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兰州:向西开放的生态战略平台路径

兰州:向西开放的生态战略平台路径

时间:2023-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充分发挥兰州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加大向西开放的力度,拓展向西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将兰州建设成面向中亚西亚、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开放型经济区。(四)依托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打造生态战略平台在生态建设重点上,突出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重点公益林管护、兰州新区生态屏障建设、六大出口整治及省门第一道等“六大工程”。所以,以大开放促进思想观念的大转变,对于兰州实施向西开放战略极为重要。

兰州:向西开放的生态战略平台路径

充分发挥兰州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加大向西开放的力度,拓展向西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将兰州建设成面向中亚西亚、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开放型经济区。

一、强化硬环境建设

(一)加快交通、通讯提升工程建设

在交通能力提升方面,大力实施全市《“十二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和《道路交通改善工程总体规划》,加快航空铁路高速公路和快速通道建设,构建立体化、网络化的大交通体系,大幅提升兰州对外交通通达能力,打造内联全国、外通中亚西亚的交通枢纽中心和物流大通道。在城市路桥建设方面,以构建“一横三环九纵”骨架路网体系为重点,着力推进城市路网桥梁建设,尽快打通南山路、北环路相连接的“二环路”,推进南绕城高速、北绕城高速建设,力争2017年建成三环路。在城市畅通工程方面,实施上跨下穿工程,打通一批断头路,新建一批人行过街天桥地道,建成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进一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全力实施《“十二五”数字兰州发展规划》,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推进“中国光网城市”“无线城市”和“3G和4G网络”建设,逐步实现光纤百兆入户、千兆到楼、光纤到村、无线网络全覆盖,逐步实现“数字兰州”向“智慧兰州”“大数据兰州”过渡。在兰州新区信息化方面,突出兰州新区核心区主干通信网络和移动网络建设,加快基于云计算中心构建政府信息应用平台建设。在社会管理信息化方面,以“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系统平台”为核心,逐步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管理便捷、服务全面、运行高效”的系统平台。在工业信息化方面,培育一批“两化”融合重点企业,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在农业信息化方面,实施新农村普遍服务重点工程和“信息惠农”工程,提高农村网络覆盖率

(二)大力推进兰州新区建设

加快兰州发展,新区是关键。按照国家定位和规划方向,坚持以创新精神、借全省之力、奏开放强音、促产业集聚,高标准建设、新模式开发、大项目支撑,形成大城市、大产业、大要素的发展格局,打造兰州和全省发展的增长极

加快产业向新区集聚发展。围绕石油化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现代物流、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六大片区建设,大力推进产城融合,全面加快产业发展。推动项目向新区集中布局。以新区招商统领全市招商引资工作,在积极争取国家项目布局的同时,大力度大范围开展招商引资。围绕五大产业片区和七大主导产业,精心编制招商引资导则,明确产业链招商重点项目,严把项目准入关、环境评价关和投资强度关。瞄准全国各行业领军企业,采取点对点招商、节会招商、商会招商、龙头企业带动招商等模式,有计划、有选择、有目的地开展精确招商和高效招商,着力引进一批能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形成产业集群的爆发性增长项目。促进工作重心向新区倾斜转移。按照新调整的园区管理体制,将高新区和经济区开发建设重点向新区倾斜,推动“三区”融合发展。深入挖掘国家和省上支持政策内涵,积极探索多种渠道的市场化融资模式,打造功能强大的投融资平台,广泛吸引金融资金、社会资本参与新区建设。采用“飞地经济”等开发模式,吸引省内兄弟市州参与新区开发。强化“特区”意识,发挥政务服务中心功能,推行一站式直通车高效服务,开辟项目引进绿色通道,打造政策洼地和服务高地。

(三)培育壮大多元支柱产业

一是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充分发挥区域性科技资源优势,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信息技术、新能源航空航天等六大领域。突出打造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壮大生物特色产业,发展生物服务业,形成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育种等产业集群,努力实现规模化、集聚化和国际化发展。

二是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以连海开发区、金崖钢铁基地、金川科技园为重点,实施连铝、兰铝电解槽技术改造、金川电池材料创新示范园等重大项目,壮大有色冶金产业规模。加快建设北车高端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促进形成实力较强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加大“西电东送”和能源通道建设,加强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依托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建设,重点打造石油化工等7条循环经济产业链。

三是提升区域首位产业。在现代服务业发展方面,发挥中心城市要素集中的优势,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和知名品牌,大力发展商贸、金融保险、会展商务、公用服务等先进业态。在物流业发展方面,坚持规划引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编制完成全市物流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加快实施一批物流重点项目,推进大型批发市场外迁工作。在石油化工产业发展方面,全力推进石油化工产业链延伸,建设国家石油化工基地、战略性石油储备基地。

