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加快城镇化是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

加快城镇化是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

时间:2023-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必须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这已成为举国上下的共识。因此,必须按照十六大精神,以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为主要目标,坚持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加快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加快城镇化是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

当前农村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农民收入增长困难,它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制约着缩小城乡差别的进程。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出现的农民增收困难局面,是与我国农产品市场的转折性变化联系在一起的。1998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对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做出了重大判断: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由过去的长期供给不足,已变为“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由此,我国农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农业进入新阶段之后的中心任务,是实行战略性的结构调整,即从过去的主要追求农产品产量的增长,转向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扩大加工、增加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但是,不仅实现这样的调整需要一个过程,而且现存的城乡二元结构客观上也制约着这个调整的过程。

农民增收困难的局面已持续了6年。在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进入了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新阶段后,主要依靠增产和提价的办法已不足以使农民增收。而乡镇企业的发展也正处于一个重要的结构调整期,在一般加工、制造业生产能力过剩,以及必须更加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安全生产的社会要求下,乡镇企业已不可能再靠低水平的数量扩张来实现增长。实际上,自1997年以来,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就始终未能达到自己的历史最高水平。

农民从农业中增收困难,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困难,是当前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两大主要因素。实际上,近年农民从农业中获得的人均纯收入,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在减少。1997年,农民人均来自农业的纯收入为1267.69元,而2001年则仅为1165.17元,4年间人均在农业纯收入上减少了102.52元,而我国在农业中就业的劳动力总量2001年与1996年相比,却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约200万人。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我国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重要的阶段性的变化。首先是居民收入消费水平的阶段性变化。全国在总体上达到小康,城镇居民则绝大多数已稳定进入小康,居民的消费结构出现了阶段性变化。2001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降至37.9%,食品的收入弹性系数急剧下降。以2001年与1996年相比,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2020元,但用于食品的开支只增加109元,且增加的又只是在外就餐和烟、酒、饮料等与农民增收关系不紧密的开支,而在粮、油、肉、菜这4大项农产品的开支上,却项项减少,合计人均开支比5年前减少了131.2元。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民在总体上岂能从农业中增收?其次是技术进步的阶段性变化。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我国就开始进入工业化与信息化并行的阶段,不仅高新技术的发展加快,而且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也加快,出现了资本和技术替代普通劳动力的趋势,就业的压力明显增大,农业剩余劳动力向一般加工、制造业的转移步履更加艰难。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在于我国城乡人口分布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降至15.2%,而农业劳动力却仍占全国从业人员总量的44.4%。同时,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却只占33.6%。由于城乡人口分布的不合理,购买农产品的消费群体过小,因此在人均GDP尚不足1000美元之时,便已出现农产品过剩而导致谷贱伤农的局面。由于服务业比重低,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都向加工、制造业挤,使得转移就业的途径日见狭窄。而城镇化水平低和服务业比重低,又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因此,从根本上说,当前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基本原因,就在于城乡二元结构所导致的城镇化进程明显滞后。(www.daowen.com)

必须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这已成为举国上下的共识。但对于为什么要加快城镇化,以及城镇化应当走什么样的具体道路等,却由于人们有着不同的视角而存在不同的理解。从江泽民同志所作十六大报告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论述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不管对于城镇化问题有着什么样的理解,在现阶段的我国,之所以必须加快城镇化进程,最基本的目的,还是在于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否则就不仅难以完成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也违背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因此,必须按照十六大精神,以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为主要目标,坚持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加快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