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兰白都市经济圈的路径规划与实现

兰白都市经济圈的路径规划与实现

时间:2023-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心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可以作为反映中心城市经济势能大小的基本度量标准。所以首先甘肃省要结合全省“十三五”规划,做好兰白都市经济圈的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兰白都市经济圈的路径规划与实现

一、确定兰白都市经济圈的范围

之所以叫兰白都市经济圈,是因为兰州白银是都市圈内最重要的两个城市,分别担当经济圈的主、次核心。都市圈的范围应该不仅限于兰州、白银,同时也包括兰州周边属于临夏州、定西市和武威市的部分县区。

影响兰白都市圈空间范围界定的主要构成要素为:引力、时间、流量

(一)引力要素界定

都市经济圈得以形成,是因为有一个具有较强吸引力和辐射力的中心城市。中心城市是整个城市体系的中心与枢纽,其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基础设施条件优越,可以通过自身巨大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带动并影响整个圈域地区的发展。所以中心城市的吸引力大小是确定都市经济圈范围的首要依据,反映中心城市吸引力大小的主要指标是其经济势能。中心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可以作为反映中心城市经济势能大小的基本度量标准。若中心城市国内生产总值高,则表明其经济势能大,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关联度强,都市圈半径也大,反之亦成立(见表5)。

中心城市经济势能量级与都市圈半径划分标准

兰白都市经济圈的中心城市兰州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095.99亿元,虽然城市经济势能量级已达到2级,但其经济总量刚刚突破2000亿元,尚未达到2级城市中位数,不足以辐射带动半径200千米的区域,所以兰白都市经济圈圈域半径依然确定为100千米。在此范围内共8区12县,包括兰州市5区3县(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红古区、永登县、皋兰县、榆中县),白银市的1区1县(白银区、靖远县),定西市的1区1县(安定区、临洮县),临夏州的1市7县(临夏市、永靖县、临夏县、广河县、和政县、康乐县、东乡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二)时间要素界定

时间要素界定都市圈范围主要表现在划定“一小时都市圈”和“一日交流圈”的方法上,是指都市圈内城镇之间往来所需的时间为一小时或者城镇之间一天往返可以完成所要求的工作。都市圈空间界定时,首先,总结中心城市对外联系的主要交通方式;然后,考察不同交通方式的主要交通网络,确定不同交通网络的行驶速度;最后,根据不同方向的交通网络等级得出从中心城市出发一小时内所能达到的距离,以行政边界为依据得出都市圈的空间范围。

在以时间要素为准则界定兰白都市圈范围时,重在考虑快速交通的影响,因此仅考虑高速公路和国道省道的流量。

界定步骤如下:

1.以西关十字为城市中心作为目标起始点;

2.确定每条道路的设计时速;

3.计算以起始点向外扩散的0.5h、1h、1.5h、2h能到达的范围。

根据国内都市圈的界定经验,市区内部交通时间不宜计算在内,因此以起始点0.5h扩散范围为城市核心圈层,1.5h扩散范围为一小时都市圈,1.5h~2h为外围参考范围。

城市核心圈层基本上为城市建成4区,包括榆中县和平镇;一小时都市圈包括7区10县,指以西关十字为中心1.5h扩散范围。其中,1h扩散范围为5区4县,除核心圈层外,还包括白银市区、榆中县、皋兰县、永靖县、临洮县。1.5h扩散范围除上述圈层外,还包括红古区、永登县、靖远县、安定区、临夏市、康乐县、广河县、和政县、东乡县、天祝县,共8区11县。外围都市圈指1.5h~2h扩散范围,包括1区7县:临夏县、积石山县、渭源县、会宁县、平川区、景泰县、通渭县、陇西县。

(三)流量要素界定

在进行流量要素分析时,主要根据交通流、信息流的主要方向与流量研究城市的主要联系与影响区域。在考虑流量要素进行空间界定时,一方面鉴于兰白都市圈城市间往来的方式仍然以公路客运为主,另一方面信息、资本、技术等的流量资料目前很难收集,因此界定都市圈空间范围时,主要以公路客运班线为依据。首先根据收集资料排列出兰州对外日发车次超过24次的线路(之所以选择24次,是为了保证客运班次至少0.5h有一班),然后找出这些城市中月客流比例在15%以上的县域范围定义为都市圈范围。

