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西部内陆城市开放与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西部内陆城市开放与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时间:2023-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层次的城市是重庆。它是我国西部唯一的一个直辖市,是整个西部大开发的龙头。西部内陆城市要实现后发赶超、跨越式发展,必须将开放同西部大开发结合起来。内陆地区远离出海口,无法满足外向型经济国际市场要素快速流动、市场及时反应的竞争要求。

西部内陆城市开放与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一、内涵

(一)西部内陆城市

内陆地区是国家“七五”计划中界定的中部及西部地区,地区总面积800多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80%以上。“内陆地区”概念的提出是相对沿海地区而言的,包括如下省区:黑龙江、吉林、山西、内蒙古自治区、安徽、江西、湖北、湖南、河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自治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18个省区。

西部内陆地区指的就是西部12省区,除了地理位置靠西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青海、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西藏自治区、云南、贵州、四川、重庆之外,还包括经济欠发达的内蒙古自治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西部内陆城市则主要是指西部内陆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主要包括:重庆、成都、西安、乌鲁木齐、兰州西宁银川拉萨昆明贵阳南宁呼和浩特等。这些城市就其经济发展程度和开放度而言,也可划分为不同层次。南宁和呼和浩特就地理位置而言,不是纯粹意义上的西部城市,所以我们不做比较。第一层次的城市是重庆。它是我国西部唯一的一个直辖市,是整个西部大开发的龙头。第二个层次的城市是成都和西安。从行政级别来看,都属于副省级城市,不仅拥有的行政资源远大于一般地级城市,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明显高于其他城市,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核心城市。第三个层次的城市是昆明、乌鲁木齐。它们虽然也是地级城市,但分别在西南和远西北地区充当着区域中心城市的角色,经济社会发展对区域产生重大影响。第四个层次的城市是兰州和贵阳。它们的区域影响力明显低于昆明和乌鲁木齐,但也是西部大开发重要节点城市。第五个层次是银川、西宁、拉萨。虽然它们在各自所处区域已经形成一定的辐射带动作用,但人口过少、经济体量不大的现状,决定了它们对区域的影响力有限。

(二)开放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同时,也指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西部内陆城市要实现后发赶超、跨越式发展,必须将开放同西部大开发结合起来。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开放型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主流选择。发展开放型经济是一个地区增强经济发展活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曾在2009年10月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暨第二届中国西部国际合作论坛上宣布“中国将把全面提高西部地区开发开放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既是对改革开放的延伸,也是兰州等内陆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出路。

内陆开放型经济就是在内陆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通过改革和消除各种阻碍商品和生产要素流动的观念、体制机制和政策,通过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商品和生产要素的流动成本,尽力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促进资金和技术的引进,促进就业和资源开发,以加快内陆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劣势

总体上看,西部很多地区的开放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但地区增长极效应尚不明显;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不高,产业结构不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足;对外开放的区域竞争加剧,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

(一)交通不畅和物流成本高

西部地区的港口铁路、高速路等交通设施服务支撑能力普遍不足,主要局限于省域内和相邻省市之间,缺乏贯通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环渤海地区三大发达经济区的快速通道。国际通道还在建设,需要一定时间。内陆地区远离出海口,无法满足外向型经济国际市场要素快速流动、市场及时反应的竞争要求。物流成本占到总成本的比重往往在50%以上,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比重不到10%。

(二)区域发展不平衡

西部地区城市、农村、山区并存,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短期内难以改变。大城市(如重庆、成都、西安)一花独放,小城镇、县发育缓慢、发展滞后,城镇规模等级结构不平衡,抑制了城市间及城市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和产业梯度扩散。

(三)经济开放程度不够高,产业升级相对缓慢

历史和地缘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对外贸易与发达省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总体规模偏小,增速偏低。出口商品技术含量不高,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出口商品比例较高,技术密集型的出口商品所占比重较小。在产业结构方面,“高精尖”工业还未形成规模或未达效益产出高峰,造成服务业对工业的支撑力较弱,科研、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公益性行业几乎空白,极不利于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另外,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付出的能源、资源代价普遍较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技术核心,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缺少知名品牌,不得不依靠廉价劳动力来换取微薄的利润,成为低端产品的“世界工厂”。

(四)城市转型滞后(www.daowen.com)

许多西部城市功能等级分工、属性分类不够明确,同级城区之间产业布局雷同、特色产业优势不足,空间开发梯度不合理,甚至包括资本、技术、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在城市之间都缺乏充分流动性,现有的强制性产业政策导向违背了区域固有的比较优势,形成了小而全的地区经济。城市转型滞后还体现为优势地区对次优地区的“挤占效应”,即具备发展高层次产业的地区往往通过自身的“优势富集效应”选择发展低层次产业,挤占了适合次优地区的产业资源,进而形成“高层产业不足、低层产业错位”的“挤占效应”。

