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奖励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组织,调动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激发其创造性,推动科教兴鲁战略的实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山东省政府重新修订《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山东省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他们是我省科技创新精英、模范和领路人,也是山东科技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曾呈奎(1909—2005),福建厦门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海藻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生前曾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长,国际藻类学会主席,山东省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等职。
他从事海洋植物学教学和海藻学研究70余年,查清了中国海藻资源的分布及区系特点,弄清了紫菜的生活史,解决了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紫菜、海带栽培问题和海带南移栽培中的关键问题。首次在中国发现了原绿藻,开拓了底栖海藻比较光合作用的研究领域,为探讨光合生物的进化途径提供了资料,丰富了生物进化的理论,推动了中国海洋水产事业的发展,对世界水产事业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先后发表论文384篇、出版专著13部,多次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和省(部委)奖。1989年被评为首届新时期全国侨界十大新闻人物侨界十佳奖;1991年被山东省委、山东省政府授予杰出贡献科学家;1995年获第18届太平洋科学大会畑井新喜志奖;1996年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技成就奖;1997年9月获香港何梁何利科技基金会科技进步奖;2001年获美国藻类学会杰出贡献奖。2002年获首届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蒋民华(1935—2011),浙江临海人,晶体材料学家、教育家,山东大学终身教授,是中国功能晶体研究和开发的先驱者和带头人之一。曾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硅酸盐学会晶体生长与材料分会理事长,国际晶体生长组织(IOCG)理事和执委会委员,中国仪表材料学会理事长,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他长期从事功能晶体研究,提出了DKDP晶体亚稳相生长理论和方法,打破了国际上在低温稳定相中生长DKDP的惯例,首次探索并生长出“中国牌”的LAP晶体,并在此基础上开拓有机金属络合物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系列的研究领域,形成了国际上称为半有机非线性光学材料的新方向。
他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及发明奖3项,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4项;发表论文479篇,出版专著5部;先后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山东省劳动模范、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2002年获首届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彭实戈,1947年12月生于山东滨州,祖籍广东海丰县公平镇,山东大学数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长期从事概率论、随机控制和金融数学领域的研究,在随机最优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理论和非线性数学期望理论等研究方面取得了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引用和高度评价,推动了随机控制、金融数学、随机分析等相关学科的发展。1993年,他敏锐地发现中国期权期货交易中存在的一些严重问题:投资者每做一单交易,输的概率大于70%,而赢的概率小于30%。他立即向省领导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领导写信建议并亲赴北京当面表达意见。后来,山东省和国家有关部门立即停止了境外期货交易,避免了国家金融资产的大量流失。
他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陈嘉庚数理科学奖、第十届华罗庚数学奖、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求是杰出科学家奖、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等。获2003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管华诗,1939年8月生于山东德州夏津县,中国工程院院士,产品加工、海洋生物及海洋生物工程制品专家,现任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等职。曾任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他长期从事海洋生物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及海洋药物与食品工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海洋生物资源深加工、海洋药物工程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首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海洋新药藻酸双酯钠(PSS),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我国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开辟了新的领域,带动了我国海洋制药业的发展。他研制发明了一系列海洋新药,如用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甘糖酯”、保肝抗癌的海力特、降糖宁和海洋保健食品排铅奶粉、降糖乐、四海回春、海利心藻维微等,获10项国内外发明专利;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海洋药物化学本科专业,培养博士生、硕士生50余名。
他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美国世界成就奖、第十五届国际博览会新发明金牌,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曾获山东省科技兴鲁劳动奖章、省劳动模范、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获2004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顾心怿,1937年1月生于上海,石油矿业机械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第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他长期工作在工程技术、研究设计第一线,在石油钻井平台及机械制造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发明了能进入到极浅海、潮间带去钻探石油的步行坐底式钻井平台;发明了适合开采深部油层和稠油的链条抽油机;发明了因能蓄存能量而节能显著的蓄能石油修井机;研制出我国第一艘坐底式石油钻井船;早年还曾创制出为胜利油田的发现井取出油砂岩芯的大直径取芯工具。
