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我国荒漠化区域划分及治理措施

我国荒漠化区域划分及治理措施

时间:2023-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地域辽阔,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社会经济状况差异大,根据实际情况,将全国荒漠化地区划分为5 个典型治理区域。鉴于中国沙化土地分布的多样性和广泛性,可细分为3 个亚区。在对黄河危害最大的妣砂岩地区大力营造沙棘水土保持林,减少粗沙流失危害。(四)青藏高原荒漠化防治区本区域面积约176 万 km2,该区域绝大部分是海拔3000 m 以上的高寒地带,土壤侵蚀以冻融侵蚀为主。

我国荒漠化区域划分及治理措施

我国地域辽阔,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社会经济状况差异大,根据实际情况,将全国荒漠化地区划分为5 个典型治理区域。

(一)风沙灾害综合防治区

本区包括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及西北大部干旱、半干旱地区。这一地区沙化土地面积大。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干旱多风,植被稀少,草地沙化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农村燃料饲料、肥料、木料缺乏,严重影响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是:在沙漠边缘地区、沙化草原、农牧交错带、沙化耕地、沙地及其他沙化土地,采取综合措施,保护和增加沙区林草植被,控制荒漠化扩大趋势。以三北风沙线为主干,以大中城市、厂矿、工程项目周围为重点,因地制宜兴修各种水利设施,推广旱作节水技术,禁止毁林毁草开荒,采取植物固沙、沙障固沙等各种有效措施,减轻风沙危害。对于沙化草原、农牧交错带的沙化耕地、条件较好的沙地及其他沙化土地,通过封沙育林育草、飞播造林种草、人工造林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进行积极治理。因地制宜,积极发展沙产业。鉴于中国沙化土地分布的多样性和广泛性,可细分为3 个亚区。

(1)干旱沙漠边缘及绿洲治理类型区:该区主体位于贺兰山以西,祁连山和阿尔金山、昆仑山以北,行政范围包括新疆大部、内蒙古西部及甘肃河西走廊等地区。区内分布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库姆塔格、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齐7 大沙漠。本区干旱少雨,风大沙多,植被稀少,年降水量多在200 毫米以下,沙漠浩瀚,戈壁广布,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天然植被破坏后难以恢复,人工植被必须在灌溉条件下才有可能成活。依水分布的小面积绿洲是人民赖以生存、发展的场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沙漠扩展剧烈,绿洲受到流沙的严重威胁;过牧、樵采、乱垦、挖掘,使天然荒漠植被大量减少;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水资源,挤占了生态用水,导致天然植被衰退死亡,绿洲萎缩。本区以保护和拯救现有天然荒漠植被和绿洲、遏制沙漠侵袭为重点。具体措施:将不具备治理条件和具有特殊生态保护价值的不宜开发利用的连片沙化土地划为封禁保护区;合理调节河流上下游用水,保证生态用水;在沙漠前沿建设乔灌草合理配置的防风阻沙林带,在绿洲外围建立综合防护体系。

(2)半干旱沙地治理类型区:该区位于贺兰山以东、长城沿线以北,以及东北平原西部地区,区内分布有浑善达克、呼伦贝尔、科尔沁和毛乌素4 大沙地,其行政范围包括北京、天津、内蒙古、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和宁夏10 省(自治区、直辖市)。本区是影响华北及东北地区沙尘天气的沙源尘源区之一。干旱多风,植被稀疏,但地表和地下水资源相对丰富,年降水量在300 ~400 毫米之间,沿中蒙边界在200 毫米以下。本区天然与人工植被均可在自然降水条件下生长和恢复。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牧、过垦、过樵现象十分突出,植被衰败,草场退化、沙化发生发展活跃。本区以保护、恢复林草植被,减少地表扬沙起尘为重点。具体措施:牧区推行划区轮牧、休牧、围栏禁牧、舍饲圈养,同时沙化严重区实行生态移民,农牧交错区在搞好草畜平衡的同时,通过封沙育林育草、飞播造林(草)、退耕还林还草和水利基本建设等措施,建设乔灌草相结合的防风阻沙林带,治理沙化土地,遏制风沙危害。

(3)亚温润沙地治理类型区:该区主要包括太行山以东、燕山以南、淮河以北的黄淮海平原地区,沙化土地主要由河流改道或河流泛滥形成,其中以黄河故道及黄泛区的沙化土地分布面积最大。行政范围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等省(直辖市)。该区自然条件较为优越,光照和水热资源丰富,年降水量450 ~800毫米。地下水丰富,埋藏较浅,开垦历史悠久,天然植被仅分布于残丘、沙荒、河滩、洼地、湖区等,是我国粮棉重点产区之一,人口密度大,劳动力资源丰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局部地区风沙活动仍强烈,冬春季节风沙危害仍很严重。本区以田、渠、路林网和林粮间作建设为重点,全面治理沙化土地。主要治理措施:在沙地的前沿大力营造防风固沙林带,结合渠、沟、路建设,加强农田防护林、护路林建设,保护农田和河道,并在沙化面积较大的地块大力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

(二)黄土高原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区

本区域包括陕西北部、山西西北部、内蒙古中南部、甘肃东部、青海东部及宁夏南部黄土丘陵区。总面积30 多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黄土覆盖地区,气候干旱,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水土流失面积约占总面积的70%,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这一地区土地和光热资源丰富,但水资源缺乏,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广种薄收,产量长期低而不稳,群众生活困难,贫困人口量多面广。加快这一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不仅可以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改善生存和发展环境,而且对治理黄河至关重要。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是: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以县为基本单位,以修建水平梯田和沟坝地等基本农田为突破口,综合运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治理水土流失,尽可能做到泥不出沟。陡坡地退耕还草还林,实行草、灌木乔木结合,恢复和增加植被。在对黄河危害最大的妣砂岩地区大力营造沙棘水土保持林,减少粗沙流失危害。大力发展雨水集流节水灌溉,推广普及旱作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产量,稳定解决温饱问题。积极发展林果业、畜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帮助农民脱贫致富。(www.daowen.com)

(三)北方退化天然草原恢复治理区

我国草原分布广阔,总面积约270 万 km2,占国土面积的1/4 以上,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青海、四川、甘肃、西藏等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的重要屏障。长期以来,受人口增长、气候干旱和鼠虫灾害的影响,特别是超载过牧和滥垦乱挖,使江河水系源头和上中游地区的草地退化加剧,有些地方已无草可用、无牧可放。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是: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大力开展人工种草和改良草场(种),配套建设水利设施和草地防护林网,加强草原鼠虫灾防治,提高草场的载畜能力。禁止草原开荒种地。实行围栏、封育和轮牧,建设“草库伦”,搞好草畜产品加工配套。

(四)青藏高原荒漠化防治区

本区域面积约176 万 km2,该区域绝大部分是海拔3000 m 以上的高寒地带,土壤侵蚀以冻融侵蚀为主。人口稀少,牧场广阔,其东部及东南部有大片林区,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整,但天然植被一旦破坏将难以恢复。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是:以保护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主,加强天然草场,长江、黄河源头水源涵养林和原始森林的保护,防止不合理开发。其中分为两个亚区,即:高寒冻融封禁保护区和高寒沙化土地治理区。

(五)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区

主要以金沙江、嘉陵江流域上游干热河谷和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川西地区、三峡库区、乌江石灰岩地区、黔桂滇岩溶地区热带一亚热带石漠化治理为重点,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