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即“三化同步”。而且明确这是我国“十二五”时期的一个重大任务,这句话含义很深,至少包含了三个层面的思想。
第一个层面,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矢志不渝追求的重大目标。1954年9月23日,周恩来总理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建设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1961年3月20日,他在广州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从各方面支援农业,有步骤地实现农业的机械化、水利化、化肥化、电气化,从而明确了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1980年12月25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农业现代化,不能照抄西方国家或苏联一类国家的办法,要走出一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合乎中国情况的道路。”可以说,这是对走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初步构想。进入新世纪以后,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统筹城乡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回顾这段历史可以看出,建设现代农业一直是党和国家追求的重大目标。农业现代化这个目标,不仅是“三农”工作的要求,而且是全党全国人民的要求,因为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一个重大任务。
第二个层面,当前已经到了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农业占整个GDP的比重发生了大的变化。改革开放之初,1978年全国GDP只有3800多亿元,农业增加值是1200多亿元,农业占GDP的比重为28.2%;到了2010年,我国的GDP达到39.8万亿元,农业增加值4.05万亿元,农业占GDP的比重已经降到了10.2%。二是国家财力有非常大的变化。2010年中央财政收入达到8.3万亿元。不要说跟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就是跟世纪之交的2000年中央财政收入1.34万亿元相比,都有很大的增加。随着财力的增长,很多过去想办却办不了的事情,现在已经具备办的条件了。三是农村人口在逐步减少。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在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我国城镇化率为17.92%。根据2010年公布的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来看,城镇化率达到了49.68%。2011年将是中国城乡关系发展变化具有历史意义的关键年,如果按现在的统计口径,我国的城镇化率2011年就可能超过50%。从中国历史来看,城镇人口多于农村人口,2011年是第一年。正是由于发生了这样一些深刻的变化,国家对“三农”的投入不断增加。2011年,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将会突破1万亿元。如果加上地方的财政投入,今年全国对“三农”的投入会超过2.5万亿元,地方财政对“三农”的投入会超过财政支出的30%,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正是由于具备了这些条件,现在已经进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历史阶段。(www.daowen.com)
第三个层面,要正确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关系。为什么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因为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以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商业的支持为前提。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一定要考虑到怎样去带动“三农”工作,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创造一个好的氛围。反过来,农业也要为工业化、城镇化作支撑、作基础。工业化、城镇化越是快速推进,也就越要有一个现代化的农业。如果农业依然滞后的话,那么我们国家目前已经存在的不协调、不全面、不可持续发展的这种局面,就会进一步加剧,就会影响全局。
总之,我们对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三化同步”一定要有深刻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重视农业现代化建设,推进“三农”问题更好地解决。下面,我就农业现代化问题谈三个方面的情况和体会,供大家参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