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实行战略性农村结构调整:重要任务不可忽视

实行战略性农村结构调整:重要任务不可忽视

时间:2023-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8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分析了主要农产品的供求形势,提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并根据目前粮食库存和社会节余数量较大的事实,明确要求将结构调整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因此,刚刚闭幕的200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明确提出:实行战略性的结构调整,是当前和整个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但粮食问题不是孤立的,它是与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乃至和整个国民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实行战略性农村结构调整:重要任务不可忽视

1998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分析了主要农产品的供求形势,提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并根据目前粮食库存和社会节余数量较大的事实,明确要求将结构调整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从1999年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看,结构调整是有进展的。粮、棉、糖这三大作物的面积,分别比上年减少了1200万、1000万和400多万亩;同时,油料和蔬菜面积分别扩大了1260万和1500多万亩。除了种植面积上的调整外,粮食作物的品种结构也有调整。稻谷生产重点压缩了早稻,增加了优质稻;小麦重点是优化区域布局,增加生产优质专用麦;玉米生产调整的重点,是控制住东北的越区种植问题。

但从目前粮食阶段性过剩的实际情况看,这样的调整还不够,还有必要在近期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因此,刚刚闭幕的200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明确提出:实行战略性的结构调整,是当前和整个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从当前的粮食生产形势看,必须实行控制总量、提高质量的措施,否则库存消化不了,农民的粮食卖不出去或卖不了好价钱,粮食实际价格难以回升,对国家和农民都不利。但粮食问题不是孤立的,它是与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乃至和整个国民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粮食生产的调整,也必须与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战略性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所谓战略性的调整,一是不能仅仅在多种或少种些什么上做文章,而要着眼于农业、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全局和长远发展来考虑调整问题;二是要把握住当前粮食等农产品供给充裕的机遇,做几件过去想做但没有条件做的大事,使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真正进入一个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新阶段。当前至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结构。

(一)着眼于从总体上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最主要的标志之一,就是农产品供求中的数量矛盾缓解,品种、质量的矛盾开始突出。以粮食为例,年产5亿吨的粮食产量中,约有1亿吨左右是品质较差的品种。这些低品质的粮食生产出来,往往是销售困难,造成大量积压,成为无效供给。但如不生产这些品种,却不仅会造成农民就业和收入上的困难,还必然会引起粮食总供给的不足。因此,现实的出路,就在于通过优化品种来提高这些低品质的粮食的质量。当前粮食出现阶段性供过于求的局面,为着力抓好粮食优化品种和提高质量,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在这个阶段,农产品的生产,从总体上看,应当是宁可少些,但要好些。种植业的产品是如此,养殖业的产品也是如此。在新品种的培养和种、养技术成熟之后,农产品的总体产量就还会继续增长。

(二)下大力促进初级农产品的转化和加工。受农产品消费收入弹性低的影响,在人们的温饱需求基本满足后,初级农产品进一步扩大直接消费的市场就受到很大的制约。因此,要扩大农产品的市场,必须着力于扩大初级农产品的转化和加工。农产品的转化,主要指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畜牧业的发展水平,是农业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畜产品的消费量,是国民生活质量的标志之一。我国1998年的畜牧业生产总值,只占农业生产总值的28.6%,加上渔业也只占农业生产总值的38.4%,应该说转化的水平还相当低。但过去由于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不足,养殖业的发展必然受到很大的制约。现在粮食的供求关系宽松了,大力发展养殖业尤其是畜牧业的机会和条件成熟了。将初级农产品转化为更多的肉禽蛋奶和水产品,既是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规律,也是不断开拓农产品市场的客观要求。从表面上看,目前我国畜产品的市场似乎也处于饱和状态。但细一分析,可以说潜力还很大。

