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新镇镇村取名
鼎新镇 鼎新镇(原名毛目),依据人文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取名,与鼎新县名同宗。(相关联的名称:进化乡、鼎新人民公社、鼎新乡)。
至2011年底,鼎新镇辖芨芨、洪号、上元、进化、头分、东明、新民、友好、新西、双树、夹墩湾11个村。
芨芨乡 芨芨乡,依据地理环境取名。(相关联的名称:芨芨大墩、芨芨大庙、芨芨公社、芨芨乡)。芨芨乡驻芨芨墩庙。汉代沿黑河修筑长城,在芨芨滩上建造大墩,取名为芨芨大墩,而后在芨芨大墩旁建庙宇一处,称芨芨大庙,芨芨乡址位于芨芨大庙。
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在毛目分县根据自然地理环境和水系设“天号、地号、日号、月号、宇号、宙号、洪号、黄号、元号、昌号、盈号、昃号、辰号、宿号、列号、张号、寒号、来号、暑号、往号、秋号、收号、冬号、藏号”24号,称为“五屯”;将芨芨墩渠、万年渠和双城子渠称为“三科”,总称“五屯三科”。民国18年(1929年),推行区、村、闾体制。鼎新县将“五屯三科”改为2个区,8个村(乡)。
由此沿革至今的地名有:天地号、洪号、
天地号村 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天地号村设3个村民小组。天地号村委会及第二、三村民小组驻地字号;第一村民小组驻天字号。2004年(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撤销建制,并入上元村。
洪号村 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洪号村设6个村民小组。洪号村委会及第三、四村民小组驻东沟;第一村民小组驻孙家庄;第二村民小组驻宙字号尾;第五村民小组驻下湾;第六村民小组驻中湾。至2011年底,洪号村名仍沿用。
上元村 依据地理环境取名法取名,上元村位于鼎新县城南部。民国18年(1929年)春,推行区、村、闾建制,鼎新县设二区,辖上西村(乡)。民国24年(1935年),区改乡,设上西乡,辖上元保。当地人习惯上把南部称为上面子,北部称为下面子。上西,指鼎新城西南部。下西,指鼎新城西北部。1949年,将上元保改为上元乡。1958年,将上元乡改为上元大队。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上元村设7个村民小组。上元村委会及第三、四村民小组驻黄字号;第一村民小组驻上元字号;第二村民小组驻下元字号;第五、六、七村民小组驻宇字号。
1983年,将上元大队改为上元村。2004年,上元村、天地号村合并为上元村。
至2011年底,上元村名仍沿用。
西湾村 依据地形特征取名。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西湾村设4个村民小组。西湾村委会及第一、二村民小组驻宙字号;第三村民小组驻宙字号庙;第四村民小组驻王家尖地。2004年(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撤销建制,并入洪号村。
进化村 (原名盈昃号)。依据人文环境取名。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鼎新设立进化乡,寓意为在社会主义大道上向前进,积极推进农村合作化。
1956年3月,金塔县、鼎新县合并。1958年,城乡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鼎新人民公社下辖进化大队。1969年,将月号大队并入进化大队。
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进化村设6个村民小组。进化村委会及第三、四、六村民小组驻昃字号;第一村民小组驻辰字号;第二村民小组驻下盈字号;第五村民小组驻上盈字号。1983年3月,将进化大队改为进化村。至2011年底,进化村名仍沿用。
头分村 依据水系分段取名。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头分村设5个村民小组。头分村委会及第二、三村民小组驻头分;第四、五村民小组驻上二分;第一村民小组驻康家庄。至2011年底,头分村名仍沿用。
东明村 (原名四分)。依据人文环境取名。东明村位于鼎新县城东部,寓意为东方的太阳照耀在村子里无限光明;也含有鼎新“东面的一颗明珠”向着东方迎接光明之意。
民国18年(1929年)春,推行区、村、闾建制,鼎新县设一区,辖中兴村(乡)。民国24年(1935年),区改乡,设中兴乡,辖东明保。
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东明村设6个村民小组。东明村委会驻石家沙窝;第一、二、三村民小组驻下二分;第四村民小组驻三分;第五、六村民小组驻四分。至2011年底,东明村名仍沿用。
新民村 (原名张字号)。依据人文环境取名。寓意为新中国的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新民村设6个村民小组。新民村委会及第四、五村民小组驻下张字号;第一、二村民小组驻上张字号;第三村民小组驻营田岗;第六村民小组驻营田台子。至2011年底,新民村名仍沿用。
五分村 依据水系分段取名。(相关联的地名:五分屯庄)。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五分村设3个村民小组。五分村委会及第二村民小组驻殷家大桥;第一村民小组驻塔湾;第三村民小组驻五分屯庄。2004年(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撤销建制,并入新民村。
友好村 (原名赉字号)。依据人文环境取名。寓意为村民们友好相处,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www.daowen.com)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筑毛目城,位于今鼎新镇友好村内,现遗址无存。1957年,金塔县共辖1个区,1个镇,15个乡,下属68个高级农业合作社,510个生产队。进化乡辖友好社。1958年,城乡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友好社易名为友好大队,隶属鼎新人民公社。1983年,将友好大队改为友好村。
