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现代林业的科技支撑体系与创新能力

现代林业的科技支撑体系与创新能力

时间:2023-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林业的本质是科学发展的林业。建设现代林业,构建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必须全面实施科教兴林、人才强林战略,努力提高林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林业科学技术进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引领、突破和带动作用。

现代林业的科技支撑体系与创新能力

现代林业的本质是科学发展的林业。建设现代林业,构建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必须全面实施科教兴林、人才强林战略,努力提高林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林业科学技术进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引领、突破和带动作用。

(一)建立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体系,提供技术储备

1.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林业自主创新能力

(1)建立国家林业科学中心

国家林业科学中心以知识创新和原始创新为目标,重点开展林业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重大共性及关键技术研究、林业高技术研究,着重解决事关林业全局的战略性、前沿性重大科技问题。可以在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基础上,以现有国家级科研机构为主体,联合高等院校,以优势学科和重点领域为龙头,整合资源,逐步形成林木基因组与生物信息、数字林业、木材与生物基材料、生物质能源、森林防火、荒漠化防治等若干个国家林业科学中心,集聚一批高层次的国家级林业科技创新团队,带动林业科技整体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

(2)建立区域林业科技中心

区域林业科技中心以区域技术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为目标,重点开展区域内共性生态建设技术、产业发展技术的研究开发、集成与试验示范,直接服务于三大体系建设的主战场,为生态建设、产业发展、文化繁荣以及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可以在继续加强现有省级林业科研院所建设、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基础上,调动各方积极性,以区域内现有的中央和地方林业科研院所、林业高等院校为依托,根据全国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布局,按照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原则,以项目为纽带,以树种、产品或生态区域为对象,通过创新管理机制、集聚科技资源、加强科技协作,逐步形成一批布局科学、结构合理的区域林业科技中心和创新团队,提高区域林业科技的整体实力和发展水平。

(3)建立林业科学试验基地

林业科学试验基地主要开展林业科学实验研究、野外试验研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及相关科研基础性工作,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供研究平台和基础服务。可以根据林业科学实验、野外试验和观测研究的需要,在科技发展重点领域和典型区域重点建设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陆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台站;在现有基础上,建设完善若干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以种质资源库、科学数据库、科技信息网络等为主体,建立林业科技资源共享平台。

(4)建立林业企业技术研发中心

依托具有较强研究开发和技术辐射能力、具有良好技术基础的优势企业(集团),建立林业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以项目为依托,以产品为龙头,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主体,主要开展林业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高新技术和相关产品的研究开发,充分挖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研究力量和成果储备,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提高林业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增强林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5)建立科技资源共享平台

充分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对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进行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以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以重点实验室、生态定位站等研究实验资源和种质资源库等自然科技资源为重点,加快资源信息化建设,建立区域性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逐步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远程应用。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积累的科学数据为重点,建立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络和分级分类共享服务体系。扩充、集成科技文献资源,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构建种类齐全、结构合理的国家科技文献资源保障和服务体系。

2.加强实用技术与新型产品的开发

(1)加强林木良种培育技术研究

针对国林木良种培育滞后、林业生产良种使用率较低等问题,重点开展主要造林树种、竹藤、花卉等植物的功能基因组学,木材形成、抗逆、抗病虫等性状的基因解析,木本植物速生、优质、高抗的分子育种,林木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科学利用,林木抗逆能力的定量测评及早期预测筛选技术,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的结合与创新,重要造林树种的良种选育,体细胞胚胎扩繁技术,名特优新经济林和花卉良种繁育技术研究,为现代林业建设提供能满足不同生态区域和重点工程需要的优良品种和转基因新品种。

(2)加强森林灾害防治技术研究

针对森林灾害防治过程中的突出问题,重点开展森林灾害的生态、生物学管理技术,森林重大生物灾害发生机理,多重胁迫对森林健康的综合影响,森林健康维持与恢复技术,重大森林灾害的可持续控制技术,森林灾害的信息管理技术,森林火灾监测预警技术,森林火灾防控与安全扑救技术研究,提高对森林灾害的综合防治能力,为现代林业发展保驾护航。