一是优质畜产品,如三元杂交的瘦肉型猪、地养的土种鸡等还都是供不应求。因此,畜牧业也有一个优化品种、提高品质才能扩大市场的问题。

二是奶类,目前的生产和消费量都还很低。而奶类是最符合人类营养和健康要求的动物性食品之一,随着人们收入水平和保健意识的提高,奶类必将是居民食品消费中的一个新的热点

三是农村居民总体上对动物性食品的消费水平还很低,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必将成为一个巨大的动物性食品的消费市场。

四是我国的养殖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仍具有一定的优势,近年来,我国活动物和动物产品的出口额一直保持在40亿美元左右,只要解决好有关的技术和政策问题,畜产品、水产品的出口还将会有很大的潜力。农产品经过加工,不仅可以生产出多样化、高品质的各类消费品,还可以提供大量的工业原料。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无疑是拓展农产品市场的一条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水平还很低,通过运用高新技术,实行对初级农产品的深度加工,还可以为农产品的增长提供极为广阔的市场空间。(www.daowen.com)

(三)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实现农业生产力的优化布局。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下,各地追求主要农产品的基本自给实属无奈。但在当前农产品供求关系比较宽松的条件下,通过优化农业生产力的区域布局来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就具备了现实的可行性。优化农业的生产力区域布局,要着重抓好四个层次的问题。

一是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的郊区,只要有条件发展经济价值高的其他作物,就不必追求粮食的自给率。只要注意保持和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就可以在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上迈出更大的步伐,一旦市场供求发生变化,根据需要再行调整就是了。

二是对过去迫于生存压力,毁林、毁草开荒和盲目围湖造田的地方,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使不适合耕作的劣等土地逐步退出农业生产,既促使农产品在总量上尽快恢复供求平衡,又着眼于长远,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使农业和整个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三是粮食主产区要在优化品种、提高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以适应经济发达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需要。同时,也要逐步改变主要只提供初级产品的局面,通过发展粮食的转化和加工来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

四是各地都要发挥自身在区位和资源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产品,并要努力将特色农产品发展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农产品,稳定和扩大自身的市场占有份额。这四个层次的有机结合,就可以促进我国各地的农业逐步形成互补互利的格局。

(四)继续发展乡镇企业,积极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村人口众多的国家里,从根本上讲,要富裕农民,就必须逐步减少农民。只有使农业的富余劳动力逐步转移到二、三产业去就业,使农村人口逐步转移到城镇去安居乐业,农业才能逐步扩大经营规模、提高资金和技术的集约程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发展乡镇企业,是改革以来党领导下的农民群众创造的一条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的成功途径。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不仅转移了数以亿计的农业富余劳动力,而且也为支持农业和农村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乡镇企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一大支柱,也是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乡镇企业的兴衰,对农业、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当前,乡镇企业正处于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的关键时期,各级政府都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支持乡镇企业继续健康发展。我国农村数量巨大的富余劳动力,仅靠乡镇企业这一条途径来转移是不够的,况且乡镇企业那种高度分散的企业布局也不利于其自身的持续发展。因此,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发展小城镇这个大战略。发展小城镇,可以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更大规模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可以促进乡镇企业适当集中布局,可以使更多的居民享受现代城市文明。在当前,发展小城镇也是扩大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优化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因此,必须将搞好小城镇建设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战略性结构调整的一大内容切实抓好。小城镇的发展,一要切实搞好规划,只有明确了城镇规划体系,才能避免一哄而起和盲目攀比,才能突出重点,使具备条件和具有潜力的小城镇优先发展,发挥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二要制定一系列有利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包括小城镇建设的用地政策、户籍管理政策、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建设政策、社会福利政策,以及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适合小城镇特点的管理体制等。三要把小城镇建设的立足点放在促进小城镇经济的发展上,只有促使经济能繁荣,小城镇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

当前粮食的阶段性过剩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控制近期粮食生产的总量是必要的。要把解决粮食阶段性过剩的近期要求,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变化、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等长期目标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使这一轮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结构调整实现战略性的发展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