其中关于都市圈通勤率指标由于兰州私人交通的机动化程度较低,居住与工作在空间上非常接近,因此所谓的通勤人口非常少。在研究中,采用与南京都市圈规划一样的方法,结合对兰州各车站发往各地的发车频率统计,得到兰州到周边各地的交通联系图。

综上,兰白都市经济圈范围可界定为8区12县市,包括兰州市5区3县(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红古区、永登县、皋兰县、榆中县),白银市2区1县(白银区、平川区、靖远县),定西市1区1县(安定区、临洮县),临夏州1市5县(临夏市、永靖县、东乡族自治县、广河县、康乐县、和政县),武威市1县(天祝藏族自治县)。

二、兰白都市经济圈的推进模式

兰白都市经济圈的建设应该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推进模式。

(一)自上而下的推进

一是甘肃省要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兰白都市经济圈的建设从长远和整体来说,是圈内各城市共同的事;从眼前和局部来说,又不完全是他们各自的事。但不论眼前还是长远,局部还是整体,都是甘肃省的事。《“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要培育若干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增长极。《甘肃省“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创新区域合作体制机制,构建中部、河西走廊、陇东南三大经济区协调发展新格局。推动中部经济区率先突破发展,强化兰州在全省的辐射、带动和支撑作用。所以首先甘肃省要结合全省“十三五”规划,做好兰白都市经济圈的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加强和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消除市场壁垒,促进要素流动,引导产业有序转移。

二是兰州市要发挥中心带动作用。都市经济圈的形成主要是依靠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中心城市的带动能力不足,以其为核心的都市经济圈不可能构建起来,所以首先要将自身做大做强。这里涉及一个如何使兰州市积极主动地发挥中心带动作用,从而有力推动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问题。

从都市经济圈的形成机理来看,解决兰州大城市病问题,似乎不需要到定西、临夏去寻找出路,兰州新区的开发建设可以有效破解兰州发展空间不足的瓶颈问题。单纯地让兰州发挥省会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去帮助救济身边的穷朋友,履行省会城市的义务,这在每个经济人都要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语境下,似乎显得过于空洞,也有点勉为其难,毕竟兰州自身的发展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没有过多的能力去帮助别人。

那么这是不是说兰州在兰白都市经济圈的建设中应当退避三舍呢?答案是否定的。

构建兰白都市经济圈的目的是圈内各城市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在更大范围内,优化产业布局,合理配置资源,促进生产要素和商品自由流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圈内各个城市都是受益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其实是一个多赢的局面。通过圈内便捷的交通、通信网络的构建以及金融同城化等的实现,圈内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必然会进一步加强。各种生产要素和商品的自由流动,必然有力推动圈内各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强调的是,兰白都市经济圈强中心弱周边以及兰州自身发展仍然处于城市的极化阶段这两个特征,决定了在都市圈构建的初始阶段,兰州会产生巨大的虹吸效应:即大量的生产要素会加快向兰州积聚。同时,兰州生产的大量工业产品以及商品会向周边地区流动。这样一方面各种生产要素向兰州积聚,为兰州的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而商品向周边流动又为兰州拓展了广阔的市场,这对兰州来说简直就是只赚不赔的买卖。中长期来看,周边城市随着经济、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未来可以很好地承接兰州产业转移,而兰州又可以发展新兴产业,提升城市水平。

因此,兰白都市经济圈的构建对兰州自身的发展也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兰州市对都市圈的构建应该显示出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