(四)依托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打造生态战略平台

在生态建设重点上,突出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重点公益林管护、兰州新区生态屏障建设、六大出口整治及省门第一道等“六大工程”。在生态建设空间布局上,突出中心城区、兰州新区、重点通道、城镇村庄、林缘地区等“五大区域”。在生态产业发展上,做大做强林果花卉业,做精做细林产品加工业,做优做特生态旅游业等三大产业,加快推进百万亩林业生态屏障、百万亩林果产业基地、百万亩森林资源保护等重点工程,努力构建大兰州集群生态保护圈和生态安全防护体系。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以燃煤锅炉改造为突破口,加大工业、二次扬尘、机动车尾气生活面源污染治理,确保2020年兰州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在300天以上。

二、强化软环境建设

(一)转换观念,培养开放意识

兰州与沿海地区相比,最大的差距在于思想不够解放。沿海的大开放,不仅是招商引资、出口贸易的大开放,而且是管理制度、运作办法的大开放。而兰州思想解放不够的差距,差就差在大开放的意识不强,还没有以大开放促进思想观念的大转换,没有促进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竞争意识的增强,没有促进科技向生产的转化,没有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也没有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所以,以大开放促进思想观念的大转变,对于兰州实施向西开放战略极为重要。同为内陆城市的重庆在开放之初,首先做的就是培养开放意识。

(二)加大对外宣传力度

精心规划和实施兰州对外宣传精品项目工程,打造一批具有浓郁兰州地方风格、符合国内外受众需求和鉴赏习惯的兰州外宣精品项目工程,宣传兰州的美好形象,增强兰州的吸引力。

选择目标受众最容易接触到的传播媒体和最乐于接受的宣传方式,在中央和境外媒体、重大节会和网络媒体宣传兰州形象。围绕兰州打造向西开放战略平台的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兰州形象对外宣传,展示兰州的秀美山川、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优势,重点宣传兰州的八大形象,即生态兰州形象、文化兰州形象、开放兰州形象、科教兰州形象、商贸中心形象、重要工业城形象、和谐兰州形象、交通枢纽形象等。传播兰州良好的城市形象,提升兰州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三)多措并举推进人才洼地建设

建设内陆开放高地,人才是关键。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入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着力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使兰州成为人才聚集的“沃土”。一是以人才引入提升城市创新能力,政府提供资金、政策、硬件载体等吸引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二是以人才集聚带动新兴产业集群,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针对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航空航天、软件和服务外包等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和企业家团队,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三是以管理型人才推动体制创新,在引进高端管理型人才方面先行一步,从而取得体制创新的优势。

(四)建设国际化的公务员队伍

建设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的公务员队伍、招商队伍和中高层企业管理人员队伍。地方官员,是地方的代言人。企业管理人员,是企业的形象。他们的视野、能力、谈吐、风度、处事风格是地方的名片,是地方投资环境的重要表征。应该按照岗位和任务的需要,根据涉外工作的内容和层次不同,采用引进、轮训、挂职等方式,定期提高干部涉外工作的水平和能力。把涉外礼仪、投资洽谈、国际惯例、宗教信仰、各国国情和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等内容纳入公务员、企业管理人员的常规培训课程。应该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强调服务意识、服务质量,真正履行服务型政府的承诺。应该有意识地引进或雇佣有国际招商经验、熟悉国际投资和外贸运作的留学人员或外籍人士,建设一支国际化的招商队伍。

同时,“干部轮岗”营造能上能下的流动机制。兰州市委从2013年3月起举办学制一年的县级、科级干部免职脱岗培训班,开创了干部培训的全新模式。免职脱岗培训期间将免去干部现职,实行全封闭培训,待为期一年的培训结束后重新安排工作。第一,它缓解和改变了干部因长期在同一职位工作所产生的厌倦、懈怠情绪,以及长期在一个岗位上形成的封闭僵化的思维模式;第二,它体现了规则的公平性,确立了选人用人的良性循环机制,营造“竞争凭实力,晋升靠实绩”的良好竞争氛围;第三,它有利于优化干部队伍配置,整合干部队伍结构,激发部门的整体效能,提高工作效率。免职脱岗培训机制成为优化领导班子结构的“大平台”,提高干部能力素质的“加油站”和储备领导人才的“蓄水池”。

