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9年中国的粮食总产量恢复增长以来,直到1993年10月以前,中国的粮食供求关系一直是比较宽松的。粮食的市场价格也曾一度下跌。1991年因灾减产后,市场粮价虽有上涨,但涨幅不大。1993年与1990年相比,粮食的收购价格总指数上涨了15.3%,其中集市贸易市场上的粮食零售价格指数还下降了0.1%。而同期全国零售物价总指数上涨了22.8%,其中农业生产资料零售价格指数上涨了21.7%;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了26.2%,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了21.8%,均高于粮食价格上涨的幅度。
但是,自1993年11月开始,市场上粮食价格却突然大幅度上涨。从1993年12月28日开始,国务院规定全国城镇所有国有粮店,对大米、面粉和食用植物油必须按规定价格销售。同时,开始动用政府储备粮向粮价涨幅高的地区调运,以平抑粮价。在有的城镇,对集市上的粮价也实行了限价措施,有的地方还恢复使用已被取消了的城镇居民购粮证或粮票,对国有粮店限价销售的粮食,实行限量供应。在采取了上述措施之后,粮价迅猛上涨的势头虽得到了控制,但粮价继续上涨的趋势却仍在发展。到1994年3月底,全国粮食的市场价格平均比上年上涨了37.3%,其中稻谷价上涨了47.0%,小麦价上涨了8.6%,玉米价上涨了37.5%。而到9月底,市场粮价已比上年同期上涨了62.3%,比1994年年初上涨了39.8%。
截至1994年9月底,集市上3种主要粮食的价格水平和上涨幅度如下:大米每公斤2.41元,比上年同期上涨84.7%,比本年初上涨49.7%,比8月底上涨6.5%;小麦每公斤1.25元,比上年同期上涨48.8%,比本年初上涨31.6%,比8月底上涨5.0%;玉米每公斤1.14元,比上年同期上涨40.1%,比本年初上涨30.2%,比8月底上涨2.7%。粮价上涨也带动了饲料和肉、禽、蛋产品的价格上涨。9月底,集市上米糠和麦麸的价格分别为每公斤0.67元和0.97元,比上年同期各上涨了40.7%和52.7%;猪肉的集市价为每公斤12.54元,鸡蛋为每公斤7.24元,分别比上年同期上涨72%和22.4%。
1993年是中国粮食生产获得大丰收的一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了创纪录的45644万吨,比上年增长了3.1%。在粮食总供给明显增加的情况下却发生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局面,这似乎令人难以理解,但具体分析起来也不奇怪。引起粮价大幅度上涨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
一是自1990年起连续几年粮食价格偏低,客观上需要调整粮价和其他商品之间的比价关系。因此,这一次的粮价上涨中应该说包含着一定的合理因素。(www.daowen.com)
二是政府主动出台的结构性价格调整所引起的成本推动。1994年实行的汇率并轨、国产原油提价等措施,对农业生产资料,尤其对化肥、柴油、农用塑料膜等的价格上涨推动很大,1994年8月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了34.5%。从这一点来看,应该说今年粮价将有一定上涨,本是预料之中的事。当然,涨幅如此之大,则是出乎意料的。
三是目前粮食市场极不完善,流通秩序混乱,中间费用过高,结果是既推动了粮食销售价的上涨,又拉动了粮食收购价的上涨。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有粮食部门的购销价格差过大。国有粮店目前销售的粮食,基本都是1993年以前收购的。1993年粮价低,政府对晚稻的合同定购价为每公斤0.74元,但目前国有粮店对大米的零售价一般均为每公斤2.00元左右;1994年政府对晚稻的合同定购价为每公斤1.04—1.08元。晚稻的出米率一般在72%—75%,加工过程中的砻糖、米糖也归国有粮食部门所有。即使按1994年政府合同定购价计算,每公斤大米的购销价格差至少也在0.50元以上。而如果农民自己加工,每公斤稻谷的费用一般不会超过0.05元,且米糠等副产品还归他自己。这种情况一是使农民不愿将粮食多交售给国有粮食部门,二是给私营粮商抬高粮食的市场收购价留下了很大的余地。
四是粮食供求关系中品种、品质的矛盾明显突出,而这一矛盾又并非是粮食供给总量的增加所能缓解的,还使政府对粮食市场的调控增加了难度。因这一矛盾正日渐成为影响中国粮食市场价格波动的敏感因素,故本文将着重分析这一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