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粮食流通体制现存问题及其影响

粮食流通体制现存问题及其影响

时间:2023-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粮食流通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一)保护价政策越来越难以落实到位。同时,目前的粮食流通体制还有两个重要的薄弱环节。粮食企业集政府职能与企业行为于一身,粮食多时参与压级压价,粮食少时参与入市抢购,不仅加剧了市场的混乱,也使政府调控市场的信号失真,不能发挥促进市场流通、推进结构调整的作用。

粮食流通体制现存问题及其影响

随着我国农业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已经有条件、也有必要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控农产品生产总量和品种,以利于更好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条件、也有必要抓住当前农业生产连续丰收、粮食库存过多的有利时机,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再向前推进一步,以利于从根本上解决粮食收储中的政策不落实、财政补贴负担沉重等问题。目前,粮食流通遇到的主要问题是:

(一)保护价政策越来越难以落实到位。前两年在仓容和资金都有保证的情况下,各地的保护价政策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但去年以来,随着库存增加、财政补贴缺口拉大和不能及时到位,国有粮食企业的收储压力越来越大,收购能力越来越弱。各地粮食收储企业为了维持经营,普遍采取了压级压价的做法,造成粮食的实际收购价持续下跌,去年不少地方的小麦和稻谷实际收购价都跌破了0.4元每斤。保护价形同虚设。有的基层同志尖锐地说,现在最大的假话是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

(二)国有粮食企业的库存急剧增加。由于粮食已经连续五年丰收,加上国家敞开收购,按照定购价和保护价收进粮食的高价库存大大增加。现在全国粮食库存高达5000多亿斤,远远超过正常库存(占粮食年产量20%左右)的需要。为了保证经营利润,粮食企业将低价收进的粮食进入市场流通,按定购价收进的粮食放进仓库。这样,在市场周转的主要是当年粮食,而按定购价或保护价收进的粮食库存则持续增加。这些压在库里的粮食风险很大:不仅继续占用资金,还要国家持续补贴保管费和利息,存放时间长了,还将由于变质、损耗而严重贬值。

(三)对国有粮食企业的超储补贴持续增加。每年400多亿元,加上农业发展银行的亏损,实际一年已达到700亿元。由于压低了收购价,这一笔补贴,农民没有从中得益。

(四)潜亏增多。由于市场价格越来越低,粮食库存和超储补贴、仓储费用越来越多,国有粮食企业库存粮食的经营成本变得越来越高。而且,粮食企业收购中的压级压价又为市场粮价走低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样,库存粮食与市场的差价将越来越大,库存粮食更加无法顺价销售,国有粮食企业的亏损将进一步增加。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认为,最根本的是粮食供大于求,粮食的优质化程度慢,对粮食生产总量的调节力度不够,致使扩大市场销售的难度加大,实现粮食顺价销售的难度更大。同时,目前的粮食流通体制还有两个重要的薄弱环节。

其一是保护面过宽,保护量过大。这带来两个结果:

一是造成农民对粮食结构的调整缺乏紧迫感,因为不管种什么,不管种多少,反正国家保证收购。虽然最近已有一部分粮食退出了保护价收购,但这还不够,不足以影响到粮食生产总量的调整。南方早籼稻、东北春小麦加上等外玉米,只占我国粮食总量的10%,且现在还在生产,另外的将近90%没有触及,总量仍然过多,库存胀满。并且已退出的部分,流通问题也还没有解决好。(www.daowen.com)

二是造成用粮企业、消费者和农民的存粮大大减少,本来应由社会承担的一块存粮大量转移给了国有粮库。反正有国家在收,用粮企业就不用存粮,随用随买,可以大大节约流动资金。城市居民因为不担心粮价波动,并且是越来越便宜,也不用存粮。结果是大家都把国有粮食企业当作自已的免费粮仓。

其二是粮食企业改革滞后,官商作风没有根本改观。粮改的三项政策能否顺利实施,在外部环境上,取决于粮食的供求关系;在内部运行上,取决于一项改革——国有粮食企业政企分开、减员增效。唯有将粮食部门的政府职能与市场功能真正分开,形成一支人员精干、自负盈亏的经营队伍,才有可能主动地参与市场竞争,积极地收购和销售粮食,努力实现顺价销售。从三年的实践来看,在“三项政策、一项改革”中,落实力度最不够、对粮改的顺利进行和粮食正常流通制约最大的,是粮食企业改革。有人说,现在的国有粮食企业是全国最大的大锅饭。虽然这几年的改革取得一定成绩,但从政府、农民对他们的要求来看,还远远不够。

一是政企仍然不分。虽然在粮食局之外专门成立了粮食经营公司,但实际是多安排了一批干部,不少粮食局长仍然是公司的总经理。

二是分流人员不彻底。不少地方不仅没有分流出去,而且将原来的一些季节工变成了长期工。队伍庞大,经营成本居高不下,无法参与正常的市场竞争,只能拼命争取国家的补贴,靠补贴养队伍;而有了补贴,依赖性更大,更没有积极性去自觉执行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的政策。基层普遍反映,为什么个体私商可以走村串户去收粮,而国有企业只能当坐商,并且农民送上来还拒收限收,就因为它有政策补贴可吃。

三是国有收储企业的政策性收储业务与加工、流通等经营业务实际没有分开。粮食企业集政府职能与企业行为于一身,粮食多时参与压级压价,粮食少时参与入市抢购,不仅加剧了市场的混乱,也使政府调控市场的信号失真,不能发挥促进市场流通、推进结构调整的作用。

四是处在垄断地位又不执行保护价政策。国家将粮食收购权交给国有粮食企业,本来是为了管住粮食市场,防止私商哄抬或压低粮价,稳定市场供应,稳定粮价。但实践中,国有粮食企业实际不执行按保护价收购的政策,但农民的粮食又没有其他出路,仍然只能由国有粮食企业收购,这就使国有粮食企业有条件随意地压级压价,并得到了一块被人为压低价格的低价粮,这至少带来两个不好的结果:一是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伤害;二是其他非国有粮食系统的粮食加工企业、饲料企业只能从粮食企业购买他们低价进高价出的粮食,不正常地加大了经营成本。这些企业或者无法生存,被迫关停并转;或者弄虚作假,挂靠国有粮食企业。实际上,一些有办法的个体私营大户从国有粮食企业那里借块牌子,照样可以经营粮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