(五)提高市民素质,培育市民意识

城市绝不是简单的物理现象,城市的现代化也绝不是建几幢高楼、修几条马路就可以完成的。高素质、有理想的市民才是城市不断发展的动力,是创造巨大社会财富的保证。近年来,兰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不小的成就,但市民意识却跟不上时代发展,呈现出素质不高,规则意识不强,缺乏开放性、制度性和灵活性等现象。走在兰州的大街小巷上,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践踏绿地、到处遛狗、乱闯红灯等不文明行为屡见不鲜,这些都与兰州打造内陆开放型城市的目标背道而驰。因此,政府在提高市民素质、培育市民意识方面责无旁贷,从共同生活的规范意识、不断开拓的创新意识、发展经济的经营意识、重视传统的文化意识以及兼顾整体的个人意识等五个方面着手提高市民素质。只有大力培养市民意识,增强市民的法制观念,形成自觉的行为规范,才能以主人翁的精神管理城市,才能将良好的兰州形象展现给世人。

三、强化经济外向性

(一)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www.daowen.com)

进一步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医药、节能环保、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服务外包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资本结构、布局结构的整合,促进产业集聚。

全力做好外商投资促进工作。要围绕优势产业、新区建设、基础设施、园区开发等重点进行招商,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招大引强。积极承接国际生产要素和产业转移,主动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推动国内区域经济合作和发展,拓展我市对外开放的行业和领域。拓宽投资领域,吸引更多的资金来我市投资创业,鼓励和推动有实力的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二)促进服务外包产业聚集发展

要积极抓住国家和省上大力扶持服务外包发展的机遇,促进我市服务外包产业快速聚集发展。一是将促进兰州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规划措施继续完善,力争尽快纳入全市服务业发展意见。同时争取更多政策和资金扶持,鼓励支持现有服务外包企业快速发展,尤其要重点支持南特数码、万维信息、清华紫光、德治康姆等龙头企业率先发展。全面提升服务外包企业接包能力,力争使服务外包产业成为我市经济新的增长点。二是审时度势,尽快建立兰州服务外包网络,为企业提供资源共享平台。三是鼓励服务外包在获取国际认证、培育境内外包业务、引进国内外服务外包专业人才和争取更多服务外包业务等方面不断创新和推进。四是紧紧抓住国家及部委支持政策,积极做好每年争取国家服务外包扶持资金的报批和协调落实,同时鼓励服务外包培训机构培训从事服务外包业务人才,以提高我市服务外包企业整体实力。

(三)完善金融体系,创造良好投资环境

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化发展都伴随着金融自由化的进程。金融市场是货币流通的平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健全的金融市场能够为国际货币的跨国流通提供完善的服务,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兰州新区”要在充分发挥政策优势的基础上,创建和完善城乡统筹意义上的金融中心。一是要继续推进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改革,增强汇率政策的灵活性、有效性。二是要加快改革外汇管理体制,转变传统的外汇监管理念,逐步建立正常的、合理的、可调控的流出机制,以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方法和手段实现外汇管理目的。三是建立健全信息披露机制。审慎的监管和稳定的资本流动的基础是信息对称,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才能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降低物流成本

内陆城市的开放,主要面对交通造成的高成本物流问题。兰州的铁路和高速公路都在高速发展,但近年来出口发展并未见大的成效,事实告诉我们解决物流成本的重点不是发展铁路和高速公路,而是航运。航空运送速度快,在途时间短,有效降低货物在途风险,同时它可以充分利用天空这一自然通道,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当然,航空运输也有自己的局限性,主要是航空货运的运输费用较其他运输方式更高,不适合低价值货物。一直以来,由于兰州出口商品多为低附加值产品,同时受货运成本因素限制,通过国际航空货运发送的货物相对较少,航空路线十分有限,航空的规模效应更是难以得到发挥。

因此,兰州外贸要发展离不开航空业的不断发展。一方面,要积极申请政策开通更多国际国内航线;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轻重量的出口产品,让航空的规模效应充分发挥出来。

(五)创造条件加快国际大通道建设步伐

兰州应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加快国际大通道建设步伐。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打造“国际大通道”建设的“软”环境。

制订物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加强物流发展战略规划、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的融合,健全规划动态滚动修编机制,综合运用资金、土地、税收等措施保障规划实施。加快建设物流园区,重点建设物流产业带、高端物流集聚区,加快建设空港保税物流园区、城市消费配送物流园区及工业物流集聚区。完善物流信息网络,构建覆盖率高、辐射面广、高效快捷、连接区内各物流节点与政府的电子商务信息网络,实现货运物流网、加工贸易网、商贸流通网互联互通,提高物流业的服务效率和运作质量,加强物流信息规范化管理,降低使用公共信息平台的成本。加大政府资源配置力度,强化物流发展综合保障。设立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资金,优先保障政府投资重点物流项目建设。实施财政补贴、奖励扶持、人力引进、物流土地倾斜等优惠政策,鼓励物流企业发展。

