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低效生态公益林的类型
由于人为干扰或经营管理不当而形成的低效生态公益林,可分为四种类型。
1.林相残次型
因过度过频采伐或经营管理粗放而形成的残次林。例如,传统上人们常常把阔叶林当作“杂木林”看待,毫无节制地乱砍滥伐;加之近年来,阔叶林木材广泛应用于食用菌栽培、工业烧材以及一些特殊的用材(如火柴、木碗以及高档家具等),使得常绿阔叶林遭受到巨大的破坏,失去原有的多功能生态效益。大部分天然阔叶林变为人工林或次生阔叶林,部分林地退化成撂荒地。
2.林相老化型
因不适地适树或种质低劣,造林树种或保留的目的树种选择不当而形成的小老树林。例如,在楠木的造林过程中,有些生产单位急于追求林木生产,初植密度3000 株以上,到20 年生也不间伐,结果楠木平均胸径仅10 cm 左右,很难成材,而且林相出现老龄化,林内卫生很差,林分条件急需改善。
3.结构简单型
因经营管理不科学形成的单层、单一树种,生态公益性能低下的低效林。例如,福建省自20 世纪50 年代以来,尤其是在80 年代末期,实施“三、五、七绿化工程”,营造了大面积的马尾松人工纯林。随着马尾松人工林面积的扩大,马尾松人工林经营中出现了树种单一、生物多样性下降、林分稳定性差、培育成了小老头林,使得林分质量严重降低等一系列问题。
4.自然灾害型
因病虫害、火灾等自然灾害危害形成的病残林。例如,近几年,毛竹枯梢病已成我国毛竹林产区的一种毁灭性的病害,为国内森林植物检疫对象。该病在福建省的发生较为普遍,给毛竹产区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损失,使得全省范围内毛竹低效林分面积呈递增趋势,急需合理的改造。
(二)低效生态公益林改造原则
生态公益林改造要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为目标,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和最佳效益等原则,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或是乔灌草相结合,以形成较高的生态防护效能,满足人类社会对生态、社会的需求和可持续发展。
1.遵循自然规律,运用科学理论营造混交林
森林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多树种组成、多层次结构发挥了最大的生产力;同时生物种群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形成完整的食物链网络结构,使其抵御病虫危害和有害生物的能力增强,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生态公益林的改造应客观地反映地带性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基本特征,培育近自然的、健康稳定、能持续发挥多种生态效益的森林,这是生态公益林的建设目标,是可持续经营的基础。
2.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
生态公益林改造要因地制宜,按不同林种的建设要求,采用封山育林、飞播造林和人工造林相结合的技术措施;以优良乡土树种为主,合理利用外来树种,禁止使用带有森林病虫害检疫对象的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
3.以维护森林生态功能为根本目标,合理经营利用森林资源
生态公益林经营按照自然规律,分别特殊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等三个保护等级确定经营管理制度,优化森林结构,合理安排经营管护活动,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森林群落的正向演替。生态公益林利用以不影响其发挥森林主导功能为前提,以限制性的综合利用和非木资源利用为主,有利于森林可持续经营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三)低效生态公益林改造方法(www.daowen.com)
根据低效生态公益林类型的不同,而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生态公益林改造方法。通过对低效能生态公益林密度与结构进行合理调整,采用树种更替、不同配置方式、抚育间伐、封山育林等综合配套技术,促进低效能生态公益林天然更新,提高植被的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的生态效益。
1.补植改造
补植改造主要适用于林相残次型和结构简单型的残次林,根据林分内林隙的大小与分布特点,采用不同的补植方式。主要有:(1)均匀补植;(2)局部补植;(3)带状补植。
2.封育改造
封育改造主要适用于郁闭度小于0.5,适合定向培育,并进行封育的中幼龄针叶林分。采用定向培育的育林措施,即通过保留目的树种的幼苗、幼树,适当补植阔叶树种,培育成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
3.综合改造
适用于林相老化型和自然灾害的低效林。带状或块状伐除非适地适树树种或受害木,引进与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相适应的树种进行造林。一次改造强度控制在蓄积的20%以内,迹地清理后进行穴状整地,整地规格和密度随树种、林种不同而异。主要有:(1)疏伐改造;(2)补植改造;(3)综合改造。
(四)低效生态公益林的改造技术
对需要改造的生态公益林落实好地块、确定现阶段的群落类型和所处的演替阶段、组成种类,以及其他的生态环境条件特点,如气候、土壤等,这对下一步的改造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不同的植被分区其自然条件(气候、土壤等)各不相同,因而导致植物群落发生发育的差异,树种的配置也应该有所不同,因此要选择适合于本区的种类用于低效生态公益林的改造,并确定适宜的改造对策。而且,森林在不同的演替阶段其组成种类和层次结构是不同的。目前需要改造的低效生态公益林主要是次生稀树灌丛、稀疏马尾松纯林、幼林等群落,处于演替早期阶段,种类简单,层次不完整。为此,在改造过程中需要考虑群落层次各树种的配置,在配置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参照群落的演替进程来导入目的树种。
1.树种选择
树种选择时最好选择优良的乡土树种作为荒山绿化的先锋树种,这些树种应满足:择适应性强、生长旺盛、根系发达、固土力强、冠幅大、林内枯枝落叶丰富和枯落物易于分解,耐瘠薄、抗干旱,可增加土壤养分,恢复土壤肥力,能形成疏松柔软,具有较大容水量和透水性死地被凋落物等特点。新造林地树种可选择枫香、马尾松、山杜英;人工促进天然更新(补植)树种可选择乌桕、火力楠、木荷、山杜英。
根据自然条件和目标功能,生态公益林可采取不同的经营措施,如可以确定特殊保护、重点保护、一般保护三个等级的经营管理制度,合理安排管护活动,优化森林结构,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生态公益林树种一般具备各种功能特征:(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2)防风固沙、保护农田;(3)吸烟滞尘、净化空气;(4)调节气候、改善生态小环境;(5)减少噪声、杀菌抗病;(6)固土保肥;(7)抗洪防灾;(8)保护野生动植物和生物多样性;(9)游憩观光、保健休闲等。因此,不同生态公益林,应根据其主要功能特点,选择不同的树种。
乡土阔叶林是优质的森林资源,起着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环境及维持陆地生态平衡的重大作用。乡土阔叶树种是生态公益林造林的最佳选择。目前福建省存在生态公益林树种结构简单,纯林、针叶林多,混交林、阔叶林少,而且有相当部分林分质量较差,生态功能等级较低。生态公益林中的针叶纯林林分已面临着病虫危害严重、火险等级高、自肥能力低、保持水土效能低等危机,树种结构亟待调整。利用优良乡土阔叶树种,特别是珍贵树种对全省生态公益林进行改造套种,是进一步提高林分质量、生态功能等级和增加优质森林资源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2.林地整地
水土保持林采取鱼鳞坑整地。鱼鳞坑为半月形坑穴,外高内低,长径0.8 ~1.5 m,短径0.5 ~1.0 m,埂高0.2 ~0.3 m。坡面上坑与坑排列成三角形,以利蓄水保土;水源涵养林采取穴状整地,挖明穴,规格为60 cm×40 cm×40 cm,回表土。
3.树种配置
新造林:在Ⅰ~Ⅱ类地采用枫香×山杜英;各类立地采用马尾松×枫香,按1:1 比例模式混交配置。人促(补植):视低效林林相破坏程度,采用乡土阔叶树乌桕、火力楠、木荷、山杜英进行补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