(3)加强退化系统修复技术研究究

针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难题,重点开展森林生态网络体系构建技术,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农田防护林、沿海防护林、抑螺防病林、景观生态林体系构建与经营技术,典型困难立地植被恢复技术,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低效生态林改造技术,退化天然林恢复与重建技术,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技术研究,构建现代林业生态安全技术保障体系。

(4)加强森林定向培育与可持续经营技术研究

针对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水平低,林地生产力低、森林生态功能差等现状,重点开展工业用材林、高效能源林、经济林优质高产定向培育技术,森林生产力形成与调控技术,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经营技术体系,森林生长动态模拟及预测技术,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理论、技术与认证体系研究,提高森林可持续经营水平。

(5)加强林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

针对我国森林生物资源破坏和流失严重的问题,重点开展生物质材料与资源的早期评价与应用预测技术,木材(竹藤)增值加工与应用技术,生物质基复合材料和可降解高分子材料设计与制备技术,低污染生物制浆造纸技术,生物质材料的化学资源化利用技术,超临界等离子体纳米科技在生物质材料领域的应用技术,废弃木质材料循环利用技术,森林食品与森林保健功能开发,野生动植物人工繁育与开发利用技术,林源天然药用物质提取、纯化与系列产品开发技术研究,生物质能源高效转化技术研究,全面提升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水平。

(6)加强数字林业技术研究

针对林业数字化管理薄弱的问题,重点开展林业生物—环境信息获取传感器网络、波谱探测与分析、视频监测技术,森林生长过程数字模型与系统仿真技术,基于生长模型和3S 技术耦合的森林资源预测预警、森林生态环境质量定量化评价技术,虚拟林业与重大林业工程数字化设计技术,林业数字化管理与信息服务技术研究,建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的国家数字林应用体系和林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为宏观决策和科学管理、林业资源利用、生态环境规划及建设、灾害监测、全球变化、生态系统以及水文循环系统研究等方面实时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

(7)加强现代林业装备技术研究

针对林业技术装备落后等特点,重点开展森林资源培育装备技术,森林病虫鼠害防治环保药械,森林火灾防控指挥与扑救装备,木材高效智能加工关键技术装备,竹材工业化生产技术装备,非木质森林资源深加工机械装备,林业生物质能源转化利用关键技术装备,林业特产资源高效增值加工装备技术,林产品加工过程数字化监测控制技术研究,增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能力,为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实现林业现代化提供先进、实用、可靠的装备技术支撑。

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1)加强林业知识产权管理

以林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为基础,有序开展林业植物新品种、专利、名牌产品、遗传资源等的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预警机制,规避知识产权侵权风险,防范技术贸易壁垒。建立有利于林业知识产权形成与保护的激励机制,建立对侵犯林业知识产权行为的举报与处罚协调机制。

(2)建立发达的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代理网络

品种权代理人是申请人和审批机关之间联系的桥梁,是委托人的参谋和顾问,是申请人和品种权人利益的维护者,也是《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的执行者和捍卫者。品种权代理机构是经营或者开展品种权代理业务的服务机构,在实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行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开展代理人培训、考核,培养一批合格的植物新品种权代理人,审核批准一批品种权代理机构,逐步建立起发达的全国林业植物新品种代理网络。

(3)建立专业的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测试机构

植物新品种测试是实施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关键一环,是判定一个品种是否为新品种的主要手段。目前我国已有1 个测试中心、5 个测试分中心、2 个分子测定实验室、5 个专业测试站,并培训了一大批植物新品种测试技术人员。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植物新品种测试机构,完善植物新品种测试标准体系,逐步形成完备的全国植物新品种测试体系。

(4)建立便捷的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信息渠道

应重点建设好供植物新品种测试者使用的已知品种数据库和对照品种数据库系统,建立健全植物新品种数据库系统及网上申请系统,为植物新品种培育者提供知识产权保护的便捷途径。同时,加强宣传,提高植物新品种培育者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二)建立健全成果体系,促进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

