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包括生态系统对人类可以产生直接影响的调节功能、供给功能和文化功能,以及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其他功能具有重要作用的支持功能(如土壤形成、养分循环和初级生产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通过影响人类的安全、维持高质量生活的基本物质需求、健康,以及社会文化关系等而对人类福利产生深远的影响。林业资源作为自然资源的组成部分,同样具有调节、供给和文化三大服务功能。调节服务功能包括固碳释氧、调节小气候、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和净化空气等方面;供给服务功能包括提供木材与非木质林产品;文化服务功能包括美学与文学艺术、游憩与保健疗养、科普与教育、宗教与民俗等方面。
(一)固碳释氧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稳定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森林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吸收固定CO2,成为陆地生态系统中CO2 最大的贮存库和吸收汇。而毁林开荒、土地退化、筑路和城市扩张导致毁林,也导致温室气体向大气排放。以森林保护、造林和减少毁林为主要措施的森林减排已经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
据IPCC 估计,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贮量约2480Gt,其中植被碳贮量约占20%,土壤碳约占80%。占全球土地面积27.6%的森林,其森林植被的碳贮量约占全球植被的77%,森林土壤的碳贮量约占全球土壤的39%。单位面积森林生态系统碳贮量是农地的1.9 ~5 倍,土壤和植被碳库的比率在北方森林为5,但在热带林仅为1。可见,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其增加或减少都将对大气CO2产生重要影响。
人类使用化石燃料、进行工业生产以及毁林开荒等活动导致大量的CO2 向大气排放,使大气CO2 浓度显著增加。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吸收其中的一部分排放,但全球排放量与吸收量之间仍存在不平衡。这就是被科学界常常提到的C02 失汇现象。
最近几十年来城市化程度不断加快,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工业生产逐渐密集,呼吸和燃烧消耗了大量O2、排放了大量CO2。迄今为止,任何发达的生产技术都不能代替植物的光合作用。地球大气中大约有1.2×l025tO2,这是绿色植物经历大约32 亿年漫长岁月,通过光合作用逐渐积累起来的,现在地球上的植被每年可新增7.0×l010tO2。据测定,一株100 年生的山毛榉树(具有叶片表面积1600m2)每小时可吸收CO22.35kg,释放O21.71kg。lhm2 森林通过光合作用,每天能生产735kgO2,吸收1005kgCO2。
(二)调节小气候
1.调节温度作用
林带改变气流结构和降低风速作用的结果必然会改变林带附近的热量收支,从而引起温度的变化。但是,这种过程十分复杂,影响防护农田内气温因素不仅包括林带结构、下垫面性状,而且还涉及风速、湍流交换强弱、昼夜时相、季节、天气类型、地域气候背景等。
在实际蒸散和潜在蒸散接近的湿润地区,防护区内影响温度的主要因素为风速,在风速降低区内,气温会有所增加;在实际蒸散小于潜在蒸散的半湿润地区,由于叶面气孔的调节作用开始产生影响,一部分能量没有被用于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而使气温降低,因此这一地区的防护林对农田气温的影响具有正负两种可能性。在半湿润易干旱或比较干旱地区,由于植物蒸腾作用而引起的降温作用比因风速降低而引起的增温作用程度相对显著,因此这一地区防护林具有降低农田气温的作用。我国华北平原属于干旱半干旱季风气候区,该地区的农田防护林对温度影响的总体趋势是夏秋季节和白天具有降温作用,在春冬季节和夜间气温具有升温及气温变幅减小作用。据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测定:豫北平原地区农田林网内夏季日平均气温比空旷地低0.5℃~2.6℃,在冬季比空旷地高0.5℃~0.7℃;在严重干旱的地区,防护林对农田实际蒸散的影响较小,这时风速的降低成为影响气温决定因素,防护林可导致农田气温升高。