四、强化对外交流

(一)选择国内外标杆城市

为了扩大国际视野,学习外国的城市管理、城市建设经验,建议选择一些世界城市作为兰州发展的标杆。选择一些指标,定期比较,找出差距。国内中心城市以西安、成都为标杆,国外内陆城市以芝加哥、亚特兰大、法兰克福、多伦多为标杆,目的是研究国内中心城市和国外内陆城市的发展规律和城市管理、城市建设的经验。兰州应该与这些标杆城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以促进交流,增进了解。

(二)促进区域联动发展

促进与“两翼地区”互动发展。统筹兰州与河西新能源及装备制造基地、陇东煤电煤化工基地建设,着力发挥兰白经济区的科技服务和产业引领作用,加强各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支撑,促进全省区域发展战略的落实。以建立现代交通网为基础,促进与“两翼地区”在基础设施、产业开发、技术创新、生态环保、人力资源开发等领域的互动合作,合力打造“丝绸之路”“华夏文明”“大香格里拉”等旅游精品线路,实现兰白经济区与“两翼地区”共同发展。

加强跨省区合作发展。加强同青海、新疆和宁夏等周边省区重点区域的经济联系,积极建设兰州—西宁经济区。以产业合作、生态共建、信息共享为重点,构建政府推动、企业主导、互惠互利的区域联动机制,促进区域间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沿海重点区域和主要城市的经济技术合作,把兰州建设成为东部地区进入中亚、西亚市场的出口加工和服务基地,充分利用资本、技术、人才等外部要素,提升兰州的综合发展能力。

(三)建设区域性国际交流窗口

立足向西开放,积极拓展经贸文化交流新领域并建立广泛的合作机制,努力争取各类有影响的国际机构落户兰州,建设面向中亚、西亚的区域性国际交流窗口。积极争取国家支持,争取成为上海合作组织新设机构、分支机构和民间机构所在地以及各类相关重要会议的经常性举办地,打造中国—中亚次区域合作机构集中区;争取中亚和西亚等国家在兰州设立领事馆,建立西部地区领事馆集中区;争取其他面向中亚和西亚地区的国际组织分支机构、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代表处落户兰州,打造西北地区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集中区。

(四)建设对外口岸和搭建开放平台

积极争取建设兰州铁路和国际航空口岸。加快建设兰州一类铁路口岸,开辟出口加工区和国际物流园区,积极吸引各类国际物流企业,促进货运代理、报关等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形成国际贸易服务产业链。强化国际采购功能,争取成为中国向西出口商品和民族特需商品的集散中心。完善兰州中川机场口岸机构和设施,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打造中国至中亚、西亚航空中转基地和国际航空港。

充分发挥“兰洽会”地区性和国际性经贸文化交流平台的作用,联合东部发达地区和国内大型企业集团举办面向中亚和西亚各国的各种专业性展会。努力将“兰洽会”升格为中国丝绸之路博览会,成为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展商品和服务贸易、资源开发、投资合作、技术交流和研发合作的国家级、国际性综合博览会。

(五)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的新领域

积极建设“南南合作农业开发示范区”。以新品种选育、高效种养、旱作节水、疫病防治、农畜产品加工等为重点,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并带动劳务合作,拓展与中亚、西亚国家合作领域,探索在境外设立农业开发示范区。

建立“援外人力资源开发培训基地”。依托兰白经济区的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大型企业的人才和技术力量,以矿产资源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草地畜牧、有色冶金、环境保护、防沙治沙、冻土工程、公共卫生和适应气候变化等领域为重点,面向中亚、西亚国家开展人力资源开发培训,带动双边和多边科技合作交流,促进市场开拓。发挥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太阳能技术促进转让中心的示范带动作用和影响,加强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在太阳能开发利用领域的交流合作。

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以中科院兰州分院和兰州大学等科研单位和知名高校为依托,与中亚、西亚国家高水平科研院所联合组建研发机构,设立访问学者工作站,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深化学术交流。鼓励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同中亚、西亚国家有关机构建立留学生交换与合作培养机制,互派留学生到对方高校学习深造。

缔结友好城市。鼓励与中亚、西亚重要城市深化合作,建立友好城市关系,推动友好城市间的企业合作、商贸旅游和文化交流等双边多边活动,全方位开展民间交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