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美国雇佣方式多元化的内外部影响因素与中国有所不同

美国雇佣方式多元化的内外部影响因素与中国有所不同

时间:2023-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在这种相似之下却存在着更多的内在差异,如表2-1所示,中美两国雇佣方式多元化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存在着较大的区别。中国雇佣方式多元化的进程表现出了快速发展和不规范性共存的特点,这是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的必然结果。而美国的劳动关系转型与雇佣方式的多元化并不具有这样深刻的经济与社会的转型背景,其表现为劳动关系的重心从产业层面转向了企业层面,个体劳动关系逐渐替代集体劳动关系。

美国雇佣方式多元化的内外部影响因素与中国有所不同

(一)中美雇佣方式多元化发展的特点比较

通过前面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与美国都发生了雇佣方式的多元化,两国劳动关系主体的变化带来了劳动关系的结构性变化,并且在这种变化中企业主体获得了决定雇佣方式的话语权,这使两国的企业都大量地使用了非典型雇佣方式,而劳动关系也在这一过程中变得更加不稳定。但在这种相似之下却存在着更多的内在差异,如表2-1所示,中美两国雇佣方式多元化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存在着较大的区别。

表2-1 中美雇佣方式多元化的比较分析

经济全球化是中美两国面临的共同背景,对二者却有着不同的影响:美国在这一过程中开始了产业转移,很多企业将生产工厂转移到了具有较低的人工成本和劳动者保护机制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以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这种生产的转移减少了美国长期雇佣的员工数量;而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并吸引外商投资办厂,这些私有制企业招收了大量的非典型员工。因此,虽然经济全球化对中美两国的影响路径不同,但在结果上都增加了非典型员工的比例。除了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之外,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也是两个国家的一个共同点,美国政府的新自由主义倾向使其弱化了在产业关系体系中裁判的角色,而改革开放后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在中国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在国有企业改革等制度转型阶段可以发现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它对中国政府确实存在着影响,但与美国相比要弱得多。

中国雇佣方式多元化的进程表现出了快速发展和不规范性共存的特点,这是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的必然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新的体制尚未完全确立,旧的体制已经发生了松动,也就是非典型雇佣方式的过度使用问题。近年来,中国政府已经开始通过法律规制来解决这一问题,所以中国的雇佣方式多元化是用工方式“稳定—灵活”和“无序—规范”松紧交替的发展过程。而美国的劳动关系转型与雇佣方式的多元化并不具有这样深刻的经济与社会的转型背景,其表现为劳动关系的重心从产业层面转向了企业层面,个体劳动关系逐渐替代集体劳动关系。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相对于劳动者获得了更多的权利,选择非典型雇佣方式时受到阻力也变得更小了,同时其所面临的环境也更倾向于使用非典型雇佣方式,所以美国雇佣方式多元化的进程是比较纯粹的“稳定—灵活”的变化过程。

(二)未来的变化分析

在美国雇佣方式多元化的发展中,我们可以发现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具有重要影响,这也是美国内部的产业关系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而发生的重大变化,即产业空心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最适合实施长期雇佣的以大规模集中生产为特点的工业产业所占比例不断下降,美国原有的工业制造业大多进行外包或转移到其他国家。20世纪50年代,美国制造业产值占全球的比重高达40%左右;从60年代开始,美国开始了去工业化浪潮;进入80年代,生产外包成为不可阻挡的全球趋势,去工业化和雇佣方式多元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速。美国由此转向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制造业空心化现象日益凸显,2009年美国在全球制造业产值中的份额跌破20%,2010年所占比重仅为19.4%,2010年美国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比重达70%左右。(www.daowen.com)

那么,美国有没有可能逆转产业空心化的趋势并在这一过程中改变雇佣格局呢?为了弥补产业空心化产生的严重问题,美国的近两届政府各自做出努力:奥巴马政府提出再工业化,试图逆转这一趋势。那么,效果如何呢?根据现实情况来看,这是比较难以实现的,美国此轮再工业化的重点不是回归传统制造业,而是致力于制造业里最高端、附加值最高的领域,尤其是大型的具有高度的复杂性、精密度和系统整合要求的产品,从而保持在高端制造领域的绝对领先,那些低附加值的制造业难以从发展中国家回归到工人薪酬较高、用工规制较为完善的美国。

美国的特朗普政府也开始以“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口号来推进工业化的发展,他通过各种手段要求企业加大对美国的工业投资,并通过贸易战的方式来解决美国贸易逆差和工业产品缺乏竞争力的困境。但从美国的实际情况来看,长期的产业空心化已经在较大程度上弱化了美国产业工人的技能,具有完善技能的熟练工人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充沛,这成为美国逆转产业结构的重要限制。由图2-4和图2-5可以看出,美国制造业指数虽然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有所恢复,但是一直没有到达十几年前的峰值,只能算是周期性的经济恢复,而2018年7月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为1280万,实际上也是在2008年之后的缓慢恢复。美国制造业回归的困难还体现在其内在的结构性问题上,2017年的一则新闻显示,美国的一家企业试图自己制造自行车,但建立之后就面临着缺乏各种零配件的窘境,长期的产业空心化对美国的民用工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美国在民用工业中产业链的不完整成为重要的限制条件。这些情况表明了美国制造业回归的困境,与之前制造业能够契合的长期雇佣体制的恢复已经成了相当困难的事情。

图2-4 美国制造业生产指数

资料来源:根据美联储数据计算。

图2-5 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

资料来源:根据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圣路易斯分行数据计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