(二)自下而上的推进

“自下而上”是指除兰州之外的其他城市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融入兰白都市经济圈。静静地等待省上用行政力量推动都市圈的建设可能错失发展良机;一味地强调兰州的带动作用,等待兰州来扶贫更是不切实际。由于目前兰州之外的其他城市在经济总量、城市化水平、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同兰州的差距太大,即使兰州现在需要将产业向外转移,他们也没有能力承接,从而受到兰州的辐射带动作用非常有限,不利于都市经济圈的形成。鉴于此,兰州之外的其他城市要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努力提高各地的城市化水平,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增强经济实力,为积极承接兰州的产业转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快兰白都市经济圈城市化进程

(一)跳跃式组团发展构建兰白都市经济圈空间模式

合理选择空间拓展模式,实现中心城市功能的有机疏散。外溢式与跨越式是两种主要的城市拓展模式,两种模式都有各自适用的条件。一般而言,如果一个城市的现有规模已经为特大城市,而且其处于高速增长的时期,则跨越式的城市空间拓展方式比较合理。而对于规模和增长速度都不太大的城市,普通的外溢式发展仍然是城市空间拓展最经济、最合理的方式。但对规模已经接近百万人口的城市,如果仍采用外溢式拓展方式,则必须设定城市连绵外扩的外部边界,以避免城市外溢的失控。

东京都市圈是世界著名的都市圈之一,其有成功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失误和突出的问题。1959年的城市发展战略确定东京的空间发展模式是绿带加卫星城“一极集中”模式,也就是单核“外溢”发展模式。最后城市空间的扩张失去了控制,急速的畸形集聚加上不受约束的连绵外溢成了东京都市圈的典型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东京的人口为278万,城市型土地利用范围大致在半径10千米左右;1997年,东京都核心区达到625平方千米,都市圈17200平方千米内集聚了大约3258万人,占全日本总人口的25.9%。结果,单核外溢发展的“回波”效应导致中心区的地价急剧上升,竞争力和活力下降。

与东部和中部城市群不同,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西部地区都市圈内各城市只能分散分布于河谷或盆地之中。考虑到城市的放射状特征以及空间距离等因素,西部地区都市圈构建的空间发展模式多为以核心城市为中心,以核心城市与主要节点城市的联系方向为放射轴,以核心城市功能扩散地域为圈层的“单核心—多节点—放射状”的空间发展模式。兰州是河谷型城市,由于地理条件限制,不可能围绕兰州以外溢式的方式发展都市圈,只能选择城市呈组团式向外跳跃式扩展的方式。城市发展随着规模的扩大而脱离小地形的限制,走向大地形分散组团格局,也是一种多中心复合结构。城市平面形态变化较大,是城市大力发展新区的阶段,将形成组团式、串联式、星座式多核复合城市格局。这种“有机疏散,分片集中”的多极核发展模式既有利于解决大中城市固有的中心区拥挤、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又有利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增加城市与自然的接触面积,有效地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核心圈层包括兰州城关、七里河、安宁和西固区,其发展是培育、建设兰州都市圈的重点。从核心圈层外围边界向周边拓展10~50千米(沿高速公路方向拓展50千米)范围所构成的“星型”区域是紧密圈层,包括秦王川兰州新区和榆中、永靖、皋兰三个县城以及和平、定远、夏官营、中川、什川、忠和、河口、阿干镇、西果园、临洮中铺等近域小城镇。构建紧密圈层是为了满足核心圈层发展空间扩张的需要,争取到规划期末使其与核心圈层融为一体,进一步提高核心圈层的城市总体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距兰州市区100千米半径左右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则成为都市圈的节点圈层,具体包括白银区、安定区、临夏市、永登县、红古区、临洮县六个城(区)。节点圈层是都市圈对外经济联系的延伸,未来核心圈层将会有一部分功能转移至这些节点城市,同时各节点城市还必须以自身实力辐射更大区域,带动广大腹地的发展。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兰白都市经济圈各城镇只能分散分布于河谷盆地中,因此,必将形成组团式空间结构。其中,在半小时车程内(30~60千米),将出现兰州河谷、榆中河谷盆地、秦王川兰州新区三大组团,形成半小时都市生活圈。兰州的城市扩散和郊区化过程将主要集中在榆中—皋兰—秦王川—永靖所组成的近域圈,产业、人口、居住扩散和城市扩张将大致集中在此范围内。在大约1小时车程内(100~120千米),将形成分散状的白银组团、定西组团、连海组团、临夏组团、永登组团等,形成大致一小时都市经济圈,并逐步将庄浪河谷、洮河谷地、临夏等地作为远期和远域的“后花园”建设地区。

