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扎西通麦寺:藏区巴噶举派高僧所在之地

扎西通麦寺:藏区巴噶举派高僧所在之地

时间:2023-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扎同寺扎同寺,全称“扎西通麦寺”,坐落在在山南地区之错那县扎同乡扎同村北隅。属主巴噶举派寺院。扎同寺主体建筑位于围墙内中部偏南,由庭院、殿堂等组成。庭院面积约600平方米,为寺院举行重大宗教仪式或宗教节日跳神活动的场所。廊内四壁均有壁画:南壁绘有本寺护法神扎增、班丹拉姆、给拉嘎布等;西壁绘有本寺护法神吉恰尔玛布、恰巴梅林、给宁娘卡及四大天王;北壁大门两侧分别绘有轮回图及该寺寺志;东壁亦绘四大天王像。

扎西通麦寺:藏区巴噶举派高僧所在之地

扎同寺

扎同寺,全称“扎西通麦寺”,坐落在在山南地区之错那县扎同乡扎同村北隅。寺院建在洛曲河北岸的高阶地,海拔3700米。

该寺始建于1489年,创寺人为曲吉扎瓜活佛,至1959年共传承九代,即曲吉扎瓜活佛、衮钦·白玛嘎布活佛、甲瓦·巴桑旺布活佛、米帕旺布活佛、赤烈辛达活佛、曲杰拉瓦活佛、晋美明久活佛、米崩·曲杰拉瓦活佛、丹增克洛活佛。属主巴噶举派寺院。历史上较为独立,与不丹朱不拉嘎寺(勒布乡西南)有一定联系,这种关系保持到1959年。原有僧侣80~120人。藏历铁马年(1951年)大地震使寺院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文革”中亦被毁,仅有经堂大殿幸免。(www.daowen.com)

扎同寺主体建筑位于围墙内中部偏南,由庭院、殿堂等组成。庭院面积约600平方米,为寺院举行重大宗教仪式或宗教节日跳神活动的场所。殿堂主要由门廊、经堂、佛殿、护法殿、拉康等组成,高五层。底层建筑由南至北有门廊、经堂、护法殿、佛殿等。门廊面积近40平方米(面阔6.6米,进深6米),有柱2根,柱为八棱形,上承替木雕刻及云纹、卷草图案。廊内四壁均有壁画:南壁绘有本寺护法神扎增、班丹拉姆、给拉嘎布等;西壁绘有本寺护法神吉恰尔玛布、恰巴梅林、给宁娘卡及四大天王;北壁大门两侧分别绘有轮回图及该寺寺志;东壁亦绘四大天王像。门廊东侧有配殿,面积为15平方米,东侧有木梯可通上层。从门廊往北进入经堂大殿,其面积506平方米(长23米,宽22米),面阔7间,进深7间,平面略呈正方形,有柱36根,中心3间为天井式。大殿立柱为方体,柱距3米。殿内四壁遍绘壁画,内容为释迦牟尼传记,包括释迦牟尼降生、出家、成佛直至涅等重要场景。该壁画线条规整,色彩艳丽,具有重要的文物艺术价值。大殿西侧为赤巴拉康,东侧为护法神殿护法殿。经堂大殿之后(北侧)为佛殿,面积56平方米(面阔8米,进深7米),有柱4根,立柱之上承十字斗拱,给人以华美高阔的空间感觉。佛殿北壁设有须弥座式佛坛,上供释迦牟尼佛、强巴佛及燃灯佛等塑像,其中释迦佛为镀金铜质像,高约8米,强巴佛与燃灯佛像均为泥塑(现已不存)。佛殿东西两侧佛坛上曾供有八大弟子泥塑像(今已不存),在东西佛坛上分别塑有日月、莲荷、火焰宝珠、大鹏、凤凰宝马、雄狮、猛虎、牦牛等图案。佛殿四壁绘有精美的壁画:南壁门道两侧绘有马头金刚;西壁绘有无量光佛及化佛小坐像;北壁绘有噶举派高僧玛尔巴(1012—1097)、米拉日巴(1040—1123)、塔布拉杰(1079—1153)、帕木竹巴(1110—1170)、林热·白玛多吉(1128—1188)等活佛肖像;东壁为“八大随佛弟子”(文殊、金刚手、观世音、地藏、除碍障、虚空藏、弥勒、普贤)及弥勒佛等像。佛殿之上即为第四层的阿嘎尔拉康,面积为4柱,原供有中央坛城、灵塔及《甘珠尔》经典(“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阿嘎尔拉康的建筑格局有“格西东甲”之称,意为“四柱八梁”,替木及梁柱之上四处可见精美的彩绘及雕刻图案。殿内四壁遍绘壁画:南壁绘有忿怒金刚、桑吉土巴;西壁绘有大威德金刚和四金刚座;北壁绘有不动明王、时轮金刚、喜金刚、妙音金刚和转轮戒条等;东壁绘有忿怒文殊等。阿嘎尔拉康之上原为第五层拉玛拉康,供有该寺历代活佛的肉身灵塔(现已坍毁)。第三层建筑位于阿嘎尔拉康之下,为寺中用以接待、会晤的“申穷”,面积为4柱,原有两层,内置多尊铜佛像(今已不存)。殿内北壁绘满壁画,由西向东分别有来自印度的84名大圣法像、金刚萨、强巴央、恰那多杰及坚热斯等。此外,底层的佛殿东、北、西三面壁有环廊式转经甬道,其内壁满绘坚热斯的化佛小像数百尊。壁画以白色为底,墨线勾勒,线条苍劲,有“屈铁盘丝”之风,体现了很高的绘画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