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友好村设8个村民小组。友好村委会驻张家庄;第一、二村民小组驻毛目城;第三、四村民小组驻刘家板桥;第五、八村民小组驻来字号庙;第六村民小组驻苏家庄;第七村民小组驻双桥。至2011年底,友好村名仍沿用。
新西村 (原名月字号)。依据地理环境取名。因村子位于鼎新的西面,故名“新西”。
民国十八年(1929年)春,推行区、村、闾建制,鼎新县设二区,辖上西村(乡)。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区改乡,设上西乡,辖新西保。因位于鼎新城的西部,称为新西。1949年,将新西保改为新西乡。1958年,将新西乡改为新西大队。
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新西村设8个村民小组。新西村委会驻付家洞子;第一村民小组驻南门外;第二村民小组驻魁星楼;第三村民小组驻高闸湾;第五村民小组驻昌字号;第六村民小组驻付家台子;第七村民小组驻上月字号;第八村民小组驻下月字号;第四村民小组驻董家闸湾。
1983年,将新西大队改为新西村。至2011年底,新西村名仍沿用。
双树村 依据地理环境取名。相传,在汉代军民屯田时,这里是荒漠、草滩,周围没有参照物,只有两棵榆树,人们就习惯的称其为“双树”。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张掖县丞倪长庚等负责,在双树墩原荒芜屯田地界开双树渠。民国十八年(1929年),推行区、村、闾体制。鼎新县将“五屯三科”改为2个区,8个村(乡)。第二区辖双树、芨芨、上西、下西4个村(乡)。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鼎新县改2个区,8个村(乡)为2个区,8个保,双树保属上西乡管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鼎新县将24号合并为2个区,12个乡,双树乡属二区管辖。1955年11月,鼎新县撤区并乡,将19个乡合并为9个乡。同年底,又将9个乡合并为5个乡,双树乡、芨芨乡合并为芨芨乡。1957年,金塔县组建高级农业合作社,芨芨乡下辖双树社。1958年,城乡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乡属农业合作社合并组建生产大队,双树生产大队属鼎新人民公社管辖。
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双树村(大队)设10个村民小组。双树村委会及第七村民小组驻石滩;第一村民小组驻大茨湾;第二村民小组驻坂梁;第三村民小组驻东湾;第四村民小组驻上庄子;第五、六村民小组驻攒庄子;第八、九、十村民小组驻腰坝。1983年,双树生产大队易名为双树村,沿革至今。
2004年(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保留建制。
芨芨村 依据地理环境取名。与芨芨乡名同宗。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芨芨村设9个村民小组。芨芨村委会驻屯庄湾;第一村民小组驻头分;第二村民小组驻五分;第三村民小组驻四分;第四村民小组驻二分;第五村民小组驻三分;第六村民小组驻八分;第七村民小组驻白家直沟;第八村民小组驻何家台子;第九村民小组驻地湾。2004年(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保留建制。
五爱村 依据人文环境取名。取“五爱”(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热爱科学、热爱劳动,简称为“五爱”)教育之意。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五爱村设3个村民小组。五爱村委会驻喇嘛湖庙;第一村民小组驻裴家庄;第二村民小组驻焦家庄;第三村民小组驻上顾家庄。2004年(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撤销建制,并入芨芨村。
上夹墩湾村 依据文物古遗址“上夹墩”取名。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上夹墩湾村设3个村民小组。上夹墩湾村委会及第二村民小组驻蔺家庄;第一村民小组驻王家庄;第三村民小组驻高家庄。2004年(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撤销建制,上夹墩湾、下夹墩湾村合并为夹墩湾村。
下夹墩湾村 依据文物古遗址“下夹墩”取名。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下夹墩湾村设7个村民小组。下夹墩湾村委会及第四村民小组驻曹家闸;第一村民小组驻公地湾;第二村民小组驻顾家庄;第三村民小组驻沈家墩;第五、六村民小组驻魏家庄;第七村民小组驻赵家地。2004年(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撤销建制,上夹墩湾、下夹墩湾村合并为夹墩湾村。
夹墩湾开垦田亩碑序
徐浩
肃州金塔寺边外之北夹墩湾一带地方,古荒丘也。无业贫民负畚荷锸,往耕于野,播种资食,帮给附近河东屯田,以充差徭。于是郡侯徐大老爷移委儒学王师老爷勘验坍地之可垦者。耕艺既兴,而其供军需,趋公务,民亦力役维勤。然惟疆理未分,居无定址,不可以作恒业,非所以安民堵也。
我郡侯徐大老爷轸恤穷黎,肇创嘉猷,盖为斯民室家衣食之虑,即于兴地验明四至:东至黑河,西至古累墩子,南至石湾,北至明沙窝,共抛荒地一十二顷亩。按户授田,照依下则水田升科之例,依亩额本色仓斗正粮二升五合,本色大草一分五厘,共应纳本色仓斗正粮三十石,共应纳本草一百八十束。水源接引于黑河。定例六年升科,自庚辰为始,试种六年,扣至乙酉年入额。其中若有水冲、沙压、碱潮、不毛之地,禀明查验开除,以上各情,载入全书,为民恒业,耕守输将。事经措举而奉文北上入觐。我张大老爷署任,下车乘流宣化,为正沟洫,均水利,浚黑河,劝农功,则明贤相继,恩意殊深。二公之为斯民计,德斯溥矣。不数月而徐大老爷回辕,遂毅然曰:“经界既正,民食差足,不立学校,其何以昭王化?”又为置学田,招租归塾,延师训课。今而后荒丘皆新畬,穰穰沃壤也;愚鲁皆发明,胥沾教化也。凡我穷民,莫不食德饮和,沐三公勤劳稼穑、培植儒学之泽。不惟生斯时者祝颂不忘,即(子)子孙百世安居乐业,被其宏庥,亦深感戴矣。是用勒诸珉碑,永垂不朽。
乾隆二十七年,岁次壬午仲夏朔四日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