他曾获国家发明专利、科技进步奖等7项,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项;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获2004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张福绥(1927—2016),山东昌邑人,无党派人士,195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1962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学专业研究生毕业,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动物学会贝类学分会和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国家科技兴海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
他是国内外知名的海洋生物学家、贝类养殖专家,海洋贝类增养殖生物学科和海湾扇贝养殖产业的奠基人。他潜心从事贝类学研究60余年,为贝类学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被人们尊称为“扇贝之父”。他培养博士后3名,博硕士研究生20余名。
他先后发表论文114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山东省科技大会奖、山东省科技进步奖、山东省科技星火奖、青岛市科学技术功勋奖、陈嘉庚农业科学奖、第三世界科学院农业科学奖、美国贝类学会杰出贡献奖等18项,并被授予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科教兴鲁先进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2005年获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李登海,1949年9月生于山东莱州,中共党员,研究员,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山东登海先锋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全国人大第八、九届代表、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第八届全国青联副主席,中共第八届山东省委委员。
他长期致力于玉米育种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工作,在玉米育种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前沿取得重大突破并有卓越建树,丰富和拓展了玉米育种和高产栽培的理论,在我国率先实现了种子产业化,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促进我国粮食增产和保障粮食安全做出了特别重大的贡献。
他曾获得亚洲农业研究发展基金会重大奖励1项、国家级科技成果奖3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6项;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新长征突击手、首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国青年科技先锋、国家人事部一等功获得者等17项国家级荣誉称号,获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等13项省级荣誉称号。获2006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唐启升,1943年12月出生,辽宁大连人。海洋渔业与生态学家,水产科学院水产学学科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水产学会理事长、水科院名誉院长、黄海水产研究所名誉所长。
他长期从事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研究,率先从整体水平上开展黄海渔业生态系的资源与管理研究,推动大海洋生态系概念的发展,是中国海洋生态系统研究的开拓者。在海洋生态系统、资源增殖与管理、远洋渔业、养殖生态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
他先后发表论文260篇、专著23部。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曾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等17项国家和省部级荣誉称号。
谢立信,1942年12月生于山东莱州,临床医学眼科学专家。1965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1990年在青岛创建山东省眼科研究所。现任山东省眼科研究所所长,《中华眼科杂志》等12种眼科杂志副总编、编委,美国眼科学会国际会员,国际眼表疾病学会理事,亚太地区角膜病及屈光手术学会理事,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第八届、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共产党十六大代表。
他是我国角膜病专业的领军者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开拓者。主要从事眼科角膜病、白内障等眼前节疾病的应用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完成角膜移植手术和白内障手术各万余例。教学方面上,他作为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和青岛大学等博士生导师,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达100余名,为我国眼科学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先后承担国家“863”和“973”子课题和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共25项,获国家和省级科技进步奖12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1999年获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眼科杰出成就奖,2004年获中美眼科学会“金钥匙奖”。发表论文287篇,出版专著7部。曾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卫生部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等荣誉称号。获2007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凌沛学,1963年生于山东临沭,山东省药学科学院研究员。现任山东省商业集团总公司总经理,山东博士伦福瑞达制药有限公司总裁,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他是玻璃酸钠国产化的领军人。20年来,他一直致力于生物药物研究开发并成功地将研究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牵头组建了科工贸一体化的高科技企业山东福瑞达医药集团,在国际上率先发明了利用生物技术发酵法生产玻璃酸钠,并先后开发出50多种系列产品,每年帮助50万白内障、青光眼患者重见光明,使近30万骨关节炎患者重获劳动能力。截至2007年底,玻璃酸钠系列产品累积销售收入达54亿元。
他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2项,何梁何利科技创新奖1项;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首批“泰山学者”特聘专家等荣誉称号。获2007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张运,1952年9月生于山东阳谷,全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山东大学医学院院长、山东大学心血管病研究中心主任、齐鲁医院心内科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华超声医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政协常委、山东省科协常委等社会和学术团体职务20余项,《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等20多个杂志的总编或编委。
