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福建海丝核心区发展问题及优化建议

福建海丝核心区发展问题及优化建议

时间:2023-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是“海丝”沿线国家是福建华侨华人最集中的地区,政治、经济发展层次复杂,文化多样性特点突出,特别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民族风格鲜明。福建在“海丝”沿线国家的项目推介力度与广东、浙江、江苏等地相比差距明显,仍有很多东南亚国家及欧洲、中东国家对福建“海丝”核心区建设、自贸试验区建设知之甚少。(四)体制机制创新有待继续深化“海丝”核心区建设,从根本上要求实行协同开放的经济体制和管理模式。

福建海丝核心区发展问题及优化建议

(一)平台功能建设仍需提升

1. 通道设施建设有待加强。福建港口设施建设滞后,现有的集装箱码头泊位紧张、堆场面积不足,影响集装箱装卸作业的正常开展;集疏运体系不够完善,集装箱压港现象时有发生。环厦门湾港区的大型深水航道及锚地等公共基础设施仍有待完善,环东山湾的古雷港区公共配套码头、东山对台客货码头、滚装码头港区建设需加快推进。

2. 办展条件和经验仍显不足。福建的一些地方举办国际性展会的软硬件设施跟进不够,展会策划运作水平不高,品牌规模影响力不大,招展招商质量有待提升。企业参展积极性明显下降,导致部分展会组展规模较小,无法凸显抱团优势,同时企业申请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补贴需要一年左右,希望适当缩短参展补贴兑现周期,减轻企业参展负担。

3. 侨力资源优势发挥仍较局限。一是近年来,华侨华人的社会结构和心态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华侨社会”变成“华人社会”,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再到“世界公民”,从注重感情联系转变为以经济文化、学术等综合因素为纽带的联系。然而,福建各地与华侨华人交流交往主要通过寻根谒祖这个平台,仍然局限在传统的宗乡会、商会和文化类社团,而与华裔新生代这一群体的交流交往较为缺失,交流交往的广度、精度、深度不够,跟不上海外侨团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二是“海丝”沿线国家是福建华侨华人最集中的地区,政治、经济发展层次复杂,文化多样性特点突出,特别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民族风格鲜明。而福建缺少这方面的研究,专门研究华侨华人历史和现状的机构较为分散,没有形成研究合力。三是福建从2005年开展全省大规模侨情普查以来已经十几年未开展新的侨情调查,国内外侨情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侨务部门的侨情资料仍然显得陈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侨务工作的开展。四是海外华裔新生代迅速崛起,有的已经进入当地主流社会,但大多出生于海外,受中华文化影响相对较少。如何开展他们的工作也值得进一步思考。

(二)闽企“走出去”仍困难重重

福建境外投资大多是民营企业,以设立贸易公司、铺设营销网络、服务外贸出口为主,普遍存在境外投资项目体量小、分布散、抗风险能力弱的特点,真正有实力参与甚至主导国际分工和要素分配的很少,“走出去”始终缺乏带动性强、示范作用明显的龙头项目。同时福建“走出去”企业对东南亚国家政情社情复杂、法律政策陷阱、文化宗教多元等情况了解不多、研究不够,在海外失败的案例时有发生,“走出去”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

1. 融资较为困难。中国境内银行对投资境外的民企审批程序复杂、贷款比例较低,民企融资成本偏高。福建主要银行机构将纺织鞋服、陶瓷建材等传统产业列入高风险信贷行业,省级分行集中控制信贷规模和审批权,放款手续繁琐、时间长、效率低,导致多数企业资金链趋紧。

2. 扶持力度不大。福建在“海丝”沿线国家的项目推介力度与广东、浙江、江苏等地相比差距明显,仍有很多东南亚国家及欧洲、中东国家对福建“海丝”核心区建设、自贸试验区建设知之甚少。政府每年用于“走出去”的促进资金总量偏小,政策促进作用有限。受外汇管制等原因影响,民营企业“走出去”更多通过非正式渠道,自行在国外注册或绕道香港等地“走出去”。

3. 协调机制欠缺。目前,职能部门无法实时有效了解和掌握“走出去”企业在外建设的项目内容和进度安排,只能依靠企业自身单向报送,缺乏监管和核查机制。

4. 人才较为短缺。福建缺少通晓外语、熟悉国际经贸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以及了解当地文化、法律背景的国际型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制约着企业境外投资发展,由此导致企业管理水平低下,甚至遭遇错失商机商务谈判失败等挫折。同时,省级国企负责人出访交流受到一定的限制,外派技术人员普遍存在签证时间较短的问题,对“走出去”洽谈投资和经营项目带来阻碍。(www.daowen.com)

(三)城市建设管理国际化水平偏低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8》显示,福建主要城市厦门、泉州、福州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分列第19、28、34位。[46]从全球资源配置利用能力看,福建对资金、人才、信息等优质资源的配置能力相对较弱;从社会人文国际交流看,福建城市除宜居的生活环境外,在外籍常住人口数量、人文国际影响力、科技文教艺术水平以及国际化的语言氛围和生活环境方面,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及武汉、重庆、成都等中西部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与建设“海丝”核心区的目标不相适应。此外,福建城市建设与管理普遍缺乏国际化思维和视野,路牌路标的双语标识不够普遍和规范,酒店、机场、出租车等窗口服务行业外语交流沟通水平不高,外事机构及国际商会、协会、区城性总部等组织在闽数量较少,国际交流互动、国际赛事举办等较为欠缺,外国人在闽生活、经商、办事的便利程度不高,与国际友好城市互派访问学者和留学生的力度不够、作用不明显,国际化人才不足,等等。很多企业反映,外籍商务人士、友好人士、游客,特别是引进人才很难在福建当地找到并形成国际化的生活圈,居留不易,增加了扩大对外交流的难度和引进人才的成本。

(四)体制机制创新有待继续深化

“海丝”核心区建设,从根本上要求实行协同开放的经济体制和管理模式。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海丝”核心区内的各个城市在享有政策、管理权限等方面并不一致,导致资源要素不能得到合理、高效配置,一些地方为留住企业和推动当地发展,市场保护行为时有发生,影响共同市场的形成;一些企业钻政策空子,投资跟着地方的优惠政策走,地方经济发展受到一些管理体制的约束。

(五)核心区地位不突出

首先,福建打造核心区的重点是对接东盟,但是兄弟省份与东盟的合作更紧密,走在福建前面。如广东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前就已经签署了《广东省与东盟秘书处合作备忘录》,双方将着重寻求并促进11 个领域的合作,目前广东与马来西亚在马六甲合作建设深水港口及临港新城市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功能定位包括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物流基地、制造加工基地,同时积极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等。云南也将与东盟国家修建3 条铁路、3 条高等级公路,开辟3 条水路,新建和改造一批机场,开辟便捷空中通道,以便加快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周边省份与东盟的密切往来合作将会对福建造成一定的竞争压力

其次,福建与“海丝”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没有形成规模效应。从福建主要外商投资企业数量来看,“海丝”沿线国家的外商投资企业数量较少,在前十名以外。

第三,福建试图提高中西部地区对福建港口的利用率,但福建港口货物吞吐能力不足,其他省份多数利用广东、上海等地的港口。

第四,福建各地市融入“海丝”核心区建设的功能定位、目标任务、重点领域和拓展空间不够明确,缺乏全局站位、统筹规划和“一盘棋”发展思想,从而带来盲目竞争,不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在实际工作中对政策研究缺乏系统思维,没有形成合力,出现更重视自贸区而忽视核心区建设的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