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森林文化建设推动:政策和条件双重支持,培育人才行动

森林文化建设推动:政策和条件双重支持,培育人才行动

时间:2023-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政策、财税制度方面给森林文化建设予以倾斜和支持,特别是基础设施和条件建设方面给予支持。(三)培育森林文化学科与人才行动中国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命题,也是历史赋予现代林业的一项重大历史使命。

森林文化建设推动:政策和条件双重支持,培育人才行动

生态文化建设是一个涉及多个管理部门的整体工程,需要林业环保、文化、教育、宣传、旅游、建设、财政、税收等多部门的协调与配合。森林文化是生态文化的主体,森林文化建设是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和着力点,由林业部门在生态文化建设中承担主导作用。建议国家成立生态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协调各个部门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各种关系,确保全国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一盘棋”。在林业部门内部将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作为与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同等重要的任务来抓,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建成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和健全有效的工作机制,加快推进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一)森林制度文化建设行动

为使生态文化建设走上有序化、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必须尽快编制规划,完善政策法规,构建起生态文化建设的制度体系。

1.开展战略研究,编制建设规划

开展森林文化发展战略研究,是新形势提出的新任务。战略研究的内容应该包括森林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各个方面,尤其是从战略的高度,系统深入地研究影响经济社会和现代林业发展全局和长远的森林文化问题,如战略思想、目标、方针、任务、布局、关键技术、政策保障,指导全国的生态文化建设。建议选择在生态文化建设有基础的单位和地区作为试点,然后总结推广。

2.完善法律法规,强化制度建设

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逐步出台和完善各项林业法规,如《森林法》《国家森林公园管理条例》《自然保护区法》《古树名木保护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法》等。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提高依法生态建设的水平,为生态文明提供法制保障。在政策、财税制度方面给森林文化建设予以倾斜和支持,特别是基础设施和条件建设方面给予支持。鼓励支持生态文化理论和科学研究的立项,制定有利于生态文化建设的产业政策,鼓励扶持新型生态文化产业发展,尤其要鼓励生态旅游业等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建立生态文化建设的专项经费保障制度,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纳入同级林业基本建设计划,争取在各级政府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中统筹安排解决等。逐步建立政府投入、民间融资金融信贷扶持等多元化投入机制。从而使森林文化的建设成果更好地为发展山区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调整林区产业结构,满足人民文化需求服务。

3.理顺管理体制,建立管理机构

结合新形势和新任务的实际需要,设立生态文化相关管理机构。加强对管理人员队伍生态文化的业务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加快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制度化进程。生态文化体系建设需要规范的制度做保障。建立和完善各级林业部门新闻发言人、新闻发布会、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制度,准确及时地公布我国生态状况,通报森林、温地、沙漠信息。建立生态文化宣传活动工作制度,及时发布生态文化建设的日常新闻和重要信息。理顺各相关部门在森林文化建设中的利益关系,均衡利益分配,促进森林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发展森林文化产业行动

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各地应突出区域特色,挖掘潜力,依托载体,延长林业生态文化产业链,促进传统林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向生态文化产业升级。

1.丰富森林文化产品

既要在原有基础上做大做强山水文化、树文化、竹文化、茶文化、花文化、药文化等物质文化产业,也要充分开发生态文化资源,努力发展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核心价值的文艺影视音乐书画等生态文化精品。丰富生态文化的形式和内容。采取文学、影视、戏剧、书画、美术、音乐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爱护森林、保护生态,崇尚绿色的良好氛围。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度假、休闲、游憩等森林旅游产品,以及图书、报刊、音像、影视、网络等生态文化产品。

2.提供森林文化服务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把生态文化建设与满足人们的游憩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生态文化成果充实到旅游产品和服务之中。同时,充分挖掘生态文化培训、咨询、网络、传媒等信息文化产业,打造森林氧吧、森林游憩和森林体验等特色品牌。有序开发森林、湿地、沙漠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资源,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为主的生态文化产业。鼓励社会投资者开发经营生态文化产业,提高生态文化产品规模化、专业化和市场化水平。

(三)培育森林文化学科与人才行动

中国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命题,也是历史赋予现代林业的一项重大历史使命。最近获悉,“中国生态文化协会”已经民政部批准,即将于2008 年10 月宣告成立,该协会挂靠国家林业局,协同相关部门开展工作。这将为加强关于生态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进一步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www.daowen.com)