2.调节林内湿度作用
在防护林带作用范围内,风速和乱流交换的减弱,使得植物蒸腾和土壤蒸发的水分在近地层大气中逗留的时间要相对延长,因此,近地面的空气湿度常常高于旷野。宋兆明等研究证实:黄淮海平原黑龙港流域农田林网内活动面上相对湿度大于旷野,其变化值在1%~7%;王学雷研究表明:江汉平原湖区农田林网内相对湿度比空旷地提高了3%~5%。据在甘肃河西走廊的研究,林木初叶期,林网内空气相对湿度可提高3%~14%,全叶期提高9%~24%,在生长季节中,一般可使网内空气湿度提高7%左右;李增嘉对山东平原县3m×15m 的桃麦、梨麦、苹麦间作系统的小气候效应观测研究表明:小麦乳熟期间,麦桃、麦梨间做系统空气相对湿度比单作麦田分别提高9.5%、3%和13.1%。据研究株行距4m×25m 的桐粮间作系统、3m×20m 的杨粮系统在小麦灌浆期期间,对比单作麦田,相对湿度分别提高7%~10%和6%~11%,可有效地减轻干热风对小麦的危害;宫伟光等对东北松嫩平原5m×30m 樟子松间作式草牧场防护林小气候效应研究表明:幼龄期春季防护林网内空气湿度比旷野高6.89%。
3.调节风速
防护林最显著的小气候效应是防风效应或风速减弱效应。人类营造防护林最原始的目的就是借助于防护林减弱风力,减少风害。故防护林素有“防风林”之称。防护林减弱风力的主要原因有:(1)林带对风起一种阻挡作用,改变风的流动方向,使林带背风面的风力减弱;(2)林带对风的阻力,从而夺取风的动量,使其在地面逸散,风因失去动量而减弱;(3)减弱后的风在下风方向不要经过很久即可逐渐恢复风速,这是因为通过湍流作用,有动量从风力较强部分被扩散的缘故。从力学角度而言,防护林防风原理在于气流通过林带时,削弱了气流动能而减弱了风速。动能削弱的原因来自3 个方面:其一,气流穿过林带内部时,由于与树干及枝叶的摩擦,使部分动能转化为热能部分,与此同时由于气流受林木类似筛网或栅栏的作用,将气流中的大旋涡分割成若干小旋涡而消耗了动能,这些小旋涡又互相碰撞和摩擦,进一步削弱了气流的大量能量;其二,气流翻越林带时,在林带的抬升和摩擦下,与上空气流汇合,损失部分动能;其三,穿过林带的气流和翻越林带的气流,在背风面一定距离内汇合时,又造成动能损失,致使防护林背风区风速减弱最为明显。
(三)保持水土
1.森林对降水再分配作用
降水经过森林冠层后发生再分配过程,再分配过程包括3 个不同的部分,即穿透降水、茎流水和截留降水。穿透降水是指从植被冠层上滴落下来的或从林冠空隙处直接降落下来的那部分降水;茎流水是指沿着树干流至土壤的那部分水分;截留降水系指雨水以水珠或薄膜形式被保持在植物体表面、树皮裂隙中以及叶片与树枝的角隅等处,截留降水很少达到地面,而通过物理蒸发返回到大气中。
森林冠层对降水的截留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有降水量、降水强度和降水的持续时间以及当地的气候状况,并与森林组成、结构、郁闭度等因素密切相关。根据观测研究,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林冠年截留量平均值为134.0 ~626.7mm,变动系数14.27%~40.53%,热带山地雨林的截留量最大,为626.7mm,寒温带、温带山地常绿针叶林的截留量最小,只有134.0mm,两者相差4.68 倍。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林冠的截留率的平均值为11.40%~34.34%,变动系数6.86%~55.05%。亚热带、热带西南部高山常绿针叶林的截留损失率最大,为34.34%;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截留损失率最小,为11.4%。
研究表明,林分郁闭度对林冠截留的影响远大于树种间的影响。森林的覆盖度越高,层次结构越复杂,降水截留的层面越多,截留量也越大。例如,川西高山云杉、冷杉林,郁闭度为0.7 时,林冠截留率为24%,郁闭度降为0.3 时截留率降至12%;华山松林分郁闭度从0.9 降为0.7,林冠截留率降低6.08%。
2.森林对地表径流的作用
(1)森林对地表径流的分流阻滞作用
