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的生产结构一直在作调整。2015年我国农作物播种面积比1978年增加了10.8%,但粮食的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从1978年的80.3%降到了2015年的68.1%,因此各类农产品的供给才能极大地丰富起来。对农产品生产结构调整起主导作用的是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内市场也不再是封闭的市场,有些产品必须考虑国际市场对国内市场的影响。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我们在与国际市场农产品的竞争中,存在两方面的薄弱环节:一是有些产品的科技含量不足,单产低、效益差,农民不愿生产;二是有些产品单产虽有提升,但成本高,价格不具竞争力。第一个方面的问题突出体现在大豆上。2001年,朱镕基同志到东北去考察回来,对于粮食问题作了一段很长的批示。朱镕基同志讲,他年轻的时候唱《松花江上》这首歌,就知道东北漫山遍野都是大豆高粱,但现在到处都是美国大豆。这一年我们进口大豆刚超过2000万吨,而2015年我们进口大豆是8123万吨,比那时增加了3倍多。目前我国的大豆需求的87%要依赖国际市场进口。
既然国内市场的大豆需求在快速增长,但我国的大豆产量却为什么不增反降呢?我认为主要是科技原因。1968年我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下乡时,对农业是完全陌生的。但下了乡,各级领导反复对我们讲,把农业搞上去,主要就是把粮食单产搞上去。1956年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中国农业发展纲要(1956—1967)》提出的粮食单产目标是:白龙江以东、黄河以北地区亩产要达到400斤,黄河以南、长江以北地区亩产要达到500斤,长江以南地区亩产要达到800斤。所以各级领导都要求我们努力生产,争取使粮食亩产上“纲要”、过黄河、跨长江,就是亩产要达到400斤、500斤、800斤。我在黑龙江兵团(后来改为农垦)整整10年,临走的时候玉米亩产有350斤,小麦亩产最多300斤。但是现在再回去看,已经超过“纲要”提出的“跨长江”的目标了。就全国来说,2015年的谷物平均亩产已经接近800斤。但离当年制定农业发展纲要已经过去整整60年,唯独大豆至今也没能上“纲要”,2015年全国大豆的亩产是247斤,历史最高水平是2002年的亩产252斤。大豆的亩产60年还没能上“纲要”,我想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科技含量不高,在大豆育种、栽培技术等方面都存在科技创新不足的问题。否则就没法解释为什么全球大豆平均产量能达到370斤以上,而我国大豆亩产却连250斤都难以达到。
如果不能努力使我国的大豆在单位面积产量上赶上世界平均水平,我们的大豆就不会有国际竞争力,农民也不会愿意种大豆。国家2015年对东北地区大豆制定的目标价格是每斤2.4元,按亩产250斤计算每亩毛收入只有600元。而同期国家对东北地区玉米临时收储价是每斤2元钱,按亩产1000斤计算的毛收入就是1000元。在这样的比价之下,农民当然会选择种玉米,结果就是大豆的种植越来越少,进口量不断增加。而玉米产量出现过剩,并且还在不断增长,库里已经存放了超过一年的玉米产量。要化解这个矛盾,就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力度。
第二个问题则带有相当的普遍性。现在粮食的产能已经在12000亿斤左右,可以基本满足国内的需求。2015年的总产量是12429亿斤,2016年是12325亿斤。现在国内的粮食总需求大概在12900亿斤左右,所以每年还存在500亿—600亿斤的粮食产需缺口,因此适量进口是必须的。但问题是在只有500亿—600亿斤缺口的情况下,我国去年进口的各类粮食总量接近2500亿斤。为什么要多进口这么多粮食?一个是国内供给和需求的结构存在很大的差异。如大豆的缺口就超过1500亿斤,2015年大豆实际进口1625亿斤,即进口的2500亿斤粮食中,大豆占了2/3。这说明仅仅大豆一个品种的供求缺口就比我国粮食供求的总缺口还大得多;反过来也说明,通过进口满足了大豆的需求之后,国内生产的其他粮食品种一定存在着供过于求的现象,比如玉米。其实我们的小麦和稻谷在目前这个阶段也都有一定的供过于求现象,至少也是在满足需求之后还略有节余。那为什么还要进口?主要是因为与国际市场相比,我们的价格不具竞争力。同样品种、同样质量的农产品价格高于国外产品,所以就造成了这样一种局面:一部分产品不是产不出来,而是产出来之后可能卖不出去。除了品种、质量、食品安全等问题之外,卖不出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价格比别人贵,消费者、经营者当然会选择价格更低的。