1.搭建专业孵化平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1)建立工程技术中心

依托行业内科技实力雄厚的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或高等院校,与相关企业紧密联系,整合工程技术综合配套试验条件,汇聚本领域一流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设计和试验的专业人才队伍,建立一批工程技术中心,加强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中间环节,缩短成果转化的周期,促进科技产业化。工程技术中心主要根据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针对行业、领域发展中的重大关键、基础性和共性技术问题,持续不断地将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科研成果进行系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研究开发。同时,面向企业规模生产的实际需要,为企业规模生产提供成熟配套的技术工艺和技术装备,不断提高现有科技成果的成熟性、配套性和工程化水平,推动集成、配套的工程化成果向相关行业辐射、转移与扩散,促进新兴产业的崛起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并不断地推出具有高增值效益的系列新产品,推动相关行业、领域的科技进步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我国林业科研开发、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基地。

目前,我国林业系统虽然在林业机械、林产化工、木材加工、竹藤、经济林种苗5 个领域建立了5 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但与国内其他行业相比,差距非常巨大,这也是影响我国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制约林业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应结合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布局,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整合资源,重点在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花卉、沙产业、工厂化育苗、特种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建设一批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奠定基础。(www.daowen.com)

(2)建立林业科技园区

本着服务于科技创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的基本原则,重点在经济基础雄厚、科技资源集中、资本市场成熟和综合信息密集的地区,选择技术较为成熟、产业化条件具备、有广阔市场前景、具有物化有形载体且易于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领域,如以转基因技术为核心的动植物新品种培育、以精确林业为核心的林业信息技术、生物制剂技术、现代林业装备和设施、林产品精深加工和储运等,建立林业科技园区,主要目的是强化林业科技成果组装集成、转化示范和孵化带动,将科技资源迅速、高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培育中小科技企业,加速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重点是通过与相关专业领域的国内外科研院所、高校、大学园区的有效联合和互利合作,把先进适用的科技资源不断地引进来,经集成熟化后使之扩散出去。同时,紧紧依托具有较强竞争力、带动力的龙头企业、种养大户、致富能手,充分发挥孵化器对科技创业企业的集聚功能,为其提供方便快捷的各类科技产品服务,引领相关企业和要素向园区积聚,形成区域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

(3)加强高技术产业化示范

结合现有研究开发基础和高技术储备水平,选择林业生物技术、林木(竹藤、花卉)新品种培育、木竹新材料、林化产品精深加工、森林生物质能源、森林生物制药与森林食品、林业信息技术和林业高技术装备等林业高技术重点发展领域,以森林生物资源及其衍生资源为主要对象,根据其分布的区域性和异质性、区位比较优势、林业高技术产业基础及市场发育状况,以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技术为手段,形成一批以林木新品种和种苗培育为先导、集约经营的产业带和以精深加工为重点的产业集群。重点是加大企业高技术产业化力度,鼓励和推动企业投身高技术计划,并成为高技术应用和产业化的主,造就一批知名品牌,加快传统技术改造,推动林业高技术产业化,促进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和产业升级,形成有特色的林业高技术产业链

(4)培育新兴产业

森林资源及其衍生资源具有生物多样性丰富、可再生性强、生产力高和生物量大等优势,为发展以用材林、经济林、种苗花卉、森林食品、森林药材、野生动植物繁育为主的种养业,以森林食品、药材加工、人造板、木地板家具、林业机械、木浆造纸、林产化工为主的加工业,以生态旅游、林产品流通、森林资产评估、技术推广咨询为主的服务业,以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生物制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展示了巨大前景。通过科技创新,深化对各种生物资源的认知和多种功能的开发,以自主知识产权的取得带动新兴产业的崛起,以关键技术的突破点燃企业振兴的希望,通过示范点的辐射与带动,推进科学技术的产业化,形成规模效益,致富一方百姓。尤其是通过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以及前沿高技术研究,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方向,实现在一些新兴领域的技术突破,开发新的产品,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2.加强技术扩散与转移

(1)加强实用技术推广应用

以国家、省、地、县各级各类林业科技推广计划为依托,大力推广种苗繁育、森林资源培育、困难立地生态系统修复、木质和非木质资源综合加工和高效利用、林业生物质能源培育与开发利用、森林健康和森林保护等生产上急需、适用性强、市场潜力大的林木新品种和新技术,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一步提高林业生产的科技含量,确保建设质量和效益。