(二)构建便捷、快速的交通网络,拉开城市骨架

跳跃式组团发展的空间拓展模式适合兰白都市经济圈的实际情况,也能避免外溢式的拓展模式带来的“回波效应”。但其缺点是,由于各组团之间在空间上相对分离,一方面不容易产生经济和产业的规模效应,另一方面在经济交往时会增加时间和经济成本。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各组团之间必须以便捷、快速的交通网络为联系纽带,缩小时空距离,降低交通成本。

兰白都市经济圈交通体系发展规划如下:

配合省上完善以兰州为中心的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尽快建设兰州至秦王川快速通道、白银至中川机场高速公路、兰州至刘家峡高速公路。在已有高速路网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强化和完善以兰州为中心的,以高速公路为连线的,行程在1小时左右的环形加放射状高速路网络。同时,强化兰州—西安、兰州—临夏—成都、兰州—重庆、兰州—西宁、兰州—银川、兰州—河西—新疆的区域性快速路系统,进一步增强兰州的交通枢纽地位。(www.daowen.com)

民航,尽快建成T3航站楼,完善机场设施,加密国内航线,开辟更多国际航线,建成兰州中川国际航运中心。疏通黄河河道,恢复部分黄河河段的水运功能,既能促进大宗货物的运输,又能开拓黄河风情线的水上旅游线路。在黄河兰州市区段40千米河道开发的基础上,着手100千米河道开发,发展黄河库区水面风光旅游。目前由盐锅峡到白银寺龙的五级航道已经通航。

规划建设环兰州的两条快速干道网络(也可以建设轻轨线路,主要是高速公路)。主要线路如下:第一条是皋兰—夏官营—榆中—马坡—唐汪—永靖—红城镇—中川—皋兰;第二条是靖远—会宁—定西—临洮—康乐—广河—临夏市—海石湾、连城—永登—景泰—靖远。

规划建设以兰州为中心的“十”字形轻轨快速干道,主要由两条轻轨快速干道组成。一条由白银经过皋兰、兰州城区、临洮组成,另一条由定西经过榆中、兰州城区、海石湾组成。这两条轻轨线路将加速城市公交系统的形成,减缓公路的交通压力

打通都市圈内的交通瓶颈线路,形成合理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以实现圈内资源的有效共享。继续完善乡村公路,促进乡村发展。

(三)规划都市经济圈功能片区,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都市圈的建设应同时注重中心城市和周围城镇的建设,一方面,充分发挥中心城市“自上而下”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调动周边城市的积极性,产生“自下而上”的呼应与能动作用,使都市圈内各城市之间普遍建立起密切的分工与协作体系,形成“多心多核”的都市圈结构。我国目前由于城乡地域上的分割,诸如北京、上海天津等超大城市“摊大饼”的现象随处可见。如何分散中心大城市的功能,加速周围城镇的发展,逐渐实现由“一极集中”向“多中心多核”的转化,是我国都市圈空间发展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根据兰白都市经济圈的基本条件、特色优势和发展前景,全区可大致分为中部综合服务业主导区,北部重工业主导区和南部第一产业和旅游、休闲与居住主导区。具体可以分为五大片区。中心区包括兰州近郊四区、榆中盆地和秦王川兰州新区,功能是综合核心区。东部片区包括定西安定区和榆中县部分地区,核心是安定区。南部片区包括临夏市、临洮、东乡、广河、和政、永靖,核心是临夏市。东部和南部片区的功能是轻工业、绿色生态农业和旅游业主导发展区。西部片区包括红古和永登,核心是连海、永登县城。北部片区包括白银区、平川区、皋兰县和榆中县部分地区,核心是白银区。西部片区和北部片区的功能是重工业主导发展区。