他在国内首先开展了多项诊疗技术,使急性心肌梗死的住院期死亡率降至5%以下。在动脉粥样硬化、舒张性心力衰竭的诊治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等20余项研究课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1项。发表论文400余篇,主编《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学》和《介入性超声心动图学》,参编专著14部。
他曾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有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入选者、全国首届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等荣誉称号21项,获2008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赵志全(1956—2014),山东费县人,曾任鲁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他用27年时间把一个净资产不足20万元的小厂,建设成为净资产60亿元、年缴税9.2亿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制药集团公司,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做出了突出贡献。他非常重视“产学研”联合和对外合作,在国内率先组织成立了鲁南制药手性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后又组建了鲁华生物高新技术研究所、山大鲁南天然药物研究院、山大鲁南超临界流体技术研究所,在化学原料药及制剂的技术创新、科研成果转化、高技术产业化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
他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21项,主持完成中药、化学新药的开发75个,其中国家二类新药5个;获国家、省、市科技奖励4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5项,其中授权15项。曾被授予第四届全国杰出青年企业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时代楷模,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一百位为新中国成立、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等荣誉称号。获2008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侯保荣,1942年1月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广西大学“双聘院士”、中日海洋腐蚀环境共同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暨青岛市腐蚀与防护学会理事长,山东省第九、第十届人大代表、常委会委员。
他是我国海洋腐蚀环境和海洋腐蚀与防护的学科带头人之一,长期从事海洋腐蚀防护技术研究,开发应用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浪花飞溅区复层矿脂包覆防腐技术、钢筋混凝土耐久性和涂层性能评价技术、海洋工程阴极保护监检测技术、杂散电流监测与防治技术、新型复合牺牲阳极技术、海洋生物腐蚀与防污技术等,成效显著。发表论文360余篇,出版专著11部,获得发明专利授权证书7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30余项,曾获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国家海洋局和青岛市科技局奖等奖项共12项。(www.daowen.com)
他还曾被授予首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青岛市党外知识分子联络员、山东省党外知识分子联络员、青岛市优秀留学回国人员、青岛市劳动模范、山东省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获2009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丁建生,1954年生于山东烟台,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留学并获硕士学位,应用研究员。现任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万华实业集团总裁,国家聚氨酯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他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DI制造技术创始人,带领万华科技团队成功地打破了跨国公司对我国MDI技术长达40年的封锁和垄断,实现了我国MDI生产技术的4次更新换代,使之具有国际领先水平,产量达16万—40万吨/年,这使我国成为继德、美之后第三个拥有大规模MDI生产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
他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4项;先后被授予第五届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山东省十佳高新技术企业家、省十大高新技术企业家、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或奖励。获2009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于金明,1958年1月生于山东潍坊,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中央委员会保健专家。现任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兼放疗科主任、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放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抗癌协会理事长等职务,国内外多家杂志的主编或副主编、国际编委,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七大党代表。
他带领团队创造性地开展影像引导的放疗、生物靶向放疗等多项精确放疗新技术,是我国现阶段肿瘤精确放疗新技术、新方法的开拓者之一。其团队被评为山东省十大优秀创新团队,被山东省委省政府记集体一等功,其本人被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分会授予“中国放射肿瘤事业特殊贡献奖”。先后培养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200余名。
他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山东省科技奖4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发表论文近600篇,出版专著20余部。先后被授予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山东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山东省十大中青年科技专家、山东省十佳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泰山学者、山东省医学领军人才、全国优秀留学归国人员、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获2010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王恩东,1966年6月生于山东济南,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浪潮集团首席科学家、执行总裁,高效能服务器和存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子学会云计算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863计划先进计算主题专家,973项目“云计算基础应用技术研究”首席科学家。
