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农村经济:乡镇企业模式的思考

农村经济:乡镇企业模式的思考

时间:2023-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给了人们以全面振兴农村经济的巨大希望。但是,如果认为找到了乡镇企业这条路,把村村乡乡办企业看作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理想模式,认为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就业和收入问题,却是值得作一番深层次的思考的。

农村经济:乡镇企业模式的思考

改革以来,特别是自1984年以来。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给了人们以全面振兴农村经济的巨大希望。由于乡镇企业已经起到的巨大积极作用,使得人们,特别是使得从事农村工作的同志和广大农民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一种对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认识,那就是为了解决农民的就业和收入问题,为了解决对农业投入和农村的社会发展问题,一定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否则农村就将苦于出路。应当说,这种认识是完全合理和必要的。

但问题也有另外一个方面。乡镇企业的主体是工业,1990年乡镇工业产值占乡镇企业总产值的74%。因此,发展乡镇企业,本质上是一个发展工业的方式问题。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乡镇企业的发展,首先关系到我国整个工业结构和布局的变动,因而也关系到我国工业的长期发展模式问题。有一个事实是必须看到的,那就是乡镇工业在整个工业产值中所占的份额正在迅速地提高。1979年,乡镇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9.1%,1984年占16.3%,1990年占29.7%,11年间乡镇工业的产值比重平均每年上升1.9个百分点。按这个速度,到本世纪末,乡镇工业在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有可能接近50%。即一半左右的工业产值是农村创造的。如果这样,当然有它积极的方面,但也会带来不可忽视的问题。突出的问题,就是导致国家整个工业结构的轻型化。按1990年乡镇工业的产值结构分析,各类加工业创造的产值占84.7%,而采掘和原材料工业的产值只占15.3%。显然.这个结构是相当轻型化的。乡镇企业由于受投资规模的限制,相对而言总是趋于小型化和分散化.但大国的工业结构是不能过于轻型化的。因为大国的市场主要在国内,对外贸的依存度相对较低,如果工业结构过于轻型化,能源和原材料过于依赖国际市场。那首先遇到的是外汇收支难以平衡,其次是要遭受国际市场货源和价格波动的巨大风险。因此,保持一定的轻重比例,是大国对自身工业结构的客观要求。退一步讲,不去过多地依赖国际市场,随着乡镇企业的不断发展,国内市场上能源和原材料的瓶颈也日益趋紧,这不仅会影响整个工业的效益,也会使乡镇企业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

其次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问题。工业化的启动,就其本质来说,是地租转化为工业资本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必然伴随着地租转化来的工业资本向若干增长极上的积聚,这就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也是地租转化为工业资本的过程。但是,它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这种转化,是就地的、分散的,而不是集聚的,除少数地方之外,它不起推动城市化进程的作用。因此,乡镇企业的发展,确实加速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但它同时也加剧了我国本来就很突出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矛盾。这个矛盾的扩展,不仅会使工业企业本身损失集聚带来的规模效益,更主要的是使工业的扩展不能相应的带来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损失大量就业机会。因为第三产业发展的必要前提,就是服务对象的相对集聚。我国乡镇企业的就业人数,以1988年最高,达9545.5万人,1989年、1990年,就业人数都是下降的。这种情况固然与治理整顿的大背景有关,但它也表明,单靠发展工业企业而缺乏相应带动服务业发展的条件,吸纳就业者的能力势必逐步下降。

显然,无论是工业的结构矛盾,还是城市化不足的矛盾,都与农民创办乡镇企业的要求并无直接联系,因为分工分业、劳动力的转移,是农村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如果认为找到了乡镇企业这条路,把村村乡乡办企业看作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理想模式,认为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就业和收入问题,却是值得作一番深层次的思考的。

乡镇企业最重要的目标,是解决农民的就业和收入问题,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是不是一定要把工厂办到农村去?因为乡镇工业产值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只占32.3%。大量与农业无关的工业企业为什么一定要办在农村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有一个原因正在起着越来越大的制约作用,那就是农民的身份问题。(www.daowen.com)

农民,本来应当是一种职业的称谓,正如工人、教师、医生等等,但在我国的特殊条件下,农民实际上已不是一种职业的称谓,而更本质的是一种身份的称谓,它主要表明,被称作农民的人,不具有城镇居民的身份。在乡镇企业中,有将近1亿非农就业劳动者,在各类城镇中,也有大量的农民在从事与农业无关的工作,但他们仍然被称作农民,可见,这些原农业劳动者,职业可以改变,但身份却难以改变。对农村人口实行的这种身份管理,可能有它的历史必要性,但无论如何,它使农村人口失去了太多的发展机会。而城市化的发展滞后,又显然与这种对农村人口实行的身份管理,有很重要的联系。

对农民的身份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农民的流动,从而也抑制了农民所拥有的资金的流动,这在客观上又造成了农民只能在本村本乡办工业的重要原因。但如前所述,这就损失了工业资本的集聚、损失了城市化的加速,也损失了第三产业可能提供的就业岗位

乡镇企业过于分散而带来的弊端,目前已逐步显现,许多地方为解决这些问题,已经创造了大量有价值的经验,如兴办农民城,设立小城镇工业区、开发区等等。相信随着城市福利体制的变更,这方面的改革尝试一定会取得越来越多的成果。

乡镇企业的城镇化、以工补农政策的宏观化,当然都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无论如何,这是一种社会进步的客观趋势,我们的改革应顺应这种潮流,这样才能使我国有限的资源,在使用中发挥较高的效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