(2)开展专项技术咨询服务

组建林业科技专家库,充分发挥专家智力资源,在深入开展调研、广泛收集技术需求信息的基础上,以网络咨询、电话咨询和现场咨询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针对公众多样化需求的专项技术咨询活动。尤其是针对林业生产实践中带有普遍性的“热点”问题或者突发性的、影响比较大的生产难题与疫情灾害,开展现场知识答疑和应急防控技术咨询与培训活动,提高广大林农科学经营能力和灾害防御能力。积极推进林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机构、科技社团、林业合作组织、技术协会、信息网络、科普基地、培训基地等社会资源优势,深入开展专项技术咨询服务,为林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技术咨询服务。

(3)开展新技术试点示范

根据林业行业的特点和林业区域发展战略布局,选择有代表性的重点地区,以生态类型为主导、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在全国不同生态—经济类型区,选择有区域性特点、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地方,分别建立和完善一批林业科技示范区、示范县、示范点,形成星罗棋布的示范网点。促进科研、教学单位与地方林业生产部门紧密结合,整合科技资源,把林业新技术、新成果迅速转化并推广辐射到林业生产建设第一线,组装配套各类技术,建立形式多样的示范林、示范户、示范企业,为广大基层生产单位和林农提供看得见、学得会的示范样板,形成覆盖全国的林业科技示范网络,充分发挥其示范样板和辐射带动作用。

大力实施林业标准战略和林业品牌战略,树立一批按标准设计、按标准施工、按标准验收的工程建设典范,选择一批具有一定区域产业优势和较高知名度的林业拳头产品,打造全国驰名乃至享誉世界的知名品牌,建立一批依靠科技进步绿山富民的示范样板,带动区域内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

(三)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监督体系,提升现代林业发展质量

1.加强林业标准化建设

(1)加强林业标准制修订

积极推进标准战略,紧紧围绕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以及生态文化繁荣的需要,加快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产品标准制修订步伐,建立健全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核心,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相互配套,强制性标准与推荐性标准互有侧重,覆盖林业各个专业领域的、结构科学的林业标准体系,推进林业“种苗—造林—管护—监测—采伐—加工”全过程的标准化生产。实行分类指导,引导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共同开展林业重要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制订工作,不断提高科技成果的标准转化率。充分发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等各方面参与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标准制修订工作的积极性,逐步完善标准研制与科研开发紧密结合的机制,使技术标准研制体系和科技研究开发体系形成有机整体,不断提高科技成果的标准转化率。尤其是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促使它们从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出发,加大对标准工作的投入和参与。加强对国际标准的研究和制定能力,结合我国实际,提高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并逐步提高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的能力。

(2)建设林业标准化示范区

大力开展林业标准化示范区(县)建设,将现有的林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有机地应用到林业生产实践中并进行组装配套,建立一批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标准化示范区,充分发挥其示范样板和辐射带动作用,也是强化林业标准实施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要在现有示范区的基础上,根据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总体布局,结合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基础,进一步加大林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全面促进林业生产真正做到按标准设计、按标准实施、按标准验收。要不断加强林业标准宣传,普及标准化知识,提高全社会的标准化意识。

(3)加强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设

稳步推进林业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设,使专业技术委员会尽快覆盖林业各主要专业领域。完善相关机制,积极引导、广泛吸收来自生产、使用、经销等方面的企业和科研机构、检测机构、教育机构、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学会〉、消费者代表、认证机构等相关方面的技术专家进入专业技术委员会,参与标准的制修订、审查以及开展咨询等技术服务工作,促使标委会的组成更具广泛性、代表性和权威性。

2.加强林业质量检测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林产品质量安全已经变得没有国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加强了林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林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林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对外贸易中最主要的控制领域,成为目前国际市场四大技术贸易壁垒的最重要部分之一。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林业检验检测体系,加强从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到最终产品的全过程监测管理,有利于生产单位提高产品质量,同时把国外的有害或劣质林产品控制在国门外。

(1)加强林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建设

根据林业产业发展总体布局和重点领域,紧密结合各地实际,依托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重点企业,建设一批国家和行业林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形成布局合理、规范有序的林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在区域布局上,达到各主要林产品及主产区都有相应的局级质检中心;在检测范围上,能够满足对我国木质林产品、经济林产品、森林食品、林木种苗、花卉竹藤,以及林业生态环境等质量安全监测和质量性能检测的需要,实现林产品生产过程到市场准入的全程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在检测能力上,能够满足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对林产品质量、安全、工艺、性能等参数进行检测的需要;在技术水平上,局级质检中心应达到国际同类检验检测机构水平,并逐步实现检验检测结果的国际互认。

