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长城烽燧:金塔县保存完好的明代长城烽火台

长城烽燧:金塔县保存完好的明代长城烽火台

时间:2023-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城烽燧大墩门烽火台修筑长城时依据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是金塔境内汉代、明代长城的外围防线,是甘肃境内长城线上第一大墩。是金塔县境内保存完好,具有代表性的明代长城烽火台。镇朔墩是汉长城的重要烽燧;是“居延丝绸古道”向西行分南北两条道的重要标记;也是西域沿“居延丝绸古道”东行的重要关口。明、清时的镇朔墩是这一烽燧线上的据点,驻有重兵。

长城烽燧:金塔县保存完好的明代长城烽火台

长城烽燧

大墩门烽火台修筑长城时依据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位于金塔县鼎新镇大茨湾村南7公里的黑河西岸。烽火台呈圆丘状,底径19.5米,高约11米,用0.18米×0.30米×0.07米的土坯砌筑。烽火台保存完整,东侧有上下攀登的痕迹。周围散见黑釉瓷片、白瓷片等物。是金塔境内汉代、明代长城的外围防线,是甘肃境内长城线上第一大墩。

甘肃境内长城线上第一大墩

——大墩门烽火台

鸳鸯池烽火台修筑长城时依据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位于金塔县鸳鸯池水库西北2公里处,明太祖洪武十一年(1378年)修筑,残高8米,基长、宽均为10.7米,顶宽6米,平面呈正方形,剖面呈梯形。台体用当地黄土夯筑而成,夯层厚0.15米。台体东南角有一段残长2.8米的坞墙。是金塔县境内保存完好,具有代表性的明代长城烽火台。

明代长城烽火台——鸳鸯池烽火台

镇朔墩修筑长城时依据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位于金塔县城西北45公里处。镇朔墩是汉长城(金塔西段南侧)的重要烽燧;是“居延丝绸古道”向西行分南北两条道的重要标记;也是西域沿“居延丝绸古道”东行的重要关口。镇朔墩是金塔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周围的“镇朔墩雅丹地貌”是著名的旅游观光景点

镇朔墩东北约3公里处的山上原有一座小城,当地群众称之为石营子城,是当时的关卡。金塔城到镇朔墩有一条大道,从石营子城脚下的峡谷经过后,分作二支,一支向西,通向玉门和安西;一支向北延伸,穿越孤红山,过了南泉、沙坡泉或红柳泉,通往今新疆北境或蒙古人民共和国境。经文物工作者考证,汉代时,这条古道是阿尔泰山及伊犁河一带的少数民族进出河西的捷径。明、清时的镇朔墩是这一烽燧线上的据点,驻有重兵。“此为交通之路,由此往西,由此往北,俱经道于斯”,其北有镇北墩,以防“孤红山来者”,并在孤红山的南泉等处设卡,并派士兵沿途巡逻。再由镇朔墩向南,白雁墩、王子庄墩……墩墩直抵酒泉城。民国期间,镇朔墩一带也有驻军防守。(www.daowen.com)

镇朔墩烽燧为夯筑四棱台体,底边东西长14米,南北宽11.4米,残高5.6米,夯层厚0.13~0.15米。镇朔墩下有一眼泉,后改为水井,向东约2.5公里处是北海子。镇朔墩的西北约4公里处有一古城遗址,是汉代北部都尉驻地偃(前)[泉]障遗址。正北2公里处有一东西走向、长约15公里的低矮土丘(现已蚀化为零星残丘),再北去2公里便是汉长城。

张义潮遣使过镇朔墩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吐蕃贵族乘机侵占河西各州,“丝绸之路”及阳关受阻,西域与长安的联系被切断。朝廷在西域设置的北庭节度使便于北方回鹘路(居延西古道)经居延,然后沿北大路(今金塔县境内)到达长安。

唐懿宗大中年间,沙州人张义潮乘吐蕃内乱,动员群众,组织力量,发动沙州起义,一举成功。张义潮遂派高进达率众从沙州出发,进入东北戈壁,经花海到镇朔墩(今金塔县西坝乡境内),然后沿汉长城北上,经臭水墩(今金塔县大庄子乡境内)、红沙墩(今金塔县航天镇境内),过肩水金关,向北迂道过居延,达天德(今内蒙古包头西北)。大中四年(850年)岁末抵达长安,受到唐懿宗热情接待,并派遣使者携带诏书和赏赐品随高进达从原道前往敦煌进行慰问。

镇朔墩古城遗址

西窑墩修筑长城时依据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在金塔县芨芨大墩西面,(金塔县城东北方向),有一座古烽台,因位置在芨芨大墩的西面,故称西窑墩。又因此墩中间细,亦叫“细腰墩”,它的附近有被风沙掩埋的村落遗址,传说是西窑村遗址。

西窑墩的锁阳康熙相传,康熙皇帝微服私访,从王子庄启程,要到毛目(今金塔县鼎新镇)。于是康熙皇帝骑着马,沿着北山边的牛车道,迤逦前行。正值饥荒年,几十里路程,已经是人困马乏了,他忍着饥渴,巴望有个村子,好歇息歇息,讨口水喝。康熙帝走了几家,没有讨到半口水,更不要说是吃的了。他只好骑着马,继续向前走,走了一阵,康熙下马歇息,手下触摸到了一个毛茸茸的东西,细细端详,一个水紫水紫的纺锤形的东西埋在沙里,他就发狠用手刨起来,越往下,颜色越黑。无心刨了,就顺手掰了下来,可里面却白嫩似豆腐,不由得让他口水直流,索性咬了一口,嗬!甜滋滋,凉森森,半截下肚后,他才觉得口里有点涩味,原来这东西是根甜,越到梢越涩。他就在别的白刺旁边又寻找开了,刨一个,吃一个,口里还念叨说:“这东西要横匍着长,根再粗些,才好哩!”

不一会儿,康熙皇帝充了饥,也消了渴,他把剩下的几个装在褡裢里就上路了,骑马走了老远,他还回头望着那几丛红柳。后来,他把那东西拿给路人看,才知道那东西叫锁阳,并知道那村子叫西窑村,他感叹地说:“西窑的锁阳真甜,能解渴,又能充饥,能救人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