当降雨量超过森林调蓄能力时,通常产生地表径流,但是降水量小于森林调蓄水量时也可能会产生地表径流。分布在不同气候地带的森林都具有减少地表径流的作用。在热带地区,对热带季雨林与农地(刀耕火种地)的观测表明,林地的地表径流系数在1%以下,最大值不到10%;而农地则多为10%~50%,最大值超过50%,径流次数也比林地多约20%,径流强度随降雨量和降雨时间增加而增大的速度和深度也比林地突出。
(2)森林延缓地表径流历时的作用
森林不但能够有效地削减地表径流量,而且还能延缓地表径流历时。一般情况下,降水持续时间越长,产流过程越长;降水初始与终止时的强度越大,产流前土壤越湿润,产流开始的时间就越快,而结束径流的时间就越迟。这是地表径流与降水过程的一般规律。从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分析,森林群落的层次结构越复杂,枯枝落叶层越厚,土壤孔隙越发育,产流开始的时间就越迟,结束径流的时间相对较晚,森林削减和延缓地表径流的效果越明显。例如在相同的降水条件下,不同森林类型的产流与终止时间分别比降水开始时间推迟7 ~50min,而结束径流的时间又比降水终止时间推后40 ~500min。结构复杂的森林削减和延缓径流的作用远比结构简单的草坡地强。在多次出现降水的情况下,森林植被出现的洪峰均比草坡地的低;而在降水结束,径流逐渐减少时,森林的径流量普遍比草坡地大,明显的显示出森林削减洪峰、延缓地表径流的作用。但是,发育不良的森林,例如只有乔木层,无灌木、草本层和枯枝落叶层,森林调节径流量和延缓径流过程的作用会大大削弱,甚至也可能产生比草坡地更高的径流流量。(www.daowen.com)
(3)森林对土壤水蚀的控制作用
森林地上和地下部分的防止土壤侵蚀功能,主要有几个方面:①林冠可以拦截相当数量的降水量,减弱暴雨强度和延长其降落时间;②可以保护土壤免受破坏性雨滴的机械破坏作用;③可以提高土壤的入渗力,抑制地表径流的形成;④可以调节融雪水,使吹雪的程度降到最低;⑤可以减弱土壤冻结深度,延缓融雪,增加地下水贮量;⑥根系和树干可以对土壤起到机械固持作用;⑦林分的生物小循环对土壤的理化性质、抗水蚀、风蚀能力起到改良作用。
(四)防风固沙
1.固沙作用
森林以其茂密的枝叶和聚积枯落物庇护表层沙粒,避免风的直接作用;同时植被作为沙地上一种具有可塑性结构的障碍物,使地面粗糙度增大,大大降低近地层风速;植被可加速土壤形成过程,提高黏结力,根系也起到固结沙粒作用;植被还能促进地表形成“结皮”,从而提高临界风速值,增强了抗风蚀能力,起到固沙作用,其中植被降低风速作用最为明显也最为重要。植被降低近地层风速作用大小与覆盖度有关,覆盖度越大,风速降低值越大。内蒙古农业大学林学院通过对各种灌木测定,当植被覆盖度大于30%时,一般都可降低风速40%以上。
2.阻沙作用
由于风沙流是一种贴近地表的运动现象,因此,不同植被固沙和阻沙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近地层枝叶分布状况。近地层枝叶浓密,控制范围较大的植物,其固沙和阻沙能力也较强。在乔、灌、草3 类植物中,灌木多在近地表处丛状分枝,固沙和阻沙能力较强。乔木只有单一主干,固沙和阻沙能力较小,有些乔木甚至树冠已郁闭,表层沙仍然继续流动。多年生草本植物基部丛生亦具固沙和阻沙能力,但比之灌木植株低矮,固沙范围和积沙数量均较低,加之入冬后地上部分干枯,所积沙堆因重新裸露而遭吹蚀,因此不稳定。这也是在治沙工作中选择植物种时首选灌木的原因之一。而不同灌木,其近地层枝叶分布情况和数量亦不同,固沙和阻沙能力也有差异,因而选择时应进一步分析。
3.对风沙土的改良作用
植被固定流沙以后,大大加速了风沙土的成土过程。植被对风沙土的改良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机械组成发生变化,粉粒、黏粒含量增加。(2)物理性质发生变化,比重、容重减少,孔隙度增加。(3)水分性质发生变化,田间持水量增加,透水性减慢。(4)有机质含量增加。(5)氮、磷、钾三要素含量增加。(6)碳酸钙含量增加,pH 值提高。(7)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据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陈祝春等人测定,沙坡头植物固沙区(25 年),表面lcm 厚土层微生物总数243.8 万个/g 干土,流沙仅为7.4 万个/g 干土,约比流沙增加30 多倍。(8)沙层含水率减少,据陈世雄在沙坡头观测,幼年植株耗水量少,对沙层水分影响不大,随着林龄的增加,对沙层水分产生显著影响。在降水较多年份,如1979 年4—6 月所消耗的水分,能在雨季得到一定补偿,沙层内水分含量可恢复到2%左右;而降水较少年份,如1974 年,降雨仅154mm,补给量少,0 ~150cm 深的沙层内含水率下降至1.0%以下,严重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