20多年来,他一直从事服务器系统结构设计、关键技术研究和工程实现工作,是我国高端容错计算机技术领域带头人和产业开拓者。他主持研制了我国首台32路通用高端容错计算机系统,形成系列产品,在建行、邮储等19家银行及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多个行业得到成功应用,使我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这一核心技术的国家,为该领域自主创新、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他先后负责完成9项973、863等课题,发表论文22篇,出版专著3部,授权中国和美国发明专利24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先后被授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获2010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程林,1962年1月生于山东淄博,工学博士,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高级合作研究员,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山东大学讲席教授、九三学社山东省委主委。
他长期从事工程热物理领域研究,在丁肇中教授领导的国际大科学工程阿尔法磁谱仪(AMS)项目中任热系统首席科学家,解决了人类历史上带电磁铁太空运行热控制的关键科学问题,为国际空间站上唯一的大型科学实验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2011年获得美国宇航局特别嘉奖;在传热强化技术与换热器设计理论方面做出一系列创造性成果,发明的弹性管束系列换热设备成为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作为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他提出了基于新的耗散指数,创立了换热器内多目标参数优化分段直接设计新方法,为构建具有国家鲜明自主知识产权的换热器热力设计平台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带动了换热设备技术创新的深刻变革。
他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3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先后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5部,译著1部;先后被授予泰山学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获2012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赵振东,1942年9月生于山东武城,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一级研究员、山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首席专家等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30多年来,他潜心从事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选育和推广工作,主持育成高产优质面包小麦济南17、面条小麦济麦19、面包面条兼用小麦济麦20和超高产广适小麦济麦22等大面积推广高产优质小麦品种,目前这些小麦品种在全国已累计推广超过4亿亩,实现了高产育种的新突破。他所带领的小麦创新团队2007年被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授予“亚太地区杰出农业科技奖”,2008年被农业部评为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2009年被山东省委、省政府评为优秀创新团队,荣立集体一等功。
他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中华农业英才奖1项,山东省科技奖4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参编专著5部;先后被授予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山东省先进工作者、山东省科技兴农功勋科学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齐鲁时代楷模等荣誉称号。获2012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赵家军,1961年5月生于山东邹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山东省立医院院长,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致公党中央常委,山东省政协副主席,致公党山东省委主任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他长期致力于中西医结合治疗Graves病基础与临床研究,主持“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科技发展计划2项、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1项,在内分泌系统常见甲状腺疾病和糖尿病等领域取得多项突破性研究成果,临床成效显著。指导培养硕、博士研究生100余名,博士后3名。
他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科技奖6项;发表科学论文200余篇,编写著作6部。获2013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王军成,1953年生于山东招远,海洋资料浮标专家,研究员,2017年获中国科学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院士提名。现任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他长期致力于“海洋资料浮标系统”重大海洋工程科学与技术研究,领导创建了国家海洋监测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带领团队突破了复杂海况下海洋资料浮标的关键技术,为我国系列浮标的研制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实现了浮标的系列化、产品化和产业化,支撑保障了我国海洋浮标监测网的建设和业务化运行。其研究成果在我国海洋环境预报防灾减灾、海洋开发、海洋科学研究、维护海洋权益和国防安全中得到广泛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他领衔创建的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创新团队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
他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及创新争先奖3项、省部级科技奖4项。先后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获2014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李术才,1965年12月出生,河北涞水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现任山东大学副校长,土建与水利学院院长,岩土与结构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大型地下洞室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工程分会理事长,《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编委、《岩石力学》编委。