城市化的进程主要受到三大力量的推动:农业发展、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崛起。农业发展为城市化提供初始动力,工业化是推动城市化的根本动力,第三产业崛起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因此,要结合都市经济圈功能区的划分,按照“一产抓特色、二产抓延伸、三产抓转型、整体抓提升”的思路,坚持“合理布局、互利共赢、联合共建”的原则,整合、积聚区域内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产业阶梯、互补、集约发展,培育区域核心增长极,有效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按照产业分工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原则,以构建产业链、价值链为主线,优化资源配置,促进都市经济圈内城市的产业对接,形成生产要素互补、上下游产业配套、各城市分工合理的产业格局。

(四)调整行政建制,加快中心城镇城市化进程

对都市经济圈内的重点城镇和中心城镇,要提高城镇规划起点和建设、管理水平,加速城市化进程。对人口达到一定规模的县也可考虑撤县设区,比如永登县人口40余万,达到设市标准;对人口规模达到设市标准的区也可考虑“撤区设市”,比如红古区,虽然是兰州市辖区,但由于远离主城区,接受主城区的辐射带动极为有限,撤区设市可以获得更多的自主权,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对人口规模较小的县,可考虑撤县设区,比如皋兰县位于兰州、白银和秦王川兰州新区形成的三角地带的中心,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撤县设区将极大地促进其城市化进程,更有利于其发挥兰州、白银和兰州新区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对人口规模较小,但区位优势显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中心镇、重点镇,也可仿温州、山东例,成立镇级市。设立镇级市的理念是纵向权力结构的扁平化和权力中心的下移,简单说就是“强镇扩权”。建“镇级市”不是将原建制镇的行政级别升格为县级建制市,而指以现代小城市的标准来规划、建设、管理镇。镇的城市规模、设施、产业结构、现代服务业能力要达到城市化水准,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设施等各项社会事业也要接近城市化标准。

撤县设市,撤县设区,以及试点镇级市,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加快中心城镇的城市化进程,完善都市经济圈城市体系。从苏州、青岛的经验来看,“撤县建市”给中心城市周边城市体系的发展和完善解开了行政制度上的束缚,为都市经济圈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城市体系基础和空间,从而对都市经济圈整体实力的提高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以上海和苏州为例,苏州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部分郊县实行撤县建市,而上海由于直辖市周边不设市的行政法规,没有采取撤县建市的政策,而是在20世纪90年代逐步实施了撤县建区的政策。尽管一字之差,但两种行政制度改革对相互毗邻的两个地区在经济发展速度和趋势上产生了很大差异(见表6)。

上海部分郊县与苏州郊县在撤县建市(区)前后的GDP变化

四、提高兰白都市经济圈的市场化程度

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就本质而言,是市场化的过程。没有市场化,经济的内在规律就难以发挥作用,也就难以建立起城市之间紧密的经济联系,都市圈就难以形成。市场化是建立各个城市紧密经济联系的基本动力。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市场化主要体现在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不断减少,干预的层次逐渐提高,调节的范围不断缩小,市场自发调节的作用越来越强的过程。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以市场为导向,自觉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当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时,表明市场机制的作用范围和作用力度越强。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不断增加是市场化程度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完善以“造血”功能为基本框架的利益分配格局是加快市场化进程的重要条件。兰白都市经济圈在利用外部资本有效性方面,必须有根本的转变,从完善以“造血”功能为基本框架的利益分配格局为出发点,提高投资效益,重点放在集约化程度高的、在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方面。这样,才能提高产出能力并使产品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使农业生产者的剩余有所增加,市场化的进程才有可能加快。

(二)建立多元产权体系

产权多元化是加快市场化进程的关键环节。产权的多元化是能否具有一个充分、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基本前提,也是反映一个市场是否发育、成熟的标志。同发达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市场竞争的主体还是以国有经济的单一方式为主,这种方式已经成为市场化进程的桎梏。要加快兰白都市经济圈市场化进程,必须使民营经济迅速得到成长。当前,民营企业在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困惑是缺乏金融资本的支持和政策性的产业进入障碍。因此,鼓励和支持兰白都市经济圈民营经济的发展要从目前的一般号召方面转向财政、金融、税收、产业进入等具体方面的支持上。