1.培育森林文化学科

建议国家林业局支持设立专项课题,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围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核心价值观,加强生态文化学术研究,推动生态文化学科建设。在理论上,对于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化,如何在新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传统的生态文化,丰富、凝练生态价值观,需要进一步开展系统、深入的课题研究。重点加强生态变迁、森林历史、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生态价值、生态道德、森林美学、生态文明等方面的研究和学科建设。支持召开一些关于生态文化建设的研讨会,出版一批学术专著,创办学术期刊,宣传生态文化研究成果。在对我国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专题调查研究和借鉴学习国外生态文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构建我国生态文化建设的理论体系,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框架

2.培养森林文化人才

加强生态文化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和教育培训,培养生态文化建设的科学研究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打造一支专群结合、素质较高的生态文化体系建设队伍。各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学术团体应加强合作,通过合作研究、合作办学等多种形式,加强生态文化领域的人才培养;建立生态文化研究生专业和研究方向,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生态文化研究专业或方向的高层次人才;通过开展生态文化项目研究,提高理论研究水平,增强业务素质。

3.推进森林文化国际交流

扩大开放,推进国际生态文化交流。开展生态文化方面的国际学术交流和考察活动,建立与国外同行间的友好联系;推动中国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向国际生态文明接轨,提高全民族的生态文化水平;加强生态文化领域的国际合作研究,促进东西方生态文化的交流与对话;推进生态文化领域的国际化进程,在中国加快建设和谐社会中发挥生态文化应有的作用。

(四)开展森林文化科普及公众参与行动

1.建设森林文化物质载体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在国家林业局的统一领导下,启动一批生态文化载体建设工程。对改造整合现有的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完善功能,丰富内涵。切实抓好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森林植物园、野生动物园、湿地公园、城市森林与园林等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积极融入生态文化内容,丰富和完善生态文化教育功能。广泛吸引社会投资,在有典型林区、湿地、荒漠和城市,建设一批规模适当、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标本馆、科普教育和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拓展生态文化展示宣传窗口。保护好旅游风景林、古树名木和各种纪念林,建设森林氧吧、生态休闲保健场所,充分发掘其美学价值、历史价值、游憩价值和教育价值,为人们了解森林、认识生态、探索自然、休闲保健提供场所和条件。

2.开展形式多样的森林文化普及教育活动

拓宽渠道,扩展平台,加强对生态文化的传播。在采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传播媒介和手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短信、博客等新兴媒体渠道,广泛传播生态文化;利用生态文化实体性渠道和平台,结合“世界地球日”“植树节”等纪念日和“生态文化论坛”等平台,积极开展群众性生态文化传播活动。特别重视生态文化在青少年和儿童中的传播,做到生态文化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文化、进户外实践。继续做好由政府主导的“国家森林城市”“生态文化示范基地”的评选活动,使生态文化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与行动,最终建立健全形式多样、覆盖广泛的生态文化传播体系。

3.发展森林文化传媒

建设新的传播渠道,发挥好各类森林文化刊物、出版物、网络、广播电视、论坛等传媒的作用,加强森林文化的宣传普及。编辑出版生态文化相关领域的学术期刊、书籍,宣传生态文化研究成果;鉴于《生态文化》已有,建议再创建《森林文化》杂志;开展生态文化期刊发展战略和编辑出版的理论、技术、方法研究;组织期刊发展专题研讨会、报告会等学术交流活动;评选优秀期刊、优秀编辑和优秀论文;开展生态文化期刊编辑咨询工作;向有关部门反映会员的意见和要求,维护其合法权益;宣传贯彻生态文化期刊出版的法令、法规和规范,培训生态文化期刊编辑、出版、编务人员;举办为会员服务的其他非营利性的业务活动。

4.完善森林文化建设的公众参与机制

把森林文化建设与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各种纪念日、纪念林结合起来、鼓励绿地认养、提倡绿色生活和消费。通过推行义务植树活动、志愿者行动、设立公众举报电话、奖励举报人员、建立生态问题公众听证会制度等公众参与活动,培育公众的生态意识和保护生态的行为规范,激励公众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全社会形成提倡节约、爱护生志的社会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推动“国树、国花、国鸟”的法定程序,尽快确定“国树、国花、国鸟”。各地也可开展“省树、省花、省鸟”“市树、市花、市鸟”等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