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农业供给侧改革:提升综合效益与国际竞争力

农业供给侧改革:提升综合效益与国际竞争力

时间:2023-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书记的这段话,揭示出了我国农业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以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含义:不同农产品面临着阶段性供过于求与供给不足并存的局面,因此不能单纯追求农产品产量的增长,也不能只从国内市场供求的视角对现有各类农产品进行生产结构上的调整,而是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深入思考如何在总体上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农业供给侧改革:提升综合效益与国际竞争力

2016年3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湖南团讨论时指出:“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要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总书记的这段话,揭示出了我国农业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以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含义:不同农产品面临着阶段性供过于求与供给不足并存的局面,因此不能单纯追求农产品产量的增长,也不能只从国内市场供求的视角对现有各类农产品进行生产结构上的调整,而是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深入思考如何在总体上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上取得了很大成就。在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第一次做出了我国粮食已经实现“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的判断。虽然此后的供求状况又发生过一些阶段性变化,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在持续稳步增长。特别是2004年到2015年,粮食的年产量从8614亿斤增加到了12429亿斤,连续12年增产,年均增产318亿斤。由此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我国粮食的供给能力已经基本可以满足国内的总需求。但突出的问题是:有些粮食品种供不应求的局面在加剧,而有些粮食品种却出现了明显的阶段性供过于求现象。(www.daowen.com)

所以,我们要为过去的粮食产量连续12年增产感到自豪,因为这样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没有过,在世界历史上也没有过,这个成就表明我们已经具备了年产1.2万亿斤粮食的能力。但我们现在看到的问题是:消费者对粮食的需求不仅仅是数量在增长,更是对品种、质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就出现了有些品种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而有些品种却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现在超过正常需求的库存粮食品种,大多是不符合市场需求的结果。这里讲的不符合市场需求,不仅仅是数量上的问题,更突出的是国际竞争力问题:有些品种国内是有需求的,但价格明显高于国际市场,因此产得出来却卖不出去,市场被国外的同类品种或替代品夺走了,于是就只能进仓库。供不应求的品种,最突出的就是大豆。中国是大豆的故乡,在20世纪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始终是世界上大豆产量、出口量第一的国家。但现在我们的大豆产量比历史最高水平减少了约1/3,在世界上的排名已经降到第四位,巴西、美国、阿根廷的大豆产量都比我们高,而我们大豆的进口量却已经成为世界第一,2015年全球出口大豆的2/3是我国购买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生产出来了却卖不出去、国内有需求的却生产不出来的情况?原因当然很多,但根本性的问题是两个:一个是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不足;一个是农业经营体制不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这两个问题是我国农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软肋,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