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嘎里寺遗址:一座罕见的双层夹墙古代寺院建筑

嘎里寺遗址:一座罕见的双层夹墙古代寺院建筑

时间:2023-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嘎里寺嘎里寺遗址,坐落在日喀则地区昂仁县日吾其乡雅鲁藏布江南岸扎色村之西约300米处一较为平缓的坡麓地带,其东北方向3公里处为日吾其村,该地点海拔4370米。这类双层的夹墙在本地古代寺院建筑中实属罕见。据实地调查资料表明嘎里寺的建寺年代要早于日吾其寺,其毁弃年代距今已有500多年,寺院教派属宁玛派。对于进一步探讨嘎里寺的兴衰过程及其当地历史状况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嘎里寺遗址:一座罕见的双层夹墙古代寺院建筑

嘎里寺

嘎里寺遗址,坐落在日喀则地区昂仁县日吾其乡雅鲁藏布江南岸扎色村之西约300米处一较为平缓的坡麓地带,其东北方向3公里处为日吾其村,该地点海拔4370米。

该寺的主体建筑为“开千孜”(意为寺主居处),建在一小丘顶上平面略呈长方形,长6米,宽4米,面积24平方米。其门开在侧,宽1.5~2米,进入门道内为一小室,面积略呈方形,其西侧为面积略大的内室,原两室之间有夯土隔墙,现已塌。

“开千孜”墙体的筑法很有特色,系采用夯筑法层层向上筑成,夯层厚约0.6米,夯层之间用片石加以间隔。在西、北壁可见夹墙残段,夹墙内、外层之间距离为0.6米,两墙夯筑方式相同。这类双层的夹墙在本地古代寺院建筑中实属罕见。

围绕着“开千孜”四周随着山坡起伏折转由低到高有三重环形护墙。第一道护墙用夯土筑成并用片石砌筑墙基,南段沿山体绝崖砌筑,东段的北端辟门,墙体东、西、北三面各建碉楼一座。东面碉凸出墙体,其平面呈正方形,夯土残墙高8~10米,上有望孔。北面碉楼建在护墙内,长方形,辟门于南,片石砌筑的墙垣残高5~7米。西面碉楼亦建在护墙内,呈长方形,片石墙体残高4~6米,东侧辟门。(www.daowen.com)

第二道护墙用片石砌筑而成,现仅存西、北面各一残段,其残存高度约3米,长度分别为8米、10米。第二道护墙与第一道护墙的相对高度约为5米,两墙间距为3~5米。第三道护墙紧贴“开千孜”而建,门辟于北面,门外有类似“马面”的拐角护门墙。现存第三道护墙主要为北墙与西墙,均用片石砌筑而成,残高约3米,保存较为完整;南墙仅有长2~3米的残段。

第三道护墙与第二道护墙的相对高度为7米,相距8~10米,但西墙仅高于第二道护墙3~4米,相距2~3米。这种居高凭险,建筑多层护墙与碉楼的方法,在其功能上与日吾其寺有共同之处,都具有十分明显的军事防御性质。

在“开千孜”东北侧的坡麓上还有大小约十余间房屋遗址,大多数为夯土墙体,少数为石片砌筑墙体,房屋面积平均在10平方米左右。据实地调查资料表明嘎里寺的建寺年代要早于日吾其寺,其毁弃年代距今已有500多年,寺院教派属宁玛派。推测其建寺年代应是在14世纪之前,但具体年代和建寺者尚待考证。[41]

从“开千孜”所具有的明显的军事防御性质来看,寺院的始建年代似乎是一个比较动荡的历史时期,因而传说中所透露的历史信息表明寺院毁弃的真实原因有可能是天灾人祸、军事侵伐、教派之争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对于进一步探讨嘎里寺的兴衰过程及其当地历史状况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