(五)域外区域合作不够

长期制约西部发展的山头意识、盆地意识、小农意识、片面增长意识、计划意识仍然存在,小富即安,喜欢与过去纵向比较,不喜欢与沿海或国外发达地区进行横向比较,缺乏全球眼光、战略思维、开放精神。“当龙头不当附庸”的思想阻碍着区域经济的聚合。地域分割、行政分割的状况相对严重,造成城市之间发展观念和产业结构不合理,难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统筹发展。

(六)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强

刺激性投资和消费政策的逐渐退出,以及货币政策走向常态化进程中的适度收紧,导致政策刺激效应逐渐消失,内需和外需同时出现回落。从国内需求看,受政策因素影响,汽车、住房增长趋缓的状况短期内难以改变,新的替代产业还没有形成;从国外需求看,在欧美债务危机等外部环境的持续影响下,三大经济体复苏明显放缓,可能会导致外需对国内经济拉力的进一步减弱。全球流动性宽松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仍处于高位。生产成本上涨压力依然存在,劳动力、土地、资金等资源要素价格矛盾比较突出。

三、优势

内陆城市因为缺乏港口优势,在现代经济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这种现象在发展中国家尤其突出。但是这一通常现象,并不妨碍个别内陆城市,尤其是个别区域性中心城市能够获得巨大的发展。这主要因为内陆区域性中心城市具有如下优势:

(一)内陆区域性中心城市具有广大的腹地

沿海城市具有海运低成本优势,但是沿海城市之间的极化效应更加明显,个别最具优势的超大型港口城市能获得巨大发展,其他多数中小型港口城市反而受到抑制,难以发挥要素集聚功能。而内陆区域性中心城市,在周边地区有广阔的腹地,人口众多,市场巨大,中小城市体系比较完整,区域中心城市承担着为这些区域服务的功能,因此自身也能获得比较大的发展。尤其是首位度较高的城市,是周边地区人口、要素的集聚洼地,只要这些城市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城市化成本,改善创新环境,往往能比多数沿海城市具有更大优势,能获得超常规发展。

(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增强了内陆城市的发展潜力

内陆城市的劣势主要在于陆地运输成本高于海上运输,但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经济主要转向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形式。现代信息技术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内陆地区在运输方式上的不便,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可以处于同一竞争平台。

(三)整体经济向内需转型对内陆城市更为有利

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的初期,往往采取出口导向战略,内陆城市的劣势极其明显。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内需逐步成为拉动经济的主导力量,国内资本也相对充裕,区域之间发展更加趋向均衡,这时沿海城市相对内陆城市的优势进一步缩小。

内陆城市的这些共同特征,既有比沿海强的优势,如资源、人才、科技力量等;也有比沿海弱的劣势,如地理环境、企业现状、城市基础条件、人均生活水平等。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怎样把内陆城市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同时把劣势转化为优势。要看到,内陆城市的资源优势、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本身就是强于沿海的资本,是内陆城市若干年积累起来的资本。只不过这些资本中有的是潜在的,有的暂时沉淀了。内陆城市应当把自己的优势看作是自己的资本,大胆引进境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将潜在的资本尽快开发出来产生效益,使沉淀的资本重新活起来增加效益,才能使优势转化为财富,使劣势转化为优势。

(四)西北内陆城市处于中国向西开放的战略机遇期

2013年9月,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召开前,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发表演讲时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此后,这一旨在惠及30亿人口的区域合作模式新概念,持续被国际社会关注。习主席表示:中国高度重视发展同中亚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将其视为外交优先方向。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具体做法如下:第一,加强政策沟通。各国可以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本着求同存异原则,协商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在政策和法律上为区域经济融合“开绿灯”。第二,加强道路联通。上海合作组织正在协商交通便利化协定,将打通从太平洋波罗的海的运输大通道。积极探讨完善跨境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形成连接东亚、西亚、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为各国经济发展和人员往来提供便利。第三,加强贸易畅通。丝绸之路经济带总人口30亿,市场规模和潜力独一无二。各国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合作潜力巨大。各方应该就贸易和投资便利化问题进行探讨并做出适当安排,消除贸易壁垒,降低贸易和投资成本,提高区域经济循环速度和质量,实现互利共赢。第四,加强货币流通。如果各国在经常项下和资本项下实现本币兑换和结算,就可以大大降低流通成本,增强抵御金融风险能力,提高本地区经济国际竞争力。第五,加强民心相通。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搞好上述领域合作,必须得到各国人民支持,必须加强人民友好往来,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为开展区域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