这几年我国农业发展得很好,但是需求增长更快。因此能看到,我们的多数农产品,特别是对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农产品都在进口,如粮食、棉花、油料、奶、肉、糖等。进口的原因,对于多数品种而言,不是我们自己生产不出来,而在于提供的产品没有价格竞争力。我国谷物几个主要品种的国内平均价格要比国际市场高出30%到50%。比如进口的玉米,现在到岸价基本上不超过每吨1600元,而2015年我国东北地区生产的玉米,对农民的临时收储价就达到每吨2000元,加上收储的成本和运费,到关内的销价不会低于每吨2200元;再如国家对东北地区生产的大豆制定的目标价是每斤2.4元,收购价即每吨4800元,但进口大豆的完税落地成本价格一般不会超过3500元;国家对新疆的棉花制定的目标价是每吨18900元,但是进口的价格每吨不超过14000元;我国最重要的食糖生产基地是广西,如果一吨糖的出厂价格达不到5000元,农民和糖厂就都很难赚到钱,但是进口食糖的到岸价格每吨不会超过3000元;国内生产的猪、牛、羊肉的价格也要比从国际市场进口的价格高出一倍;2016年全球农民出售鲜牛奶的平均价格是每公斤1.85元,而我国农民出售鲜牛奶的价格是每公斤4.05元。这样的价格怎么去和国际市场竞争?幸亏我们的市场体量大,进口的那些农产品大部分都得以消化;而别的国家产能小,能出口的那些农产品对我国而言数量也有限。但是粮、棉、油这样的大宗农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对我们的压力与日俱增,实际上已经影响到了我国的农业生产。(www.daowen.com)
因此,之所以要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讲的那样:我国农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不在数量,也不在品种、质量的问题,整体来看,关键在于农业效益不高、农产品价格的国际竞争力不强,这是我国农业存在的明显软肋。按照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去理解,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第一是要从整体上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第二就是要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所以,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绝不是在名词、概念上做文章,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内容和非常明确的目标。这样的改革虽然也会涉及区域之间的农业结构调整、品种之间的生产结构调整,但仅仅作这样的调整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们的农业这个产业,它面临着必须从整体上提高综合效益的问题;我们的所有农产品,都面临着从整体上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问题。这就是推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含义。
正是从这个角度,我国农业的发展就必须有担当、有志气,也要看到我国农业当前所面临的危机,这个危机就在于我们的农业不是产不出产品来,而是产出来后可能卖不出去,卖不出去就只能堆在仓库里,财政负担不起,库存时间长了还会降等、降级甚至变质。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就是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从这个角度去看中国农业大学建立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的意义,首先要认识到当前我国的农业问题,不是单纯地依靠经济措施就能够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各方面的协调,需要农业的技术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等各层面的配合,如此才能形成合力去化解难题。而中国农业大学各涉农学科齐全,整合好自身的力量,完全具备为国家在农业决策方面当好参谋的条件和素质。
下一步农业政策的改革与完善面临着非常重要的几个问题:第一是良种,这是农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二是节本,即节约成本;第三是降耗,即降低消耗;第四是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食品安全;第五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第六,也是最根本的是要让农民有积极性。只有实现了这六个目标,才能使我国农业的整体效益得到提高,才能使我国各类农产品的竞争力得到提升。所以,我们要以全球视野来审视国内农业所存在的那些突出软肋,运用各种学科、各方面的知识进行综合性的研究,才能为扎实推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起到并起好决策咨询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