他主要从事断续节理岩体力学特性、海底隧道最小顶板厚度和锚固机理及不良地质超前预报研究,承担了包括国家863项目、973课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及海外青年合作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0余项,企业委托国家重大工程项目20多项。
他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3部,获得专利6项。先后被授予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获2015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陈子江,1959年10月出生,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农工党员。现任山东大学副校长,齐鲁医学部部长,农工党山东省委会副主任委员,农工党中央委员会常委。
20年来,她主要从事妇产科生殖医学、内分泌、遗传学临床和相关基础研究,创建了我国生殖医学领域唯一的国家辅助生殖与优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创人类宫腔配子移植术(GIUT)、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超声微创治疗术等,先后诞生世界首例GIUT试管婴儿和中国首例IVM试管婴儿等;自主开发应用了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技术,每年帮助1 000多个具有遗传病史的家庭拥有了健康的孩子,为提高人口素质做出了重要贡献。先后培养博士、硕士100余人,博士后12人,全国优博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
她主持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项目)3项、863计划1项、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1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先后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山东劳动模范、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获2015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胡敦欣,1936年生于山东即墨,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海洋学家,博士生导师。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名誉理事长,国际黄海研究会名誉会长,《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中国海洋湖沼学报》)主编,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试验(NPOCE)国际合作计划科学指导委员会主席,民盟山东省委第六届常委,民盟青岛市委第九、十届副主委,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他长期致力于我国陆架环流的观测和理论研究,在海洋环流、海气相互作用和海洋通量等领域有多项科学发现和创新学术成就,是我国海洋通量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他率先在中国海陆架发现中尺度涡“东海冷涡”;发现菲律宾第二大岛棉兰老岛附近的“棉兰老潜流”,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一个由中国人发现、命名并在国际上获得广泛承认的洋流。多次参与国家地球科学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的研讨与制定;参与了多项国际前沿研究计划的设计、制定和实施,并将有关研究引入中国,为推动国内外海洋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先后获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3项,国家海洋局海洋科学创新奖1项;在国内发表科学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3部;先后被授予“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奖”奖章、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获2016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何友,1956年9月生于吉林磐石,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融合专家,现任海军航空大学信息融合研究所所长,教授,少将,博士生导师。
30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信息融合的技术研究、工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是我国信息融合领域的学科带头人。针对雷达在杂波环境中虚警率高和检测性能差的共性难题,提出广义有序统计类融合检测统一模型,取得该领域的重大研究进展;系统发展和建立了多传感器航迹关联理论与方法,所提的序贯法等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信息融合综合工程应用方面,主持研制XXG任务系统训练机等多种大型综合训练机,解决了敏感地区实装无法进行作战训练的难题,突破了舰载某机型装备保障系列关键技术,研制了自动测试装备通用开发平台,改善了我国舰载某机型装备保障的落后局面。
他主持研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973、863,山东省重大专项等项目45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军队科技进步奖7项、山东省科技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授权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46项;发表论文260余篇,出版专著6部;荣立二等功4次、三等功2次。获2017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史伟云,1959年4月生于安徽黟县,主任医师,教授、眼科学博士,现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角膜病学组组长,山东省眼科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山东省眼科医院院长,《临床眼科杂志》和《中华眼科杂志》编委等。
他长期从事眼科医学教学研究,是国内极少数完成各类角膜移植手术超过千例的专家。建立了首个国际角膜移植手术技术培训基地,提出生物组织脱细胞的渗透压平衡理论,彻底解决了角膜脱细胞的关键理论和技术问题,研发的新型生物工程角膜临床应用效果完全达到了人角膜供体水平,可解决我国50%以上的角膜供体匮乏问题。建立了共焦显微镜指导角膜病诊疗技术体系,创新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系列复杂疑难角膜手术方式,显著提高了手术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并节省角膜供体,在国内外获得广泛推广。
他先后主持863项目、973课题、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等3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0项,成果转让2项;发表论文270篇,出版专著2部;获“中国名医百强榜”上榜名医、山东省十佳留学回国科技专家、山东省首届医药卫生中青年重点科技人才等荣誉称号。获2017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