(三)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

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市场化进程的环境保障。要加快市场化进程,兰白都市经济圈内各级地方政府的工作重点必须要有一个根本的转变,即从短期的速度提高为主转向以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主。这个服务体系不仅要有利于产出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提高从产前、产中到产品进入市场实现销售方面的引导和服务能力。通过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产业的集约化程度,增强兰白地区特色产业和产品的竞争能力,有效提高居民收入,不断发展和完善市场。

五、提高兰白都市经济圈的经济开放程度

具有一定城市化优势的区域有利于都市圈的形成,但是并不一定能够优先形成都市圈。如东北地区,改革开放前,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数量和类型也比较多,历史基础相当好,然而这个区域都市圈的形成却迟滞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而城市化基础弱的地区,在一定外力的推动下,却能产生后发优势,迅速形成都市圈。如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前城市化基础相当薄弱,改革开放之后,城市规模和数量迅速增长,很快形成都市圈。我们发现都市圈形成速度快慢与区域经济开放的程度有着明显的相关性——都市圈形成快的地区经济开放程度相当高,形成慢的地区经济开放程度比较低。

在兰白都市经济圈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无疑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兰白都市经济圈对外开放的主导方向应该是向西开放,原因如下:兰州经我国东部港口到绝大多数国家的距离都超过了兰州到中亚国家的距离,所以向西开放应当是我们的主导方向;兰州向东开放的竞争对手太多,强手如云。兰州向东要途经的陕西、河南、江苏、山东等省份中,任何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县都会成为兰州向东开放的强劲对手;而向西则只有乌鲁木齐一个对手。新亚欧大陆桥的全线贯通,兰新铁路第二双线、中吉乌铁路等的修建,使得从兰州向西的运输通道数量、运输速度、运输能力等都将大大提升,制约兰州向西开放的关键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得以解决。

对于兰白都市经济圈而言,要在向西开放中抢占制高点,当前的重点不在于与乌昌经济区拼向西的进出口和引进西边各国的外资,而在于抢先设立与向西开放有关的高层次机构、组织和各类载体,拓宽经贸和科技合作领域,以此成为向西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一个面向中亚和西亚的国际性经济区。

一是成为重要国际机构所在地。争取成为西北重要的领事馆集中地;争取成为上海合作组织各机构、会议、论坛、组织的常设地。二是建立与中亚各国合作交流的载体。建立面向中亚和西亚各国的重要会展中心;增设兰州铁路口岸,提升中川航空口岸功能;缔结友好城市;建立专业学术平台和留学生交换与合作培养机制。三是拓展经贸与科技合作领域。扩大进口油气资源在兰白地区的加工利用;建设跨国“农业开发合作区”;加强医疗卫生领域的合作;促进兰白都市经济圈与中亚五国广泛的科技合作;促进兰白都市经济圈与中亚五国的相互投资。

六、建立兰白都市经济圈协调发展机制

(一)都市经济圈协调机制类型

都市圈协调的内涵是多方面的。从协调的空间范围看,分为内部协调和外部协调;从协调的层次看,分为同级和上下级协调;从协调的内容看,分为产业协调、制度协调、管理协调和规划协调等。都市圈运行的复杂性决定了协调形式的多样性,需要设计合适的协调机制来促进都市圈融合。

都市圈协调机制的设计大致有三种类型:制度化的协调机制、非制度化的协调机制和混合协调机制。制度化的协调机制是指都市圈各个城市之间的合作与发展依据所建立的制度来进行,有章可依,摒弃合作中的主观随意性;非制度化协调机制一般采取“自主参与,集体协商,共同承诺”的原则,成员以“相互尊重、平等协商、自愿和渐进”的方式来处理各种事务,以利益为纽带,以信誉为保证,不带有法律强制性;混合协调是制度化协调和非制度化协调相结合,在某些领域进行制度化协调,在另一些领域进行非制度化协调,依据实际需要而确定协调的方式。对于不同的都市圈,具体采取何种协调机制依据合作的深度、协调的难易程度以及区域实际情况来决定。

