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事件技术(Critical Incidents Technique,CIT)是美国匹兹堡大学心理学教授福莱·诺格(John C.Flanagan)在1949年《人事评价的一种新途径》一书中提出的方法,是通过搜集某个特定领域的关键事件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其中有效或者无效的行为实行分类处理,在深入分析后得出研究结论的方法。其中,“事件”是指任何可观察的人类活动,应发生在一种目标与意向非常清楚的意境中,具有足够的完整性,从而可以对人们的表现做出推断和预测;“关键”是指对整个活动目的而言发挥了重大作用,不论是积极或者是消极的。Flanagan将该方法描述为“一套通过直接观察和收集人类行为,并有效地提炼出其潜在价值,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其应用范围很广,涉及管理学、旅游服务、营销教育学等多个领域,重点应用于人力资源的绩效评估、服务质量的测定、卫生科学研究等领域,其信度和效度也一再得到检验和证明。
关键事件技术和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多维尺度分析等归纳分类方法一样,是一种分类方法。与后者不同的是,在数据分析阶段,关键事件法所运用的“数据”则是在访问或询问过程中得到的“故事”“经历”和“事件描述”,关键事件技术采用对事件和行为的内容分析,而非定量分析。当一个研究领域缺乏关于对分类非常重要的属性描述的文献,而这恰恰是研究者关注的现象和问题时,或者研究者旨在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去描述一个真实世界的现象时,就特别适合使用关键事件技术的方法。
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发掘行为人的情感与动机,不仅能够较全面、客观地测量行为人对具体事件或事物的感知,而且还能提供用于改善行为效果的信息,研究者也可以根据研究的需要针对事实个案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关键事件技术与叙事法有相似之处,但它将叙事法的优点最大化,缺点最小化,有效地将被调查者的叙述转化为可分析的数据。(www.daowen.com)
然而,关键事件技术也有其自身的局限,如研究者在对收集的关键事件进行内容分析时,会很容易掺杂个人的价值观、情感、心境。因此,研究者应力求客观地再现故事本身,尽可能地不夹杂本人的判断。在运用关键事件技术法时常常结合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关键事件技术在服务质量评价研究中常用于初筛指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