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粮食供求与价格问题的优化建议

中国粮食供求与价格问题的优化建议

时间:2023-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本看法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对中国粮食供求和价格波动影响较大的因素,不是总量问题而是品种和品质问题,其中优质大米供给不足,是尤其突出的问题。北方稻谷品质好,特别适合于中国北部和东部地区居民的需求。粮食流通秩序的混乱,与国有粮食部门至今政、企不分关系极大。

中国粮食供求与价格问题的优化建议

基本看法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对中国粮食供求和价格波动影响较大的因素,不是总量问题而是品种和品质问题,其中优质大米供给不足,是尤其突出的问题。但也应看到,1994年的粮价上涨中,存在一些特殊原因。第一是前几年粮价持续过低,按现在的比价关系,粮价确应适当提高;第二是1994年的粮价上涨,受政府主动出台的结构性调价影响很大。从以上两点来看,应当说1994年的粮价上涨中,有一部分因素是合理的和必然的。此外还应看到,土地、劳动力、资金和生产资料等要素价格的上涨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将难以避免,因此,粮食的价格也必然将逐步有所上升,否则就难以保证国内粮食供给的逐步增加。

有以下三点建议供参考:

(一)努力稳定和恢复国内的稻谷生产。

1.适当调整政府对稻谷的合同定购价。1994年政府对稻谷的合同定购价,早稻每吨为840—880元,晚稻每吨为1040—1080元,低于每吨小麦1080元的水平,更明显低于国际市场的价格水平。不调整稻谷与其他粮食品种的比价关系,不按国际市场的规律使水稻价高于小麦价,国内的水稻生产和稻谷收购都将日益困难。

2.严格控制耕地流失。在追求经济发展中,保护耕地的问题日益突出。土地管理法在不少地方实际上并未得到有效的执行,这一现象在南方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特别突出。要采取有力措施控制耕地的流失,强化耕地的复垦补偿制度,避免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继续出现稻谷产量较快下降的局面。

3.适当鼓励北方增加稻谷生产。目前北方稻谷产量的比重不高,但扩大的潜力不小,如黑龙江省1993年的稻谷产量比1990年增加了23.5%。北方稻谷品质好,特别适合于中国北部和东部地区居民的需求。因此增加北方稻谷的生产,对于缓解中国北部和东部优质大米的供给,作用将会日益突出。

(二)适当扩大利用国际市场来调节国内稻谷的供求与价格。

当前要特别注意两个问题。一是由于按政府定购价收购的稻谷,其价格明显低于国际市场的价格,因此,在扩大了地方政府和粮食部门的外贸自主权之后,出现了不顾国内需求、竞相增加出口稻谷的现象。这不利于国内稻谷供求的平衡和价格的稳定,而这种现象目前仍在发展。二是可以适当鼓励有外汇支付能力的东南沿海发达省市的地方政府,增加一定数量的大米进口。如按目前的市场价格计算,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早稻价格为每吨1400—1600元(人民币,下同),中晚季优质稻每吨为1700—2400元,折合成米,分别为2000—2300元和2350—3300元左右。因此,只要有外汇支付能力,目前增加进口部分大米,在经济上并不吃亏。

(三)加快粮食购销体制的改革和粮食市场的建设。(www.daowen.com)

1.粮食收购中的政府定价过低,引起了诸多的矛盾,如农民不愿向政府粮食部门交售粮食;政府只能购到低质粮食,难以发挥平抑市场粮价的功能;政府粮食部门的购销差价过大,粮食生产者的利益被中间环节截留过多;与国际市场的价格差太大,不利于政府利用国际市场的粮食来调节国内粮食市场的供求与价格波动等等。因此,粮食购销体制的改革,还是要下决心尽快走购销都放开的路子。作为过渡,可以先对原定的5000万吨合同定购粮实行“保量放价”的办法。

2.应尽快完成对私营粮商的资格审查。现在的私营粮商“有利一哄而上,无利一泻而退”,毫不承担粮食供求的社会责任,只对粮食市场的供求与价格波动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应当允许私营粮商介入粮食的流通,但对他们的资格应实行严格的审查,例如要规定他们的资金额、粮食的库存量以及必要的设施条件等,不具备条件的不允许从事粮食经营。

3.在城镇开设政府的平价粮店。目前政府的粮食储备系统尚无力平抑整个粮食市场上的价格,对优质粮更是如此。因此要把政策目标修正到保障城镇低收入者基本口粮的供应上来。在城镇(特别是在居民收入相对较低的内地中小城市和县城)开设政府平价粮店,由政府规定并公布价格,专门销售价格较低、口感较差的粮食,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口粮需求。这对于稳定全体市民的心理有较大的作用。

4.加快国有粮食部门的政企分设。粮食流通秩序的混乱,与国有粮食部门至今政、企不分关系极大。政府只应留下精干的政策性粮食机构以承担行政性职能,大部分国有的粮食机构都应尽快转变成真正的经营性机构,不再赋予其行政职能。

5.加快粮食流通设施、市场设施及信息传播设施的建设,逐步完善中国粮食的市场体系。

【注释】

[1]本文原载于《中国农村经济》1995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