(2)加强林产品质量安全监测

实施林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加大对林产品、林木种苗、花卉、竹藤产品、森林食品和森林消防装备,特别是涉及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林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力度。强化外来有害生物检验检疫,推行质量标志管理,确保生态安全和林产品质量安全。加强林业生态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对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要按标准设计、按标准实施、按标准验收。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林业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和监理体系。

(3)组织开展名牌林产品认定

组织开展名牌林产品评选和认定,对于全面提高我国林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参照国家开展名牌产品评选认定工作的办法,通过严格评选标准、规范评选程序,真正发挥名牌林产品评选认定工作的导向作用;建立淘汰制度,实行滚动管理,确保评选认定的名牌林产品真正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较大的市场占有率。

3.加强林业认证认可

现代林业必然是可持续发展的林业,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森林认证作为推动森林可持续经营的一种手段,它于20 世纪90 年代由少数林业发达国家发起,目前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并在全球快速发展,以欧洲和北美地区最为突出。据统计,全球已经获得森林认证的森林面积约占生产性森林面积的20%,约占森林总面积的7%,并呈逐年扩大的趋势。森林认证把森林经营及林产品加工水平与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绿色消费需求相联系,已成为当今国际林业发展进程的重要内容,成为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的重要形式。

当前,由于森林问题日益国际化、政治化,森林的自然和社会属性决定了森林认证很难建立起世界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认证制度,多种森林认证体系必将长期并存。目前全球比较有影响的森林认证体系包括森林管理委员会(FSC)、国际标准化组织(ISO)M000 系列、泛欧森林认证体系(PEFC)、美国森林可持续倡议(SFI)、加拿大标准协会(CSA)、美国树木与农场体系(ATFS)和马来西亚木材认证委员会(MTCC)等。构建中国森林认证体系,必须立足国情、林情,兼顾国际惯例。在战略上,将森林认证作为推动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树立良好国际形象的重要途径。在战术上,遵循国际普遍原则,制订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与森林认证标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森林认证体系,并实现与国际主流体系的互认。

(1)建立健全有中国特色的森林认证认可体系

按照国际惯例,立足中国实际,成立涉及森林各利益方代表的指导机构认证委员会,决定中国森林认证过程中的重大事项,协调森林认证各方利益,推进中国森林认证国际互认。建立健全我国森林认证认可制度,建立多利益方参与的森林认证管理监督机构、认证机构、认证咨询机构和认证培训机构及相互协作机制。编制森林认证认可与注册指南,制定管理办法,指导、规范我国森林认证市场,丰富森林认证培训形式,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广大公众意识,稳步推进中国森林认证发展。

(2)完善中国森林认证标准

成立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和森林认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订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与森林认证标准。按照森林分类经营的思想,从国家、区域和经营单位三个层次建立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和森林认证标准体系,指导森林认证、花卉认证及非木质林产品认证等工作。包括:《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中国森林认证森林经营》《中国森林认证产销监管链》《非木质林产品认证标准》《人工林认证标准》和《森林认证技术规程》等。

(3)开展森林认证研究、培训和试点示范

根据森林可持续发展的总体布局和分类经营的原则,充分考虑不同地区森林的价值和功能,分别选择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森林和不同的森林经营单位,采用不同的认证标准进行森林经营认证示范试点,选择不同的林产品加工企业开展产销监管链审核示范,选择不同的非木质林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开展认证示范。在示范中加强森林认证研究,把森林认证从理论推向实践,并在不断测试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和森林认证标准体系的科学性和适用性的同时,扩大我国森林认证面积,培养壮大森林认证人才队伍,完善森林认证制度。

(4)积极开展森林认证的国际合作交流

加强“森林认证认可计划”(PEFC)、荷兰“观赏植物环保生产认证体系”(MPS)等主流森林认证认可体系的研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开展体系互认比较研究项目,制定共同的森林认证进程、相互认可的森林认证体系、统一框架下的森林认证标准等,拓展区域性森林认证合作,促进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和森林认证体系与国际体系互认。密切跟踪国际森林可持续经营与森林认证发展趋势与动态,积极参与森林认证国际互认事务,维护国家利益和主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