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斯塔德区域协调机制是在区域内各城市空间联系的基础上实现的(表2)。空间联系生成拓扑状[3]的城市空间形态,由此产生了区域内的空间、经济、社会和文化多层面的效应叠加,促使形成区域内的互动交流势能,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表2 兰斯塔德区域协调机制的特征、策略与效果
3.2.1 空间联系
通过城市间点与点的连接,形成一张联系各城市、反映区域内部联系的拓扑图,区域由中心城市为主体的多中心结构转变为网络化的城市空间形态。兰斯塔德目前形成了多中心互补,大、中、小城市分工合作的城市群网络结构。在此网络化的城市空间形态上,形成三个层次的空间结构。
(1)四大城市和周边10个城市之间的合作平台,包括交通、住房、就业、经济事务和福利事业等,更小尺度的城市之间也存在相同的合作网络。
(2)北部和南部的城市组群之间的合作网络。
(3)整个区域尺度下的多个合作网络[8]。在整个城市网络结构中,有依托海牙、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和乌特勒支四个大城市的不同规模的次生城市群,以及四大次级城市群环绕的天然的“绿心”开放空间。
新型城市空间网络结构通过重大交通干线实现空间连接,并且在区域协调组织的作用下,国家、省、市镇政府及私人团体能够达成区域性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协议,并采取完全市场开放、提供政策优惠等措施促进区域内部出现要素的自由流动,联系紧密度极大增强。
彼得·霍尔(Peter Hall)等对兰斯塔德12个城市的空间联系度进行量化分析后发现,兰斯塔德的阿姆斯特丹、鹿特丹、乌得勒支和海牙4个城市的区域联系度与国内联系度远高于其他8个中小城市,4个城市在区域和国内占据中心地位[10]。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两个城市的欧洲联系度和全球联系度远高于其他10个城市。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是荷兰的两大世界城市,相较于阿姆斯特丹的欧洲航空中心地位,鹿特丹在港口运输方面优势明显(图3)。(www.daowen.com)
3.2.2 效应叠加
效应叠加是指各城市间点与点连接关系的拓扑图叠加,可以冲抵给区域可能的不利影响的因素,将区域原有的挑战转变为机遇。区域内建立起来的“城市网络”犹如一张保护网,当外部对区域某一部分发起冲击时它会有一个缓冲空间,促使区域内部运行机制进行主动的积极的调整,采取应对策略将挑战转化为区域发展机遇,从而提升区域竞争力。
这种效应叠加需要良好的信任和透明度,提升区域边际消费倾向,使得兰斯塔德的各省、市镇政府和私人团体在良好的开放共享氛围中积极采取行动[11]。兰斯塔德内部通过强大的组织能力,建立起区域整合性合作模式和战略网络,共同承担风险,分散外部挑战对区域局部的冲击,并通过区域内部资源整合,国家、地方政府和私人团体通力合作来应对挑战,并有可能成功将挑战转变为现实机遇,实现区域发展的突破。例如,高速铁路等交通运输技术进步曾对兰斯塔德绿心构成威胁,因为发展高速铁路将会严重分隔绿心,破坏沿线景观生态。通过各部门强有力的合作,在绿心采用7 km长的地下线路这一方案成功解决了生态保护难题,也促使兰斯塔德地区更快地融入欧盟的核心空间[1]。
3.2.3 区域协同
区域协同是指区域各方面协调融合并同步成长,使整体效果大于各部分累加的效果。通过兰斯塔德区域协调促使各方面的资源优化与整合,从而推进区域整体效能的全面提升。
由于兰斯塔德区域内的“城市网络”结构,政府和市场需求之间共同的发展需要采取多学科手段和开放式对话来实现。基于区域发展的多个利益主体,荷兰政府开展的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公共管理、房地产与土地开发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的研究将会有助于推动区域在空间、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等多层面的协调与融合。例如,城市开发不仅涉及空间形态设计,还包括开发过程与管理、收益与成本、生态与环境影响等多种因素。另外,建立旨在协调各方利益的开放式对话平台,通过共同制定区域发展目标、政策和规划,协同行动、计划和安排,实现区域高度一体化。在兰斯塔德区域内,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间的办公网络联系系数最高,表明在区域内的城市空间联系的客观条件下,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存在的商业机会最大,最能够吸引大公司入驻和高层次人才就业,决策者可据此协同区域内城市开发项目和管理进程,提出在保护兰斯塔德绿心前提下的可行方案[10]。
图3 兰斯塔德各城市联系网络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