民政府关于近一加快发展装配式建筑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目标,细化了政策措施,容积率奖励、择优投标、提前预售、构件运输等7项优惠政策得以落地。在配套管理制度上,先后出台了武汉市建筑产业现代化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产业化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等方面的文件,为试点项目的建设管理提供依据。在配套标准规范上,组织相关科研单位、大型企业配合省住建厅编制了《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及验收规程》《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构件生产及质量验收规程》《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现场安全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组织制订了《模块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构件和部品制作与施工质量验收技术规定》等规范,为装配式建筑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推动基地建设,为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按照“布局合理、格局特殊、供给方便、辐射周边”的原则,武汉市在新洲、蔡甸、江夏建设三个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位于新洲的中建科技绿色建筑产业园区一期年产能25万m3的预制构件厂已投产,并被评为国家建筑产业化示范基地;位于蔡甸的中建钢构,构件加工能力已达到每年16万吨。武汉市及周边已投产的预制构件生产能力可满足400万m2的装配式建设需要。(www.daowen.com)

落实试点项目,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全市共申报试点示范项目16个,建筑面积80.5万m2;其中6个项目,建筑面积58万m2,通过专家评审被列为武汉市示范项目。已完工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民用建筑工程试点示范项目2个,建筑面积12.7万m2。在建的装配式示范项目建和村城中村改造项目、湖北科技馆、沿海赛洛城、走马岭同心花园等项目,预制率40%以上,装配率达到60%以上,示范效果明显。

招投标市场监管 2016年,监管制度进一步完善。先后制发《市城建委关于修改〈武汉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招标投标申请人资格预审办法〉的通知》(武城建〔2016〕39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武城建〔2016〕195号),取消原有资格审查评分标准中对本市、本省的奖项限制,优化非国有投资建设工程项目招标投标监管方式,放开监理费、招标代理费等服务价格,有力激发市场自身活力。全年共完成建设工程交易项目5084项,交易额1661.99亿元,项目数和交易额较上年分别增涨3.92%和18.29%,进场依法应公开招标项目公开招标率100%。

开展建设项目材料设备集中采购试点。在国内实现“三个率先”:率先采取公开招标集中采购的新模式,率先建立全流程“业主+管理部门”协同监管的新机制,率先实施分类集中采购的新方式,为企业节约采购成本达到3800万元。

电子招标投标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根据国家最新要求和标准,建成新的招投标交易平台,完成与省中心平台的数据对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推进电子招投标,扩大远程异地评标项目试点,稳步推进电子签名、电子签章等相关工作。除市级平台外,武汉市区域范围内设有开评标场所的6个分中心也已全部实现远程异地评标,武汉市范围内远程异地评标形成常态化,相关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质量安全综合监管 2016年,在工程质量上,采取购买技术服务的方式,开展了轨道交通供电工程的质量监管工作,购买服务后,仍以监督员为主导,提供服务的第三方在需要时配合进行现场检查,既弥补了监管上的盲区,又锻炼了监督员队伍,实现了轨道交通工程各专业监管的全覆盖。轨道交通3号线、6号线在运营条件评审时,安装工程质量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

在工程安全上,通过公开招标形式,委托湖北江汉建筑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对在建项目安装使用的4445台建筑起重机械及附着式升降脚手架进行了专业检查,发现各类安全隐患问题1573处,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151份,停工整改通知书24份,实施行政处罚9起,约谈企业4家,提升了施工现场大型施工机具的安全检查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