(五)涵养水源
1.净化水质作用
森林对污水净化能力也极强。据测定,从空旷的山坡上流下的水中,污染物的含量为169g/m2,而从林中流下来的水中污染物的含量只有64g/m2。污水通过30 ~40m 的林带后,水中所含的细菌数量比不经过林带的减少50%。一些耐水性强的树种对水中有害物质有很强的吸收作用,如柳树对水溶液中的氰化物去除率达94%~97.8%。湿地生态系统则可以通过沉淀、吸附、离子交换、络合反应、硝化、反硝化、营养元素的生物转化和微生物分解过程处理污水。
2.削减洪峰
森林通过乔、灌、草及枯落物层的截持含蓄、大量蒸腾、土壤渗透、延缓融雪等过程,使地表径流减少,甚至为零,从而起到削减洪水的作用。这一作用的大小,又受到森林类型、林分结构、林地土壤结构和降水特性等的影响。通常,复层异龄的针阔混交林要比单层同龄纯林的作用大,对短时间降水过程的作用明显,随降水时间的延长,森林的削洪作用也逐渐减弱,甚至到零。因此,森林的削洪作用有一定限度,但不论作用程度如何,各地域的测定分析结果证实,森林的削洪作用是肯定的。
(六)净化空气
1.滞尘作用
大气中的尘埃是造成城市能见度低和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据统计,全国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大气中的总悬浮颗粒物(TSP)年平均质量浓度超过310μg/m3,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的TSP 浓度更大,一半以上超过410μg/m3,超标的大城市占93%。人们在积极采取措施减少污染源的同时,更加重视增加城市植被覆盖,发挥森林在滞尘方面的重要作用。据测定:每公顷云杉林每年可固定尘土32t,每公顷欧洲山毛榉每年可固定尘土68t。据天津市园林局统计,天津市区2002年有以树木为主的绿地3500hm2,它们一年可以吸附或阻挡沙尘4.2 万多吨。
2.杀菌作用
植物的绿叶,能分泌出如酒精、有机酸和萜类等挥发性物质,可杀死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如香樟、松树等能够减少空气中的细菌数量,1hm2 松、柏每日能分泌60kg 杀菌素,可杀死白喉、肺结核、痢疾等病菌。另外,树木的枝叶可以附着大量的尘埃,因而减少了空气中作为有害菌载体的尘埃数量,也就减少了空气中的有害菌数量,净化了空气。绿地不仅能杀灭空气中的细菌,还能杀灭土壤里的细菌。有些树林能杀灭流过林地污水中的细菌,如lm3 污水通过30 ~40m 宽的林带后,其含菌量比经过没有树林的地面减少一半;又如通过30 年生的杨树、桦树混交林,细菌数量能减少90%。
杀菌能力强的树种有夹竹桃、稠李、高山榕、樟树、桉树、紫荆、木麻黄、银杏、桂花、玉兰、千金榆、银桦、厚皮香、柠檬、合欢、圆柏、核桃、核桃楸、假槟榔、木菠萝、雪松、刺槐、垂柳、落叶松、柳杉、云杉、柑橘、侧柏等。
3.增加空气中负离子及保健物质含量
森林能增加空气负离子含量。森林的树冠、枝叶的尖端放电以及光合作用过程的光电效应均会促使空气电解,产生大量的空气负离子。空气负离子能吸附、聚集和沉降空气中的污染物和悬浮颗粒,使空气得到净化。空气中正、负离子可与未带电荷的污染物相互作用接合,对工业上难以除去的飘尘有明显的沉降效果。空气负离子同时有抑菌、杀菌和抑制病毒的作用。空气负离子对人体具有保健作用,主要表现在调节神经系统和大脑皮层功能,加强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肺、脑等器官的功能等。
植物的花叶、根芽等组织的油腺细胞不断地分泌出一种浓香的挥发性有机物,这种气体能杀死细菌和真菌,有利于净化空气、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被称为植物精气。森林植物精气的主要成分是芳香性碳水化合物—萜烯,主要包含有香精油、酒精、有机酸、醚、酮等。这些物质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除杀菌外,对人体有抗炎症、抗风湿、抗肿瘤、促进胆汁分泌等功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