(二)建立适合省情市情的兰白都市经济圈协调机制

从兰白都市经济圈的实际情况来看,实行制度化协调机制的条件尚不具备。宜采取二者结合的办法,发挥混合协调机制灵活性强的优势,在都市圈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层次,逐步扩大合作的范围和深度。目前国内都市圈协调机制运用较为成功的杭州都市圈采用的就是混合协调机制,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协作其实就是协商和妥协的过程。乌昌一体化试图以强力的行政手段推动经济区内各城市间的融合,效果并不好。兰白都市经济圈协调发展应从制度协调和规划协调两方面着手进行:制度协调包括产业制度协调、政府管理制度协调和利益分配制度协调;规划协调包括基础设施规划协调、城市发展规划协调、市场体系规划协调和产业发展规划协调。

1.构建兰白都市经济圈发展的工作推进体系

其本质上是政府行政职能的调整和深化,是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来协调同市场、企业和专业组织的关系。兰白都市经济圈的发展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力,通过政府间的合作来建立协调机制、加强规划引导、共建合作平台、优化发展环境。

建立机制。(1)议事协调机制。发挥好议事决策机构作用,确定兰白都市经济圈发展的重大战略、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协商研究重大问题。可以考虑成立兰白都市经济圈市长联席会议以及县、区(市)长联席会议的定期会商机制。(2)项目促进机制。以项目合作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兰白都市经济圈内各城市职能部门之间的工作联系,形成重大工作定期协商制度,合力推进事关区域发展的重大项目。(3)共建共享的合作机制。建立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制度,包括重大项目责任共担机制等等。

规划引导。(1)编制兰白都市经济圈发展规划。原则上应由省政府牵头,组织编制兰白都市经济圈发展规划,形成各城市共同认可的战略发展构架。(2)衔接城市发展规划。根据兰白都市经济圈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圈内各城市要逐步调整各自的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注重与其他城市的协调发展。(3)编制专项发展规划。依据兰白都市经济圈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要求,编制专项发展规划,重点是加强交通、旅游、生态等专项规划的协调对接。

2.鼓励兰白都市经济圈内各类中介组织的建立

跨区域中介组织的发展不但有利于突破行政制约、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和协调成本,而且能够跨区域协调行业竞争,规范企业行为,促进行业的良性有序竞争,是都市经济圈发展的重要均衡器,也是都市经济圈市场化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1)加快培育跨区域的行业协会。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区域性行业协会体现了区域性社会的自主组织和自治原则,提供了一种非行政的社会管理手段,这是单个城市政府的行政力量难以协调的。它可以加强对区域内企业的管理、服务、沟通、协调,促进经济要素的跨行政区域流动。(2)积极引导中介组织跨区域合作。以核心城市为中心,积极培育和引导跨区域中介组织的发展与合作,为企业发展和产业集聚提供互联互通、相对完备的中介服务体系。

3.组建兰白都市经济圈各类专业委员会

在推动兰白都市经济圈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探索和发挥跨区域专业委员会在重大领域的推进协调作用。跨区域专业委员会是指在兰白都市经济圈市长联席会议的领导下,由各城市政府职能部门、专家学者、企业家及其他相关人员组成的,围绕促进兰白都市经济圈某个特定领域的发展开展工作的专业性组织,具有相对独立的建议权、决策权、实施权和监督权。跨区域专业委员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有助于形成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跨区域专业委员会由于人员构成本身具有广泛性的特点,能够比较充分地表达各方面的意见和要求,较好协调各城市之间的利益,有利于广泛参与工作格局的形成。(2)有利于重大工程和项目的务实推进。跨区域专业委员会强调了科学决策和务实推进的内涵,特别是专家、企业等政府之外的力量由幕后走向台前,变间接咨询、影响为直接参与决策和实施,确保了专业委员会能够相对独立地行使建议权、决策权、实施权和监督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