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日本雇佣格局的多元化演变:成果及原因分析

日本雇佣格局的多元化演变:成果及原因分析

时间:2023-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日本雇佣格局多元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一阶段日本企业对非典型雇佣方式的使用并不多,1970年临时雇佣的比例仅为8.6%。经济形势的恶化,尤其是国内泡沫经济的崩溃是日本企业大量使用非典型雇佣方式来降低成本的重要背景。从整体上来说,日本劳动力群体的变化主要是就业理念发生了一些调整,其变化程度要小于中国和美国。

日本雇佣格局的多元化演变:成果及原因分析

日本企业的这三项管理制度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基于长期雇佣体制所构建的雇佣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适应范围也因此受到了影响。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各种非典型雇佣方式在日本持续发展,长期雇佣不断缩减,1985—2012年日本企业雇佣非典型员工的比例从16.4%上升到了35.2%,其中,兼职员工、短期合同工、劳务派遣工和契约工的比例各占17.2%、6.8%、1.7%和6.9%(黄伟等,2014),最后形成了今天的多种雇佣方式共存的雇佣格局。日本雇佣格局多元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政府规制方面的影响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对日本政府的经济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且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终身雇佣制已经成为工作结构变革的障碍,这两种观念带来的影响是:一方面,削弱了企业法人之间相互持股和主银行制度,这降低了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银行之间的“抱团”,使企业面临外部威胁时变得更加脆弱,这种互补的制度性因素弱化了终身雇佣制的基础;另一方面,日本政府对非典型雇佣方式的使用限制也在减少,各种非典型雇佣的数量开始大量增加,例如在劳务派遣方面,1996年日本法律许可的派遣工作从13种专业性工作增加到了26种,到1999年除制造工作以外的其他工作都被原则性地解除了禁令,到2004年制造行业的工作也被解除了禁令。

日本政府这两方面的政策实际上起到了松绑的作用,既降低了企业使用非典型雇佣方式的限制,也使企业更直接地面对外部环境的压力,这又促使日本企业有更大的内部动力来改变原有的雇佣体制,使用非典型雇佣方式。

(二)环境变化对企业雇佣策略的影响

第一,新技术革命对产业格局的影响。如前所述,长期雇佣适合那些能够通过发展专有知识和内部连续性技能来提升运行效能的行业,因新技术革命而兴起的信息产业和服务业则不在这一范围之内。日本以汽车、钢铁、石化工业为主导产业,处于这些行业中的企业依靠长期雇佣体制来深化对员工的人力资本投资,长期雇佣体制对处于这些产业中的企业非常适用。而新兴的信息产业需要的是不连续的革新思想,而不是连续形成的熟练技能(李博、周英华,2009),其产业构造和职业构造与原有产业存在很大的不同(王阳,2011),对其而言长期雇佣并不再是非常合适的选择。同时,日本快速发展的服务产业也在大量使用非典型雇佣方式,这与服务业的特点有着很大的关系,大多数的服务业对员工技能的需要比较简单,并且对环境的波动也更加敏感,所以在新发展的服务业中非典型雇佣方式是其主要的选择。

第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产业转移的影响。经济全球化所产生的产业转移对不同国家的影响是不同的。之前提到,美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产业转移,并由此产成了产业空心化的问题。与美国相比,虽然日本企业也受到了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但它并没有像美国那样将大量的生产性企业直接转移到其他国家,即使进行海外投资也是转移一些边缘性的部分,保留企业的核心部分,所以经济全球化对日本产业格局的影响也是与美国不同的。究其缘由可以发现,日本企业与美国企业在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日本的企业将员工(主要是典型员工)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上,这导致了在产业转移和海外建厂时选择方式的差异和对待典型员工上的差别。总体而言,经济全球化使日本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但其对日本企业原有的长期雇佣体制影响相对较小,它们在这方面采取了与美国企业不同的选择。(www.daowen.com)

第三,经济形势的恶化使企业更加关注于降低成本。日本的长期雇佣体制和内部的晋升制度在为企业带来高技能员工队伍的同时,也需要企业对员工进行大量的投入,这种高成本用工方式的负面影响在经济快速增长时并不明显,但在经济低迷时期就成为一种受到诟病的管理方式。

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结束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并使企业将经营的重点放在了降低成本上,很多企业开始关注经营重组,即人、物、资金的减量化(王阳,2011)。据日本厚生劳动省1988年的调查显示:企业使用部分临时工最主要的原因是可以降低企业的劳动成本(40.2%),其次是临时性业务的增加(32.5%);企业使用定期契约工的主要原因是临时需要人力(32.6%),其次是可以节省劳动成本(32.1%);企业使用派遣工最主要的原因是对临时性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34.1%),其次是节省成本(33.4%)(Houseman,1995;孙瑞,2006)。这一阶段日本企业对非典型雇佣方式的使用并不多,1970年临时雇佣的比例仅为8.6%。20世纪90年代日本企业开始大量使用非典型雇佣方式来降低用工成本。据日本总务省的统计,1990年临时雇佣者数占就业者总数的比例突破20%,2006年这一比例达到30%。

经济形势的恶化,尤其是国内泡沫经济的崩溃是日本企业大量使用非典型雇佣方式来降低成本的重要背景。需要说明的是,高素质的员工能为企业生产出质量更高的产品,但并非质量越高越会得到市场的认可。日本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存在一些过度技能化的问题,即过度发展员工的技能生产出了成本为市场不能接受的高质量产品。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平衡质量和成本的要求,降低成本就成为企业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非典型雇佣方式的大量使用常常会造成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瓦解和优质员工队伍的涣散,为了避免这种负面影响,很多日本企业在使用非典型雇佣方式时会确保典型员工的工作安全,而不是像美国企业那样通过非典型员工来替代典型员工。

(三)劳动力群体的变化

日本劳动力群体的构成和职业意识在近几十年发生了较多的变化:一方面,在人口少子化和高龄化的影响下,女性劳动者和老年劳动者开始再次加入劳动力市场,这个劳动力群体主要是以非典型雇佣的方式来就业的;另一方面,很多新一代的劳动者在选择工作时倾向于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和灵活性,非典型雇佣的方式对他们更有吸引力。从整体上来说,日本劳动力群体的变化主要是就业理念发生了一些调整,其变化程度要小于中国和美国。美国劳动力群体的变化是多方面的,包括劳动力的多元化、工会代表性的下降等。中国则是由于制度变迁将农村劳动力解放出来,并且新生代劳动者的就业观念也有所不同。所以,日本劳动者群体中产生的变动只是来自就业的观念,变动程度和对雇佣方式的影响要小于其他国家。

以上这些因素推动了非典型雇佣方式的使用范围与规模,使日本的雇佣格局逐步从以长期雇佣为主走向了多种雇佣方式并重的多元化格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