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及自然保护区设计

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及自然保护区设计

时间:2023-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然保护区是各种生态系统以及物种的天然储存库,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为重要的途径和手段。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为研究保护区内物种数目的变化和保护的目标物种的种群动态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方法,成为自然保护区设计的理论依据。但在一个大保护区好还是几个小保护区好等问题上,一直仍有争议,因此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在自然保护区设计方面的应用值得进一步研究与认识。

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及自然保护区设计

(一)一般途径

1.就地保护

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就地保护是指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就地保护的对象主要包括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区等。就地保护主要是建立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的建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保护区的数量终究有限。同时,某些濒危物种、特殊生态系统类型、栽培和家养动物的亲缘种不一定都生活在保护区内,还应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如建设设立保护点等。在林业上,应采取有利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林业经营措施,特别应禁止采伐残存的原生天然林及保护残存的片断化的天然植被,如灌丛、草丛,禁止开垦草地、湿地等。

2.迁地保护

迁地保护是就地保护的补充。迁地保护是指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把由于生存条件不复存在,物种数量极少或难以找到配偶等原因,而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的物种迁出原地,通过建立动物园、植物园、树木园、野生动物园、种子库、精子库、基因库、水族馆、海洋馆等不同形式的保护设施,对那些比较珍贵的、具有较高价值的物种进行的保护。这种保护在很大程度上是挽救式的,它可能保护了物种的基因,但长久以后,可能保护的是生物多样性的活标本。因为迁地保护是利用人工模拟环境,自然生存能力、自然竞争等在这里无法形成。珍稀濒危物种的迁地保护一定要考虑种群的数量,特别对稀有和濒危物种引种时要考虑引种的个体数量,因为保持一个物种必须以种群最小存活数量为依据。对某一个种仅引种几个个体对保存物种的意义有限,而且一个物种种群最好来自不同地区,以丰富物种遗传多样性。迁地保护为趋于灭绝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的最后机会。

3.离体保护

离体保护是指通过建立种子库、精子库、基因库等对物种和遗传物质进行的保护。这种方法利用空间小、保存量大、易于管理,但该方法在许多技术上有待突破,对于一些不易储藏、储存后发芽率低等“难对付”的种质材料,目前还很难实施离体保护。

(二)自然保护区建设

自然保护区在保护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资源、维持生态平衡等多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由于自然保护区很好地保护了各种生物及其赖以生存的森林、湿地等各种类型生态系统,为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以及各种生物的生存与繁衍提供了保证。自然保护区是各种生态系统以及物种的天然储存库,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为重要的途径和手段。

1.自然保护区地址的选择

保护地址的选择,首先必须明确其保护的对象与目标要求。一般来说需考虑以下因素:(1)典型性。应选择有地带性植被的地域,应有本地区原始的“顶极群落”,即保护区为本区气候带最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2)多样性。即多样性程度越高,越有保护价值。(3)稀有性。即保护那些稀有的物种及其群体。(4)脆弱性。脆弱的生态系统对极易受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保护价值较高。另外还要考虑面积因素、天然性、感染力、潜在的保护价值以及科研价值等方面。

2.自然保护区设计理论

由于受到人类活动干扰的影响,许多自然保护区已经或正在成为生境岛屿。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为研究保护区内物种数目的变化和保护的目标物种的种群动态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方法,成为自然保护区设计的理论依据。但在一个大保护区好还是几个小保护区好等问题上,一直仍有争议,因此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在自然保护区设计方面的应用值得进一步研究与认识。(www.daowen.com)

3.自然保护区的形状与大小

保护区的形状对于物种的保存与迁移起着重要作用。Wilson 和Willis 认为,当保护区的面积与其周长比率最大时,物种的动态平衡效果最佳,即圆形是最佳形状,它比狭长形具有较小的边缘效应

对于保护区面积的大小,目前尚无准确的标准。主要应根据保护对象和目的,应基于物种—面积关系、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与稳定性等加以确定。

4.自然保护区的内部功能分区

自然保护区的结构一般由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组成,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功能。

核心区是自然保护区的精华所在,是被保护物种和环境的核心,需要加以绝对严格保护。核心区具有以下特点:(1)自然环境保存完好;(2)生态系统内部结构稳定,演替过程能够自然进行;(3)集中了本自然保护区特殊的、稀有的野生生物物种。

核心区的面积一般不得小于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1/3。在核心区内可允许进行科学观测,在科学研究中起对照作用。不得在核心区采取人为的干预措施,更不允许修建人工设施和进入机动车辆。应禁止参观和游览的人员进入。

缓冲区是指在核心区外围为保护、防止和减缓外界对核心区造成影响和干扰所划出的区域,它有两方面的作用:(1)进一步保护和减缓核心区不受侵害;(2)可允许进行经过管理机构批准的非破坏性科学研究活动。

实验区是指自然保护区内可进行多种科学实验的地区。实验区内在保护好物种资源和自然景观的原则下,可进行以下活动和实验:(1)栽培、驯化、繁殖本地所特有的植物和动物资源;(2)建立科学研究观测站从事科学试验;(3)进行大专院校的教学实习;(4)具有旅游资源和景点的自然保护区,可划出一定的范围,开展生态旅游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保护区功能区的边界确定及其空间格局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5.自然保护区之间的生境廊道建设

生境廊道既为生物提供了居住的生境,也为动植物的迁移扩散提供了通道。自然保护区之间的生境廊道建设,有利于不同保护区之间以及保护区与外界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在生境破碎,或是单个小保护区内不能维持其种群存活时,廊道为物种的安全迁移以及扩大生存空间提供了可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